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館天象廳幕後遊

海白
4 min readJul 5, 2018

--

photo credit to seewide

太空館是香港的重要地標之一,相信香港人應該都對其蛋形的外觀不感到陌生,可能大家有看過一兩部太空館天象廳的電影,如早前熱哄哄的夢幻極光等,今次難得有幸能夜訪太空館,深入幕後,在助理館長的帶領下一窺天象廳的秘密。

天象廳幕後遊是2018博物館館節太空館的重頭戲活動之一,是晚太空館助理館長Patrick詳細的介紹了天象節目的運作及製作,更帶我們參觀了天象廳、電腦及錄音控制室和全天域電影放映室。

photo credit to Hong Kong Space Museum

天象廳的圓拱形天幕

香港太空館的天象廳直徑長二十三米天幕,原來這個規格在世界上算是大型天象廳,更是世界上第一座擁有全自動天象節目系統的天文博物館。真没想過原來香港太空館走在那麼前的!天象廳的螢幕後面藏有音響,圓拱形的螢幕是由很多鋁金屬片所組合而成,薄而透光,而且其表面滿佈我們平日留意不到的小孔,讓冷氣和聲音能夠穿透。

水平式可躺臥的座椅

平日我們會去戲院看電影,座位都是一排排斜上去的,但天象廳的座位是水平式可躺臥。大家有没有想過為什麼呢?設立天象廳的原因是為了讓大家能夠觀察星象,而水平式躺臥的設計更能模擬出真實觀看星空的情況,能有被星空包圍之感。

全天域電影VS天象節目

以前去到太空館看電影,總會疑惑到底全天域電影和天象節目的分別是什麼,明明兩者都是片長接近和性質相似的影片。原來全天域電影是由菲林拍攝,所以只能投影出長方形的畫面,而天象節目則能用數碼天象投影系統播放出全圓拱形的畫面。天象廳一共有八部投影機,在天幕的四邊各自投影。

天象節目的製作方法

跟拍攝電影一樣,先要寫作劇本,製作分鏡,不過特別在分鏡是圓形的,實境影像會用GoPro拍攝,不過不止一部,是用五部才能做到圓拱形無死角的效果。太空館亦有動畫組製作動畫片段,把不同的片段剪輯好後,就可以在自家的配音室內配音,再加入配樂和音效,實際播放試片就完成,基本上過程與製作小型電影無異。太空館到目前已經自家製作過三個天象節目,最近播放的《宇宙中的生命》就是其中之一。

IMAX Dome movie

没想到原來在戲院經常看到的IMAX跟天象廳的節目會拉上關係,IMAX(Image MAXimum),意指最大影像,為一種能夠放映比傳統底片更大和更高解像度的電影放映系統。而全天域電影就是眾多IMAX系統中適合在傾斜的天文館圓頂播放的IMAX系統。

全天域電影放映室

全天域電影放映室藏了很多菲林,現正播放的《尋謎亞馬遜》就是講述英國探險家亨利‧貝茨的傳奇真實故事。放映機一秒能放影二十四格,約四十分鐘長的片就有約四五公里的長度,重約百多公斤,要用特製鐵盒運送。菲林影片的像素之大有4096x4096,是目前數碼影像未能追得上的質素。

正在試映《尋謎亞馬遜》
重百多公斤的菲林

放映用來打光在菲林上的燈膽也是特製的,常見的燈膽大約25瓦特至100瓦特,但放映用的燈膽可達有一萬五千瓦特,助理館長笑言,光度是在外太空站也能看到的程度呢。

香港太空館在我印象中是屬於比較舊和規模上比較細,不過原來翻新工程在今年四月已經完成,新展廳為「宇宙展覽廳」和「太空探索展覽廳」,有約100件新展品,新添了很多互動或多媒體元素。我決定要再來欣賞不同的節目,下次探訪相信會有更多樂趣和新體驗。

--

--

海白

喜歡閱讀和行博物館,讀萬卷書又行萬里路,金魚記憶力患者,好青年荼毒室迷妹一名 IG: hyper_thebookworm 記錄看過什麼雜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