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疫情報導看主動掌管自我情緒的重要性

慧雯
7 min readMar 17, 2020

--

看了以上文字你有什麼感覺?

我一直很不喜歡主流媒體提供內容的方式, 如果你仔細的體察自己的情緒, 就會感覺到一種能量被掏空的感受。從以前到現在媒體的目的就是吸引你的注意力、讓你驚覺有大事發生了、讓你覺得無助到必須看更多新聞來找尋一些讓自己感到安全的蛛絲馬跡。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 我也是處於這種被動的讓環境引導出或是刺激出我的情緒的生活方式, 但是久了以後發現, 這樣其實很沒有意義。不管是敘利亞的難民、澳洲的無尾熊、全球疫情的爆發,我們都知道這樣的事情讓人看了會很難過,我也知道大家都很有愛心、很有同情心,但是世界需要的從來就不是我們的同情心、同理心,而是行動。同樣地, 沒有化為對世界真正有幫助的有效行動這樣的擔心害怕其實也是多餘。

套句櫻桃小丸子說的話:「有些事情不是我不擔心, 而是我擔心了又能怎麼樣?」

真正的成熟就是不再逃避/貪求自己想要或不想要的事物, 而是對於迎面而來的意外或驚喜, 用公平的理性對待。

有人說這就是廣義的勝不驕敗不餒

前陣子聽了Jordan B. Peterson關於Tragedy and evil的演講, 覺得收穫很多。如果仔細思索人類的存在, 會發現我們人類之所以存在, 完全是建立在世界是不完美的這樣的大前提之下。因為在物理/心理/生理上有了種種限制,才使得我們人類之所以為人類。

組成我們的細胞, 也將是我們會生老病死的原因;如果我們想要拿掉這些不完美, 那我們等於也拿掉的我們作為人類的基本元素。深植在基因裡面的物種延續的渴望, 讓我們有了七情六慾,它也正是推動我們發展智力、互助合作,進而產生道德感,甚至開始思考我們究竟是誰這種哲學問題的重要因子。

如果用更深層更廣闊的視野看待人類生命, 會發現也許陰影亦是光。然後我們也許可以練習不輕易地對眼前事物產生強烈的希懼心理。

廢話說完了, 因為身邊許多朋友面對疫情爆發情緒上受到很大影響。但我又不是很喜歡主流媒體報導疫情的方式, 所以我嘗試寫一篇我自己能夠認同的好的報導,希望對大家瞭解疫情有些幫助。

跳出防疫競賽的框架

首先我們要知道, 各國爆發疫情的時間點不同、政府介入的防疫策略也不同、篩檢費用也天差地遠,所以在國家間比較確診人數,想證明誰防疫做得比較好這種想法非常單一思維。

影響各國確診人數的因素:

  1. 主動/被動的不同防疫態度
  2. 文化習慣差異
  3. 地理位置(寒帶/熱帶氣候)
  4. 主動檢測的花費金額不同
  5. 年齡結構
  6. 最重要的是總人口數不同啊~~

我們的媒體喜歡拿台灣跟其他國家比較, 然後在確診人數上面大作文章。以韓國當作例子好了, 大家知道韓國目前是全世界送檢比例最高的國家嗎?進一步說, 韓國的染病死亡率甚至比台灣還低。

推薦大家去看這個數據網站Our World in Data 關於COVID-19的數據是從世界衛生組織蒐集的, 圖表也整理的非常好。

下表是全球確診人數前十名的國家:

不意外中國排第一名, 緊接著是義大利、伊朗、韓國…但可以從這張表就斷言這幾個國家疫情最嚴重嗎?這樣的想法其實不夠嚴謹。我們都知道:

  1. 染病不一定有症狀
  2. 有症狀不一定嚴重, 不一定會去檢驗
  3. 有嚴重症狀也不一定會去檢驗, 因為救護車、醫療費用各國負擔情況不一
  4. 去檢驗也不一定會驗出來
  5. 政府有主動針對可疑的社區或民眾積極進行篩檢的目前只有韓國(每天篩檢一萬例) 有沒有可能韓國確診病例很高實際上是因為他們每天主動篩檢一萬例?

再看第二張圖, 這是每天新增的確診人數。

中國已經不是第一名了, 而是第九。當然你可以不相信中國的數據,但看看韓國也從原來的第四名, 變成第八名, 這表示在每日固定篩檢一萬人次的前提下, 確診率降低了。但各國疫情爆發時間不一樣所以這張圖也只能當作參考之一, 我們再看第三張圖。

這張圖是以各國確診到第100名病患之後, 隨著時間新增加案例畫出的曲線圖。(白話說就是假設各國同一時間爆發疫情, 之後疫情惡化的情況) 中國和其他歐洲國家及韓國一開始的確診曲線都非常陡, 然而到爆發時間往後推20天之後, 開始曲線變得比較平緩。根據Our World in Data網站的分析指出, 我們可以把篩檢比率全球第一的韓國當成領先指標, 持續關注, 看看疫情在韓國隨著時間抑制住的可能。

下表示各國篩檢比率的整理(每百萬人當中檢測的比例)

得冠軍的國家叫巴林王國, 是一個位於中東, 鄰近波斯灣的島國, 總人口數約120萬人。是的, 他拿第一名的原因純粹是因為它總人口數非常少, 所以真正在分析疫情上面對我們有幫助的第一名是人口數5147萬的韓國。我們也注意到排名前幾名的國家大多是人口數比較少的國家, 諸如36萬人的冰島、200萬人的斯洛維尼亞、536萬人的挪威。在人口數上面比較能跟韓國平起平坐的往下看也只有義大利了。所以針對這兩個國家的數據, 相對是比較有參考價值的。

接著我們再來看看死亡率:

有關死亡率中國的數據就很有幫助, 因為這是針對已經確診的病患相對死亡人數的比率。我們可以看到81%的感染者是輕微症狀, 2.3%的病患死亡。我知道你一定還是不相信中國的數據, 再看全球的平均死亡率目前是3.9%, 死亡率最高的目前是義大利的7%左右。但我認為這跟義大利的年齡結構和他本身的防疫策略也很有關係(專注救治中年人口而不是老年人口)。

接著是我想要點出的重點, 哪些人容易死亡?(忍耐一下快結束了)

再這邊我不想直接點出年齡, 因為我認為年齡只是相關因素, 並不是直接導致死亡的原因。就像反觀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 從數據上分析可以發現以前人不是比較不會得癌症, 而是他們活到癌症易發的年齡之前就死了。(Our World in Data也有數據可以看)

容易因為新型冠狀病毒而導致死亡的病患通常本身就有下列疾病

  1. 心血管疾病 (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包括冠狀動脈症候群、中風、高血壓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動脈瘤、心肌病變、心房顫動、先天性心臟病、心內膜炎、以及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等等)
  2. 糖尿病
  3. 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氣喘、肺病等)
  4. 高血壓
  5. 癌症

我們可以做什麼?

所以如果你真的很擔心的話, 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來提高自己的免疫力,像是不要熬夜、喝足夠的水(不是咖啡飲料喔)、適量運動、不要抽菸、安撫自己的情緒壓力—因為壓力也是免疫力的一部分,照顧好自己就等於是幫助別人了。

戴口罩不出國這些口號聽起來是很大眾、很道德正確的事情;但不要熬夜不要抽菸適量運動聽起來又很像是私領域的事情。我知道光是這幾點就很多人做不到了啦。我想說的其實是, 不要把單一口號或是思惟無限放大到牢不可破的程度, 因為世界和事件永遠比我們想像得更複雜,永遠要保留一點灰色空間給自己認為的正義。只有這樣, 我們才不會把自己從想解決問題的人,變成世界問題的一部分。

至於出不出國的問題, 不僅是牽扯到國際疫情, 更關鍵的是全球的經濟。先不要小看經濟這件事情, 認為防疫優先經濟其次是真理這樣的思維其實也不是很謹慎。因為經濟是防疫的基礎, 沒有錢, 何談防疫呢?

目前因為全球旅遊運輸趨向停滯, 石油需求大幅下滑, 再加上普丁和川普的石油競賽, 很有可能導至美國頁岩油公司的倒閉進而引發全球經濟大蕭條。相信大家有注意美股和油價的朋友可以感覺得到這樣的危機。

所有的選擇和決定, 都是有代價的;沒有最好的決定, 只有願意付出的代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