社會汙名化的族群 — 8+9

Hsu
Sep 3, 2022

--

1062台灣歷史與文化

一、 8+9名詞釋義與汙名化之定義

壹、 8+9 名詞釋義

在網路媒體卓越發展之下,8+9是近年網路出現的新興名詞。而此一詞源於「PTT」,意旨台灣民間信仰八家將。有貶義的意味,因為多數八家將成員多是中輟生、與黑道幫派掛勾、不良少年、抽菸、喝酒、打架鬧事、吸毒,因此在媒體報導之下,8+9(八家將)逐漸受到汙名化。八嘎囧、或作巴嘎囧,也有人寫成八嘎迥、巴嘎迥或8+9,是ptt的流行用語,其實就是「八家將」,但在ptt常內含有貶義。因為台灣的部分八家將組織有和黑道連結,而一些八家將團體也有很多年輕失學的成員,受到一些不良文化影響,因此在ptt,鄉民們在使用巴嘎囧一詞或討論相關主題時,常隱含著與「流氓」、「屁孩」、「低學歷」、「社會亂源」 「痞踏辣」等等的貶義連結,而在鄉民眼中,很多巴嘎囧似乎比起ptt的宅男魯蛇們,更能交到許多女朋友(而且聽說很多都正妹),也讓很多鄉民吃味而對這點很不滿」 但多數人看到畫臉陣頭,皆以八家將稱呼之。例如官將首與八將團皆不是八家將,但多數民眾見之往往稱其為八家將。人們習慣以八家將稱呼所有塗臉扮神類神將陣,其原因是八家將為塗臉扮神類神將裡發展最蓬勃的一支。

貳、 汙名化定義

社會學家厄文高夫曼(Erving Goffman)所提出「汙名化(stigma)」的定義是:社會因為某些人或族群所具有某種狀態而集體性地認為他們是不如人的、負面的、無能為力的。過去諸如非洲裔美國人、體型豐滿者,都曾是被汙名化的對象。但如今已經很確定的是:「汙名化」是被「建構」出來的,而不是這些人原本就差人一等。但有時犯罪內容根本與八家將一點關係也沒有,僅是因為不法集團同時是八家將團,就被媒體刻意寫入報導中,長期累積下來,使大眾容易有八家將等於犯罪集團的錯覺,甚至視為社會亂源。

二、 八家將之緣起

根據周明〈神秘威武的街頭舞者-「八家將」淺釋〉中對於傳說和文獻考證歸納,八家將的起源大致有五種說法:

1、大洞天真君下凡,轉世作為「五福大帝」的部將;

2、清末「五靈公」的部將為台南軍營除瘟;

3、大戶人家的家丁或清代縣衙巡捕審堂體系神格化而來;

4、地藏王菩薩的部將;

5、城隍所收服的山賊或「城隍十二爺」的脫胎。

上述的說法中,以第二和第五兩種最富故事性內容和台灣民間信仰的傳奇色彩,成大歷史系石萬壽教授相對地堅持第三種說法較具有嚴謹的考證基礎,不過許多學者同意他與「五福大帝」有密切的關係。

因為許多資料顯示,台灣最早的八家將,是由台南府城的「白龍庵」所發展出來,他的主神就是福州籍官兵所迎來的「五靈公」,後來漳、泉民眾為祀奉方便,又從白龍庵另迎神位至「西來庵」,日據時期因發生西來庵抗日事件,遭日軍封鎖並禁祀,民眾復偷偷迎出改稱「五福大帝」祀奉,其後逐漸南傳高、屏,並經嘉、雲而漸次北傳,至今約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雖然許多廟宇,如城隍廟、王爺廟、地藏王廟、嶽帝爺廟等等,都有「八家將」團的依附,但基本上,他們都是由「五福大帝廟」所衍化而來,這一發展的軌跡,可以視作八家將「角色擴散」的結果,而正好與八家將信仰由南北傳的社會現象,及其本土化信仰的特性有一致的因果關係。

「五福大帝」是民間的逐疫之神,亦稱「五方瘟神」,所指五人為張元伯、鍾士秀、劉元達、史文業和趙公明。相傳五人夜遊,因見瘟鬼於井中施放疫毒,乃以身投井留書示警而死,後人感念其捨身救人而建廟祀之,後經天界玉皇大帝封張為顯靈公,鍾為應靈公,劉為宣靈公(也稱劉主公),史為揚靈公,趙為振靈公,合稱為「五靈公」,專為陽界驅瘟除疫,保境安民,最早為福州一帶的鄉土保護神。這項傳說成為「五瘟神系」的由來,並逐漸脫胎成為「王爺」信仰的同類型典故,「五福大帝」因此也跟「王爺」信仰的「五府千歲」被模糊在一起,實則不論是「五府千歲」或是十二瘟王系的王爺均各有姓氏或全名,與上述的「五福大帝」顯然是完全不同。

鎮北坊元和宮內的家將團「白龍庵駕如意增壽堂」有近120年歷史,是國內公認的家將團始祖,該團所分出去的子團都已被列入無形文資,但白龍庵什家將卻因無法復組團員,不能加入無形文資的行列,有可能讓百年將團失傳。

三、 八家將神明介紹

所謂「八家將」基本的成員是指甘、柳、范、謝四爺合稱

「四將」;春、夏、秋、冬四神併稱「四季神」,加起來合稱「八將」,而組織結構較為嚴密完整的為13人陣,即:

(1)什役(2)文差(3)武差

(4)甘爺(5)柳爺(6)謝爺

(7)范爺(8)春神(9)夏神

(10)秋神(11)冬神(12)文判(13)武判。」

四、 台灣其他將團

由於台灣將團錯綜複雜,故此報告以台灣地域性為分界,分別介紹台灣北部、南部之將團差異。以北部來說大略分成官將首、八將團,南部則以八家將與什家將為主。

1. 官將首

本稱增損二將,是地藏王菩薩的護法,發源於臺灣北部。

2. 八將團

八將陣團源自於早期台灣北部盛行的城隍信仰以及信眾還願的風俗。其中艋舺青山宮的靈安尊王,不僅具有類似城隍爺的執掌陰間司法、緝捕惡鬼等特性,更專司驅疫,因此許多還願的信眾會自發性地在遶境時充當神祇家丁,為神明開路。早期還願八將由於沒有一定的組織,時常造成混亂,因此在有識之士的推動下,成立「艋舺青山宮八將團」,由紅面枷軍與青面鎖將軍兩位將首演變成今日八位神將的編制,義務性地協助靈安尊王巡視陰陽,驅除疫鬼。

3. 其他

除了上述提到的陣頭類型之外,還有、牛犁陣、布馬陣、七響陣、番婆弄、才子弄、桃花過渡、公背婆、宋江陣、舞龍、舞獅、神將、大仙尪仔、高蹺陣、跳鼓陣、鬥牛陣、水族陣、五營陣、跑旱船、十二婆姐陣、蜈蚣陣、電音三太子等等。因此台灣民俗的陣頭類型其實非常多元且繁雜。

五、 心得感想

藉由這次期中報告的機會,透過網路資料的閱讀與分析我才逐漸明白原來台灣的陣頭文化這麼多元且豐富。從小一直以來接收到許多媒體新聞對台灣陣頭文化的負面報導,進而影響師長、大人的觀感,不斷地再跟孩子們說陣頭文化是不好的、是有害的。

而如今在談到台灣特色傳統民俗文化時,卻又希望這些台灣獨有的無形資產可以被保存下來。著實相當地矛盾!我們接收了許多參雜了權利相關的意識形態資訊,對於這些資訊沒有深入了解而形成偏頗的刻板印象,使得自己對於本土文化的認識寥寥無幾。

透過這次報告,我了解到原來所謂的陣頭其實有分許多種類,並且每個陣頭其形態、組織、服裝、祀奉的神祉都不同,讓我大開眼界。而「8+9」、「八家將」這些名詞因時代潮流之下意涵之遷移性,從原本傳統社會,男子一起學習武術強身以及凝聚村里向心力轉為低素質、沒水準及廟會亂源等負面意識形態代名詞,讓我不禁懷疑社會汙名化得嚴重性以及無形文化保存等問題。

在查資料的過程之中,還是有發現有些台灣青年為了要維護這份傳統,願意學習並參與,為了宗教(服務神和信眾)而不和黑道勢力有所掛勾,讓人欽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