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全球新創生態的發展回顧--Startup Genome 2022 年度報告解析
進入2023年,疫情似乎進入尾聲,通膨持續肆虐、地緣政治衝突仍在,近一兩年的新創圈似乎許久沒有甚麼亮眼的大消息,有的反而是幾個大的新創泡沫破裂,近的是矽谷諸多科技企業大舉裁員,以及是FTX掏空泡沫、Twitter 收購鬧劇,更遠則是Wework上市波折等。
這也似乎印證了2022年5月時YC發表了新創寒冬到來的預言,對外,或許是眼見諸多科技企業大幅裁員等利空,預告了這警訊。對內,也或許是提前向股東交代投資績效下滑的預防針也說不定。
但我們應該可以更積極期待,寒冬過後的景象。如同2000年科技泡沫、2008年金融風暴以後的發展模式,先有經濟風暴、後再印鈔救市,接著大量熱錢捨棄失火的金融、房地產業(FIRE:Financial & Real estate),轉向大舉湧入投資新創企業。
大破壞後再下重本的復甦過程,過程實在折騰,但歷史的週期經驗告訴我們,緊跟著2-5年後,估計是約莫2025-2027年左右吧,新創圈應該仍有很大的機會再次爆發式的生長,應該可以拭目以待。
話說回來,無論景氣如何起落,這都不影響既有城市對於排名的熱情,特別是在 Startup Genome 所塑造出來的排名宇宙中,仍舊奮勇向前衝擊排名。
Startup Genome 是一家來自矽谷的「新創」研究機構,沒錯!作為一家以研究矽谷創業環境起家的調研公司,它們也是一家新創,大約在2010-2012年前後成立,透過研析各國城市新創生態,促進全球新創發展。
近幾年來,SG 研析建構出一套城市的排名系統,受到各國城市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注意,特別是那些致力發展創業經濟、新創生態的公部門單位。
每年這家公司,都會發表出版 「Global Startup Ecosystem Report」, 簡稱 GSER報告,近年隨著資料庫充實,也開始細緻出更多次產業的分析報告,資通訊 ICT、生技 Biotech、金融科技 Fintech 等等。
而隨著城市治理競爭,民粹高漲,「排行榜」的出現,也造成許多後進城市的追趕壓力,如何設法進入名次前茅?這成為經濟主管部門苦惱所在。
而這個痛點,也成為研究機構有機會拓展商業利益,扮演城市的發展顧問,與城市促進雙贏。
所以,SG就不在只是一家研究機構,而同時身兼城市行銷媒體、發展顧問的多重角色。或許這樣的商業模式,中外皆然,但如何細緻操作,如何保持相對開放、透明、公平、穩健的形象,維繫一定排名公正性,應許是對這類機構要永續經營最重要的地方。
2022年版本的 GSER報告中可以看到,「一軍領先群」(Top 30)前五名,仍舊是老面孔,「舊金山矽谷地區」持續獨走領先,老牌金融中心「倫敦」、「紐約」則輪番搶占2、3名。「老北京」受到中國疫情緊縮,被資優生「波士頓」取代了數年穩居第4的位子。
其後,6-30名的二軍城市群,這幾年的排名變動則如同一場亂陣。洛杉磯、上海、特拉維夫、三城深厚的資金與技術網絡家底,勉強穩居二軍前段班。其餘的城市則呈現了劇烈上下波動。
不過,相較2021年的調查報告,幾個城市的上漲態勢最為明顯值得一談,包含了:#10 韓國首爾(上升6名)、#13聖地牙哥(上升8名)、#16柏林(上升6名)、#26印度德里(上升11名)、#31 芬蘭赫爾辛基(上升超過20名)。
為何特別標示出這幾個城市?畢竟,在長期穩定的調查方法中,絕對的排名順序,每年幾乎相似,凸顯的政策參考意義實在有限。
反倒是,依循同一套調查統計的方法論的條件下,那些名次的大幅爬升的城市,究竟做了甚麼?他們是否做對了甚麼?始得以在排行中脫穎而出?
若以台灣自身的需求,或許我們可以先「略過」城市規模差異較大的柏林、新德里,以及以國防製造業為主軸的聖地牙哥,畢竟從城市規模、產業競爭性,以及產業政策的制度環境條件上,可比性跟參考性較低。
那麼,其餘與台灣或台北相近者,例如:人口或都市規模相近的特拉維夫、赫爾辛基、新加坡,以及,勉強拉上地理區位與國情相近的首爾,這幾位優等生,應值得我們進一步深究與學習。
這些城市的表現與行動,在報告中均有個別報導揭露,後續我們也可以再進一步,針對個別城市專文分析討論。
本文,讓我們暫且仍集中目光在這份調查報告的方法論上。
俗謂,考試領導教學,對於後進城市而言,雖然一蹴可幾就要趕上矽谷的可能性極低,但是,這份調查報告既然將矽谷列為第一,其方法論中所涉及到的指標及價值評判上,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矽谷化的價值觀點。
這對於全球眾多想要「非矽谷」的城市陣營而言,卻是一項重要的評判參考標準,畢竟考試領導教學,在政策上進行調校定位,鎖定「矽谷價值」,以此為目標是無可厚非的。
而且,這份指標,相對於其他老牌的調查系統,例如GEM、GEDI、世銀的經商環境調查等報告,這些研究,多數採取總體經濟的方法與指標群,相對凸顯出GSER 在政策執行的參考價值上,也更加具體,容易執行一些。
言歸正傳,該研究最早參考了 Porter 的「競爭力理論」,引進了產業區域的生命週期觀點為前提基礎,並隨著每年調查實際操演下,可以見到該機構研究方法與調查架構日趨成熟。
加上這幾年幾家指標性的資料庫平台的加入,例如: Crunchbase、CBinsight、Dealroom、Pitchcbook等,並且策略性的串接「全球新創網絡」(GEN,Global Entrepreneurial Network)做為合作夥伴,陣容可謂華麗。
筆者認為,SG的研究立場,雖未言明,但主要採取了幾個預設的價值觀:
1、生態系統是動態的、演化的,如同自然界,具有生命周期。
2、生態系統有其共性,因此可以相互比較。
3、生態的差異,可以從其「次單位」的發展特徵,來觀察和比較。
這三個預設觀點,一定程度承襲自達爾文的演化論,命定基因遺傳決定了演化的勝敗,但也雜揉了拉馬克主義的色彩,後天的學習其實也會促進生態的演化,我們才能看見排名的漲落,各國城市才會重資重本地,奮勇追趕。
從這三個假設前提下,我們對於GSER的報告,就能進一步了解,為何他們要做這樣的排名?以及排名的意義在哪?歸納起來,就是告訴每個城市,人人都有機會,只要向排名靠前的模範城市學習,就能夠拾階前行。
那該怎麼做?我們可以從GSER所公布的研究方法來窺見門道,2022年的報告中,主要用了以下6大面向的指標群,作為排名標準的方法論,為方便讀者,筆者幫忙搬運梳理如下:
1、城市區域的績效 Performance / 占比30%
/ 該區域新創企業的「退場」(Exit),再加上新創企業的「估值」(Valuation)金額加總/ 成功退場的數量 / 成長期企業比重(C輪相較A輪階段)/ 退場平均年數 / IPO平均年數 / 早期企業成功比重(B輪相較A輪階段)
2、投資活動 Funding / 占比25%
/ 早期投資的資金總量 / 早期投資件數 / 早期投資年成長率 / 創投與企業創投家數 / 百萬美金規模以上的的資產管理投資機構家數(AUM VCs)及企業創投家數(CVCs)
3、全球市場觸及程度 Market Reach / 占比15%
/ 相對每單位 GDP條件下,十億美金獨角獸家數比重 / 相對每單位人口條件下,5千萬以上出場比重 / 相對每單位A輪投資條件下,超過5千萬美金退場家數比重 / 國家GDP規模 / 專利資產商業化程度
4、人脈網絡連結 Connectedness / 占比5%
/ 新創活動社群數量 (以 meetup.com 平台上登錄計算為準) / 相對人口比例之新創活動社群數量 / 加速器與育成機構家數 / 研發機構家數
5、創業經驗與人才 Experience & Talent / 占比20%
/ Github Coders 地區人數比重 / 10人以上追蹤的優秀Github Coders的人數 / 英文溝通流利水平 / 軟體工程師薪資成本 / 每單位軟體工程師薪資條件下,A輪募資年數的中位數之比重 / 2012-2021之10年內A輪募資件數 / 10年以上新創企業累積的出場次數 (5千萬以上及10億美金以上規模)
6、創新研發的知識 Knowledge / 占比5%
/ 專利件數 / 專利三年平均成長率 / 科技水平 / 科技水平的全球成長率 / 全球科技水平專利的數量規模 / 專利及專利研發能力的綜合指標 / 研發能力影響指標
更詳細的部分,例如:各指標之百分比重、加權比重等分配等,大家可以上官網細讀,不過更細節的排名函數為和?或許涉及該機構營業 know how,最終並未公開。
林林總總如此多的細部指標,可以理解到,將全球這麼多異質性的城市,放在同一個天平上,架構出這套指標調查系統,工程實在浩大。
至於這些指標,該如何作為政策執行基礎,如何揀選轉化成政策計畫的KPI?未來,我們也可以再另文討論一番。
備註一提,2022年版本所公布的方法論中,在創業經驗與人才及知識方面,該單位羅列了諸多指標都要求「生命科學」(Life Science)領域的數據為統計依據。
這對於總體新創生態的評估調查上,邏輯不太一致,畢竟產業如此之多,為何獨厚生科領域?筆者猜想該單位應該是不小心誤植了的生科產業分析報告的註釋說明。
所以,上文整理這些指標時,筆者均自行刪減指涉生科方面的條件,僅留下共性的指標對象,例如:把生科專利、生科機構單位數量等,改為專利、機構單位等統計,避免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