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上海同濟設計學院交換!-Part 2
學習經驗、食衣住行育樂、我的建議
這篇我會分享學習上的感受,還有上海的消費,下一波交換的申請也快到了,文章的最後我也寫了一些的建議給未來交換生,沒看過part1的請點下面連結~
1-那些在設創學到的事
舒適圈外的世界總令人好奇,不論是學校教育的系統,或是同儕學習態度的價值觀,都使我在上海唸書期間經歷一些碰撞,我認為這些契機很珍貴,碰撞產生的火花,帶動我們重新思考的機會,也會影響我們對事物的看法,讓原本習以為常的事情被鬆動。
1.1 從他人身上看見自己的「差不多」
大家都知道胡適的著作「差不多先生傳」,跟同學互動的過程,從同學身上學習到他們對報告嚴謹的態度,發現我的自我要求好低好像。
在交換期間有兩件事情讓我感到震驚,一件是組員討論報告會大吵,原本溫柔的組員突然很嚴肅,他們甚至會爭論到面紅耳赤的程度,第一次發生當下我還有點害怕,不知道如何應對這樣的爭論,不過久了也就習慣他們溝通的方式,我遇到的同學講話都比較直,吵完大家一起吃飯還能有說有笑,好像也不會這樣就受傷,重點是對事不對人的尺度都有掌控好。
我也從中檢視過往討論報告的經驗,大多時候在討論報告常聽到這句回饋:「我覺得你講的不錯啊~」可能連自己都曾說過,讓我不禁思考是同學的提案毫無破綻,或者自己有想法卻欠缺練習提取的機會,還是我們還沒有鼓勵學生表達的學習環境。
其實團隊適度的爭論,在設計研究前期是一種很好的「同步」的歷程,能磨合設計團隊的想法利於後續專案的實施,現在能更有意識地鼓勵自己勇敢的把想法說出來。
1.2 每次聽報告都感到自我懷疑
第二件的碰撞現象是,每次看到成果產出都在刷新我對學生能力的極限,成果產出、簡報、影片等等專案細節的視覺表現,都處理的好精緻好服服貼貼,(下面圖片)同學的報告影片全部用MG呈現,還有英文配音,加上中英文字幕!!!
有做過MG就知道,就算用素材改也需要很多時間,這堂課除了影片外,還要做展版、簡報、UI/UX、甚至模型等等東西,當然其他組也很厲害,我從震驚的感受中學習,其實這些我們可以做得到只是沒有去做而已,如果對各種細節都要求自己一點點,就能幫整個專案加很多分。
這些同學完全體現了追求卓越的精神,看見自己以前做作業有多懶惰,我也開始有意識地督促自己。
我想,這就是出來交換的意義吧!很多時候我們沒有做的那麽好,可能是因為看的不夠多,踏出原本習以為常的生活,看看厲害的人做事的態度,原來頂尖的人自我要求都很高,原來厲害的人比我還努力。
「經驗教會我們成為一個有意識的人。」
1.3 上課的專業用語
雖然都說中文,但用語上兩岸有很大的差異,這也是我剛開始上課滿不適應的地方,好在同學們都很耐心地幫我「翻譯」。這邊就整理幾個上課常用的名詞,讓要去對岸讀設計的人比較快進入狀況。
- 桌面調研=desktop research,在實際走出去田調之前,透過電腦或書籍蒐集案例、相關研究數據等文獻支持後續的課題研究。
- 意見領袖=opinion leader,訪談與觀察的對象中,最具代表性、最典型的一類人。
- 測評員=類似Youtuber,透過自媒體為途徑,拍攝開箱文、試吃文等影片,在微博、微信公眾號、Bilibili等平台投放。
- 996=馬雲提出的工作模式,從早9工作到晚9,一周工作6天。
- 孵化器=類似我們的育成中心,為新創團隊提供支持。
- 模塊化=類似標準化;用戶研究=使用者經驗研究(UX);調研=調查;利益相關方=利害關係人;交互設計=互動設計;戰略=策略;匯報=報告;開題報告=論文提報;論文答辯=論文口試;渲染=render;落地=讓idea變實務的過程......有想到再補充。
除了專業用語不同,在大陸學習不方便的地方還有,設計科系常用來找靈感的平台Pinterest、Behance、issuu跟線上couresa、 Khan Academy開放式學習平台都被封鎖,即使有很多限制,但當地學生還是風雨無阻(講到這就好,不能再講下去了),研究生要學術搜尋引擎有知乎跟百度學術可以用,但我還是習慣用google學術找,重點就是先載好翻牆軟體很重要。
2-上海的生活與消費
很多人會好奇上海的生活,我就用食衣住行育樂來講,記得價錢地我會標出來,但中國現在發展太快,物價也一樣,這是我在的期間2019年2月–6月的資訊僅供參考,來不到一學期就經歷一次漲價,還是可以給未來學生參考,但各地的薪資結構不同,所以也沒什麼是絕對的貴或便宜。
2.1 食
大家都說上海菜口味偏甜,但身為從小吃糖長大的台南人,到上海生活一學期,飲食上沒有不習慣的問題,之前還帶朋友去吃我認為好吃的上海菜,結果備受台南人愛戴,台中人跟重慶人則百般厭惡XD。
外食的消費整體來說跟台北差不多,正常一餐大約落在20–40RMB左右,學生食堂一餐落在10RMB上下。飲料的部分,那些瓶裝飲料約台灣半價,手搖飲料訂價大約台灣兩倍。
上海的外賣服務發達又方便,每到用餐時間宿舍樓下的樹會掛滿便當,但個人認為過度包裝會產生過多的垃圾,如提袋、餐盒、餐具、熱感紙、膠帶…等等,訂外賣其實是滿不愛護地球的行為,希望大家能用智慧去建立這個意識,走路出去吃飯也可以幫助腦袋放鬆一下~
2.2 衣
我交換的時間經歷了冬末、春季、夏初,剛開始每天穿兩件外套出門都還會冷,保暖衣物要多帶一些,如果有需要,大部分的東西在淘寶都買的到。化妝品、保養品、清潔用品的售價幾乎是台灣的2~3倍,尤其有在化妝的人,一定要帶足一學期的量再來交換。
2.3 住
因為我是研究生所以住在彰武校區,通常是兩人一間,但我沒有室友就自己住一間超大間,一學期1333 RMB,宿舍有Wi-Fi、空調、陽台、獨立衛浴乾溼分離,而且我住19樓每天都有夜景可以看,1號樓可以遠眺到人民廣場的大樓,但看不到東方明珠(其他樓可以 但我已經滿足),一樓還有菜鳥驛站提供代領包裹服務。天氣比較舒適的時候,我喜歡坐在陽台曬太陽看書,想運動的話樓下有跑道,還有球場可以打球。
2.4 行
在學校上課大多是用走路或共享單車,當地的共享單車也很發達,我都用mobike買整個月的方案大概50幾RMB,跟買新腳踏車比,很適合只來一學期的交換生,出去其他城市玩也可以當作交通工具(只是我要離開時小藍崛起,mobike好像日漸式微)。
上海市區內的移動很方便,總體來說交通費也很便宜,學校門口就有地鐵「同濟大學站」,上海地鐵蓋的很密集有18條,起跳價是3 RMB,搭到浦東機場很遠也只需要7 RMB。公車很方便也可以帶到任何地方,一趟2 RMB,學校附近也有很多站。
火車跟高鐵大約台灣一半,城市間的一棟也很方便。大家也可以來體驗磁浮列車,之後會從浦東直接通到虹橋,一趟40-50 RMB。
2.5 育
交換生只需繳交母校學費,研究生就算交換選很多課也不用繳學分費,意思是可以在交換期間選到飽,再回母校抵學分,好像對學分費貴的在職生比較有利,但我早就修完學分了就沒差。
演講的部分,學院幾乎每週都會舉辦演講,設計業界跟學術界都會有專家來分享。之前有邀請到《設計的心理學》(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作者唐納諾曼(Donald A. Norman),是設計科系常使用的教科書,大師級人物唐納諾曼(好興奮啊!!!),來分享用戶研究的經驗。
展覽的部分,上海有滿多博物館跟免費的展覽,要收費其實跟台灣也差不多,展覽資訊我都是從朋友分享或微信公眾號得知。
2.6 樂
我們的鄰居復旦大學隔壁有五角場,就是有很多百貨公司的多功能購物區域,兩站地鐵的距離而已,常常跟同學去吃飯、唱歌(平日早場好樂迪23.55RMB),還有跟學伴去看電影(46 RMB),能滿足娛樂跟購物的需求。
3-我的建議
給未來想要到中國交換學生的你們:
- 城市選擇:若學校的排名差不多,強烈建議選在一線城市交換,如北上廣,可以google一下過來人經驗再斟酌,有可能讀不到幾天就會想回台灣XD。
- 校區選擇:如果你也要來同濟交換,要注意四平校區(本部,位於上海市區)、嘉定校區(上海郊區,到市區要坐地鐵2小時),建議先查一下你的系級所屬校區再送出申請比較保險,有人透過更改年級就幸運的留在四平,也有遇到沒有做功課的交換生,被分配到嘉定頭很痛的,設創學院目前都在四平,如果有問題可以寄信問港澳台辦事處。
- 實習機會:如果交換過程有意在上海實習的同學,3月跟9月是中國的求職季,有校招博覽會的機會可以參加,提早準備履歷表跟作品集,我同學很多都是邊實習邊上課,他們滿看中實習的經歷,找工作App的話拉勾跟boss直聘比較好用,有比較多互聯網公司的職位。在網路上也看到有人是交換期間實習,可以慢慢面試到適合的工作也能省下房租費,但我的想法是這種方法的前提是課業能兼顧,不然會影響你本來學校的校譽。
- 英文能力的準備:設創這學期有三分之二的用英文授課,同學的英文程度都能非常流利的對答,跟台灣的學校大多半中半英的教學方式有異,設創的「全英文」包含口頭報告、簡報製作、展版呈現、影片說明、小組討論(除非全組都會講中文,但通常有很多外國同學),即時的應對能力要很強,尤其研究所會有更多專有名詞,建議多看英文paper來累積,如果真的沒有很6會滿辛苦的,我就很識相的選中文授課XD旁聽英文授課,比較有彈性的學習,當然英文好就不用擔心啦。
- 未來的需求:我發現設創對研究生的訓練著重在設計實務,他們研究生這方面的能力 超 級 強,但對於學術研究的要求就不如台灣嚴謹,建議想讀博的同學(有這種人嗎)可以考慮別的國家,如果想讓自己的實務能力提升,來設創吧,作品集真的會多出很厲害的東西,設創學院每位同學都是很好的學習對象,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我愛他們!在交換之前,你可以思考一下你需要什麼樣的訓練。
謝謝大家看到這裡,不要忘了幫我點個拍拍手,或留言給我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