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一部電影的「四個層面」(下)

靈光
5 min readJul 10, 2019
上回最初提及的《蜘蛛俠:決戰千里》/《蜘蛛俠:離家日》

上回講到我分析一部電影時會以「四個層面」來思考。「導演層面」和「劇情層面」是一部電影裡最基本的部分,而「意義層面」及「社會層面」則關於編導有沒有意思把一件普通的藝術品變得更有層次。即使編導在製作電影時並未打算探討議題A,觀眾都一樣可以發揮他們的小宇宙,讓電影和議題A扯上關係;又或編導本想探討議題A,觀眾卻聯想到議題B。像《上流寄生族》/《寄生上流》能同時引發多項議題討論而不損劇本結構的電影,一般更能獲得影評人的青睞。

「意義層面」與「社會層面」的分別

《上流寄生族》/《寄生上流》有多重「社會層面」

電影可以是娛樂產品,也可以是藝術品。有些電影主要以娛樂性豐富取勝,其終極「意義」就是為了滿足觀眾的觀感刺激,多數為動作電影、恐怖片和喜劇。不過我不接受這些類型電影比純劇情電影次一等的說法,除非它們連最基本的娛樂功能亦欠奉。純劇情電影的「意義」比較突出,只因它們的主張不容易被澎湃的聲畫蓋過而已。

「意義層面」與「社會層面」都在「劇情層面」之上。「意義層面」是純粹由劇本的文字所建構而成的中心思想或情緒,可籠統稱之為「故事主旨」;「社會層面」比「意義層面」更高級,例如編導想透過電影觸及一些民生或政治議題,或者讓觀眾得到來自歷史的教訓或對未來的展望,可籠統稱之為「電影的價值觀」。

【如果《狼來了》被拍成一部驚悚電影】

「劇情層面」 ── 放羊的孩子因連番說謊而失去村民的信任,最終羊給狼吃光而村民沒有出手相助

「意義層面」 ── 說謊會招來惡果

「社會層面」 ── 探討社會兒童教育的失敗

沒有人會反對《狼來了》的中心思想就是要指出說謊會招來惡果。就著「劇情層面」和「意義層面」,影評人會評論結局羊被狼吃光的下場夠不夠力去說服觀眾接受「別再說謊」這個警告;就著「導演層面」和「意義層面」,影評人會看聲音、剪接、鏡頭運用等技巧能否讓觀眾感受到「說謊好可怕」的驚慄。

然而,《狼來了》還有劇情或對白裡沒有直接告訴觀眾的深層意義,其「社會層面」或許帶出了觀眾甚少留意而必須深思的訊息。《狼來了》可能是一場對兒童教育失敗的社會控訴。兒童雖然闖了禍,但是為何成年人沒有好好虛心教育兒童?為何沒有堅持保護兒童到最後?這些問題可能是編劇一早埋下的討論重點,也有可能是我個人的忽發奇想,可是如果普遍觀眾都認為這個「社會層面」成立,那《狼來了》這部電影就有了不一樣的價值,有龐大的討論空間,有為社會帶來衝擊的可能性。

「社會層面」的重要性

「社會層面」如此明顯和有影響力的《黑豹》成為第一部入圍各大頒獎典禮「最佳電影」的超級英雄電影

影評人通常會借「社會層面」來撰寫抒情文章而不是評論文章,因為「社會層面」對一部電影的質素只有間接影響(例如可能會提高電影的藝術價值),卻與觀眾的知識、見解與同理心有最直接的關係。另外,一部電影可以擁有多於一個「社會層面」。

有些電影的「導演層面」和「劇情層面」遠遠比其「意義層面」和「社會層面」的討論點更多和更熱門,例如一眾超級英雄電影。它們往往會成為流行文化的最頂點,但未必會被側重於「意義層面」和「社會層面」的電影學院派人士關注。

有些電影的劇情看起來沒有實質意義,只有娛樂功能。我第一時間便聯想起《搞乜鬼奪命習作》/《驚聲尖笑》系列,但這系列的確有「社會層面」,就是諷刺一眾荷里活/好來塢電影,甚至乎整個電影工業,至於效果是否理想卻見仁見智。

是「意義層面」,同時是「社會層面」

黑衣英雄的代表

最後,回到上回最初提及的《蜘蛛俠:決戰千里》/《蜘蛛俠:離家日》,其「意義層面」無疑是「在時勢所迫下總有英雄要挺身而出」,但這個主題亦可以成為其中一個「社會層面」,因為有著影響社會的價值。香港人在現今的政治氣候會對這個「社會層面」有莫大感觸而「對號入座」,自然會有影評人借《蜘蛛俠:決戰千里》/《蜘蛛俠:離家日》來抒發對香港社會政局的己見。

順帶一提,「意義層面」和「社會層面」過於(正面地或反面地)重疊的情況通常會出現於出兩類型的作品:紀錄片或者政治宣傳電影。

靈光 FB page:https://www.facebook.com/huxti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