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不會根本沒看懂「小丑」(Joker)

Ian Chen
5 min readOct 10, 2019

--

「小丑」( Joker)這部電影的精彩之處,就在於讓你看完電影,還深深的以為是這個世界逼出了「小丑」。

看到很多評論認為是這個世界讓亞瑟佛萊克成為了「小丑」,但我其實不是十分認同這個說法。(雷)

看完「小丑」的第一個感想,就是非常期待「蝙蝠俠」要從這個系列重啟。(可惜似乎官方沒有打算這樣做)

因為顯然從電影中,我們可以發現這個架構中,對於湯瑪斯偉恩的設定有些微妙的變化。

首先他是一個高傲甚至是自大的富人,這點就跟諾蘭版有極大的出入,甚至最後湯瑪斯偉恩的死,都讓我有點鳩由自取的感覺。

因為他忽視高譚市的哀鳴,更一拳擊毀了亞瑟對於親情的最後一絲期待。

毫不保留、快速、直接地,擊毀了亞瑟對於人的信任。

當然在電影中,湯瑪斯偉恩的舉動不能說他有錯,但是他的意圖顯然不是那麼地純粹。

我認為這會某個程度上,影響了蝙蝠俠這個角色的純粹性,不過話說回來,蝙蝠俠本來就是有點偏執的黑暗英雄,有時候我們會忽略的這一點。

至於亞瑟佛萊克,在這部電影裡一開始,他坐在梳妝台前化小丑妝,然後他拉開了自己的嘴巴,試圖展現笑容,但是他的眼睛卻流出了眼淚。

這一幕其實暗示了整部電影必然是一個悲劇(對觀影者來說),但那一硬拉出來的笑容,卻告訴我們對亞瑟佛萊克來說,他的人生會在電影的結尾成為了他主觀下的喜劇。

因為他的人生從頭到尾都是虛構的,甚至於整部電影都非常有可能是虛構的,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最後療養院對話的那一幕中看到,在那一幕出現了一個跟電影一開始非常像的諮商師,但是造型跟場景不同,然後亞瑟看起來胖了一些,然後蒼老了一些。

另外在電影中,包含亞瑟的鄰居黑人女子對他示愛,以及他上了莫瑞的脫口秀得到了掌聲,甚至是他前往表演脫口秀全場轟動,這些場景都是他的幻想。

所以我猜測非常有可能整部電影都是亞瑟的想像。這樣也可以稍微解決「蝙蝠俠」如何出場的問題。

回到前面,為什麼我不認為是這個世界改變了亞瑟佛萊克,除了非常有可能整個故事都是他的想像或是對於諮商師的描述外,另外就是亞瑟在電影的中後段說到:

他從來不覺得自己存在過

直到殺死了那三個痞子

我的人生從來沒有感受到一絲快樂

然後我們可以不斷地在電影中看到,一旦亞瑟感到悲傷或是沮喪,他就會忍不住地大笑,我認為這不是一種病症,而是亞瑟長期被母親壓迫所訓練出來的本能。

有點像《神劍闖江湖》裡的「縮地」瀨田宗次郎,透過笑來逃避更大的責難與痛苦,漸漸的,笑成為一種本能。

但是這兩個人的內心都是不快樂的。

如果前面虛構的假設成立,那「小丑」的文本就會變得異常的複雜,因為假設有真實的小丑存在,他可能根本就不像幻想中的亞瑟那樣,還有一絲想成為人的想法。

而若是虛構的假設不成立,那麼真實的亞瑟佛萊克,本來就是一個被社會價值觀(或是他的母親的價值觀)根深深箝制住的虛無靈魂。

因為他根本不覺得這個世界是讓人感到開心的,除了最後他殺完人、殺死自己的母親、殺死了胖同事後,開始不再因為悲傷而大笑之外,他在一開始不斷記錄笑梗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看到他,根本就沒有所謂的幽默感存在,不僅他的笑梗非常地灰暗,他在看脫口秀取材的時候,他只能試圖「假裝」跟得上眾人的笑點。

簡單的說,兩個文本裡,他都是一個天生沒有快樂的人。

或是說,他的快樂跟所有這個世界上的人都不一樣,於是乎,最終兩段文本中的他,都放棄跟這個世界一樣,開始成為他自己。

隨著他在電影中,不斷地放棄自己身而為人的連結,從愛情、親情、金錢到最後成名的夢想,通通一個一個地離他遠去,或是根本不存在,他終於發現,自己所追求的是這個世界的價值觀,而不是他自己的價值觀。

電影一部部讓亞瑟脫下人類的面具而成為真正的小丑,他開始真正的憤怒,然後報復,之後回歸到屬於他的平靜之中。

於是他裝扮、跳舞、殺人、看著燃燒著的高譚市,這一切的一切都讓他找回自己,讓他成為了永遠掛著笑臉的花俏小丑。

有趣的是,當他成為自我後,我悄悄的觀察電影院裡的其他人,似乎都有一種理所當然地釋放感,甚至我自己還為他之前努力配合他人的人生感到難過,為了他走在樓梯上跳舞的那一幕感到歡快。

我覺得這是整部電影最為有藝術性,也最為可怕的一幕。

因為敘事的手法,讓看電影的人,忍不住幫小丑貼上了「反英雄」的標籤,但事實上,他就是一個全然不屬於這個世界的可怕怪物。

這部電影可以談的東西似乎還有很多,電影掀起了正反討論,更印證了這個世界的焦慮以及靈魂上的荒蕪,包含對於階級的、極端手段的合理化等等。

這些是讓我更感到不寒而慄的弦外之音。

「小丑」,目前在IMDB上獲得了9.0的高分,我個人是覺得非常地有意思,瓦昆的演出非常地讓人感到畏懼,他空洞的眼神,像皮囊面具一般的笑容,刀割一般的臉上皺紋,詭異卻又歡快的舞蹈,每一幕都非常地有意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