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上海同濟設計學院交換!-Part 1

上海同濟設創、交換動機、完成的事、教育方式

HuiHsin Cheng
Jul 30, 2019

在2019年的春季我前往上海,以雲科校級交換生的管道申請到了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Design & Innovation)的設計創新與創業專業,在2月底到6月底,進行為期一學期的學習。

大部分的台灣人會選在大四出國交換,但研究所出去的人比較少,這學期我是全台灣唯一一位交換到同濟的女研究生,加上兩岸的教育跟生活滿不一樣的,所以就在這篇文章分享我的生活,幫自己記錄一下,也希望對未來想交換的學生有幫助,但可能比較適合系級、專業跟我類似的人喔,其他人就當作參考,有問題我很樂意跟你討論喔!

開頭一定要放的校門

1-我交換的學校與院系

同濟大學是中國最早的7所國立大學之一,是雙一流、985工程、211工程重點大學。如果要來交換可以選擇土木、城規、設創學院,是同濟前三強的學院。

設創學院

我換到的設計創意學院,簡稱設創學院,在藝術設計學科排名,2019年QS世界大學排行全球第14名,是亞洲第一的設計學院,碩士班有四個不同專業,互動設計、創新設計與創業、設計歷史與理論、人工智能與大數據設計。

當初我在選學校發現中國大部分的設計學院,都還在教授傳統的美術設計,但同濟有做出設計創新思考的突破,這也是我當初選設創的原因,在選課時發現,學院有將近2/3比例課程使用英語授課,我去旁聽發現,同學們也能流利地使用英文跟外籍同學還有老師對談,就像我們說中文一樣輕鬆,身為渣渣的我就默默地選了中文授課,有興趣的就用旁聽跟聽演講的方式學習,就想起指導老師鼓勵我的:

「沒學分壓力,每堂課都當作演唱會去聽吧!」

設創學院外牆(左)、院圖書館(中)、大學生畢製展覽(右)

另外,設創學院還有跟芬蘭Alto University合開的一個學院,叫做上海國際設計創新學院,簡稱國創學院,不一樣的是國創會邀請芬蘭的老師來講課,學費比較貴,碩二全班會到歐洲攻讀一年的雙聯學位,比較多同學去的國家是芬蘭、德國、義大利,通常會讀3年畢業,但交換的話我們只能申請設創學院,但沒差大部分的課都會一起上。

2-申請交換的動機

想申請交換其實有很多原因,我的狀況是碩二下去交換,但又想碩士兩年畢業(整個很貪心),為確保回國後能順利口考,所以在碩二上就把學分修完,碩一提報碩士論文,去交換前我也把研討會的小論寫完,剩下的大論就帶去上海寫,研討會也在上海當地發表。

陸家嘴(左)、外灘萬國博覽建築群(右)

第一個原因是我已經通過大多的畢業門檻了,還有半年空白的時間能運用,面對即將邁入的職場還摸索不到自己的定位,即使找了幾位老師談過,但仍對未來感到迷惘,當時意識到在臺灣過得太舒適,於是在碩二開學不久後就決定要申請交換,希望環境的轉換能刺激一些不同的想法,也期待能做一些有挑戰性的事,所以就申請了。

第二個原因是我想趁年輕跟自己同文同種的人一起競爭,上海是國際化的大都市,中國的一線城市,經濟發展的中心,彙集了各地的頂尖人才,相對的資源也多,而為什麼不選歐美?我知道自己的能耐在哪,沒太多信心用外文有太好的表現,尤其是設計大多時候都要與人互動,不是單純上課聽講考試就能通過,另外也沒有托福雅思的證照,用中文能讓自己學習比較快,表現比較有自信,思考後上海是現階段最適合自己的選擇。

「沒有最好的,只有最適合自己的選擇。」

第三個原因是方便、便宜,上海的發展很快速、資訊發達,在物流、行動支付、交通、互聯網都很方便,很適合設計科系需要看展的需求,相對歐美日的生活費也比較便宜。

3-我在交換期間完成的事情

.我選的課

來上海的這學期還要論文,所以只選了兩門課,課看起來很沒有很多,但實際上,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來調研、提案、討論與實作。

《設計戰略與管理:理論與實踐》

因為雲科沒有類似的課程,好奇設計戰略在講什麼,所以就選來多認識設計和商業、經濟、管理的連結,是由同濟的劉磑老師和清華美院的蔡軍老師開設,蔡軍老師講課。

老師講授(左)、設計發想(中)、結課合照(右)

這堂課的主題是未來辦公(the future office),設計良好的辦公體驗, 我們參訪了兩間企業,共享辦公空間 WeWork與辦公傢俱公司震旦集團,這堂課只有三周所以滿緊湊的,課程成果也是用主題發想設計概念。

課堂的參考用書是這本,有興趣可以參考:戰略設計思維

上海的共享辦公空間 WeWork,裡面的小哥哥說好像不久後拓點到台北營運
上海的震旦集團是台商,覺得特別親切,設計更美好辦公生活

《設計實踐研究專題2(協同設計)》

另一門是楊文慶老師開設的《設計實踐研究專題2(協同設計)》,跟Haier公司合作,課程主題是共享廚房(kitchen for rental),是一堂以實作為導向的課程,除了第一堂上課老師有導入先備知識,剩下的上課時間老師會到每個小組討論新進度,期末在學院規劃一場展示。

老師上課(左)、同學報告(中)、結課合照(右)

同學每4-5人一組,每組同專業性質組員不能超過2位,分別做不同主題,我們組的主題是做郊區的戶外共享廚房,所以對上海人的戶外出行的行為做問卷跟訪談,還有體驗經濟研究,有人做上海市的健身房的共享廚房、幼兒教育的廚房、上班族的廚房、野炊的共享廚房。

同學們人都很好,原本我以為會被智商霸凌結果沒有,在討論過程都很認真投入(說好聽一點在設計裡面是我們在"synthesis",其實常常吵架,而且是大吵XDD),產出我也很喜歡,下一篇我會寫得更仔細。

小組討論(左)(中)、我們組的展版(右)

.助教課與工作坊

《社會創新創業》

每週四下午,我會在導師范斐老師開設的通識課程《社會創新創業》旁聽並擔任助教,協助老師引導大學生討論,導師的專業是商業,會分享一些社會創新、社會設計、社會企業的概念,也會讓同學透過小組討論完成作業,像是商業模式圖等等,同學的主題有非物質文化保存、垃圾分類、心理支持、剩食處理。

與導師合照(左)、社會創新創業課程(中)(右)

”Recycle more, waste less”親子創客家庭營

在假日我也會協助老師跟博士班學姊,到上海的小學跟星展總部帶領工作坊,這是星展銀行、設創學院、第一教育的合作,已經持續好幾年了,以前還有做過高齡的主題,近期為配合上海政府垃圾分類的政策,這個工作坊名為”Recycle more, waste less”親子創客家庭營,一場3小時,我們會引導親子認識垃圾分類,並發想設計方案,利用手邊現有的材料製作簡易原型(prototype),再跟大家分享產出。

親子創客家庭營

最開心的是家長給我們的回饋都是正面的,像是「這活動很有意義,早該辦了!」、「為孩子提供那麼好的機會參與創新與展示」,也希望孩子能運用創新創意與社會產生連結,可以勇敢的表現自己的想法,在高競爭力的上海市,很慶幸很多家長認為這一點是重要的,而不是一昧地要求孩子死讀書,也很為這些孩子開心,在成長的過程有家長願意陪伴學習。

親子創客家庭營

.我的論文

我的生活中常收到一些關心,例如:「你的論文怎麼辦?」「論文還沒寫完,你還敢出去交換?!」、「你出去交換回來還能準時畢業嗎?」我現在終於可以回答:「我7/23已經順利口試完了喔!」

其實在交換期間一直都有跟指導老師用wechat咪聽(除了5月忙到爆炸),也沒有太放縱自己出去玩,因為出去玩想到論文的罪惡感太重了,跟其他交換生比,我去的地方真的很少,所以到異地自制力選課的策略很重要,最後一個月我沒有選課,比較能投入完整的時間衝刺論文。

雲科還有一個畢業門檻,就是要參加國際性的研討會,我當時就參加了上海本地的研討會,也順利發表完了,出去交換的同學也可以選擇本地的研討會,省時省力,在這裡也感謝科技部給我補助,謝謝委員的青睞❤

我在上海的研討會

4-教育方式

.不同的排課方式:模塊化教學

兩岸的大學有不同的排課方式,大部分的大學和台灣一樣,每學期上1-18周,有些美院底子的設計專業會用模塊化方式教學,就是一個課程集中上,上完就完成一個方面的產出,這種課程比較常用在軟體課,每天上、集中時間、學會一件軟體,結束就可以做相應的創作(感謝Hans分享細節給我)。

總課時相同的狀況下,通常一天上課時數6–8小時,上完課會累癱,一堂課的步調非常緊湊,在1-2個月內就要有產出。

排課方式對照圖(剛剛隨便畫的)

.Studio:短期的專題

設創學院的碩士班採用這種模塊化教學的方式訓練學生,有將近8-9成的課都這樣安排,每位老師依據研究領域開設不同主題的課,還會跟相關的公司合作,有點類似大學的畢業專題,有實際產出但相對講求邏輯,所以我把它定義為「短期的專題」,我修的課做共享廚房,其他的studio的主題有做醫療大數據的可視分析及智能設計、城市行走CityWalk、移動出行服務的未來生態、阿斯頓馬丁生活方式的再設計...等等,對課程有興趣的可以再私訊我。

大家可以看看老師如何在幾周之內規劃一學期的課

優點:

  1. 適合未來設計師的工作環境,未來就業的環境有一些比較急的案子,也需要常常在限定的時間內產出設計案,這樣的訓練對未來工作會有幫助(我還沒工作過但我覺得應該會)。
  2. 專心投入一件事,雖然上課節奏很密集很累,但沒有其他課程同時進行,可以心無旁鶩在Studio上,而台灣的課平均在18周,看似輕鬆但同時有其他課程再跑,所以一周要同時處理其他報告,比較需要自行調配時間。

缺點:

  1. 報告品質有待商榷,設計研究常需要蒐集資料,質化需要跟受訪者約時間,但時間不一定對的上,有時在時間很趕的情況下,同學只能查資料「想像」用戶的使用經驗畫出圖表,往往無法取得真實用戶的聲音;而量化研究的部分,問卷的填寫也需要時間取得較多的樣本。在這麼緊湊的狀態,要重新思考課程的節奏。
  2. 合作的公司跟學生的連結不大,原本以為我的課會跟Haier有公司參訪或業師分享經驗之類的,結果沒有,但跟老師的課程規劃有關係,同學的其他堂課還有去海南島調(ㄌㄩˇ)研(一ㄡˊ),如果增加產學雙方的互動會更好。
其他組的成果展示

這兩種上課方式各有優缺點,關於上完課的感受,我的想法還是比較喜歡台灣的上課方式,可能我以前沒有這樣上過課,這種方式對體力跟腦力來說都是很大的負荷,也有可能因為是交換生的身分,心態不同,就比較希望能沒有壓力的學習,不過來交換的目的就是互相學習,互相借鑑,才能讓我們生活經驗增添更豐富的色彩。

因為有太多要分享了,所以拆成兩篇,隔幾天會分享我在上海的學習、上海的食衣住行育樂、給未來想交換的學生的建議,歡迎大家幫我拍手或追蹤我的Medium喔!(雖然不常更新XD)最後來一張同濟每年三月都會盛放的櫻花!

--

--

HuiHsin Cheng

UI/UX設計師 | Taipei | 目前在機械公司設計數位產品,為智慧製造創造更好的體驗,怕時間過了就忘記一些事,所以透過Medium寫作紀錄我的生活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