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爾吉勃遜之英雄本色」(Braveheart)裡關於自由的本質

Ian Chen
3 min readSep 25, 2019

看完了自導自演的三小時長片「梅爾吉勃遜之英雄本色」。

據說這部電影給了後續幾部重要的史詩型電影,帶來很多的啟發,比方「300壯士」(300)、「神鬼戰士」( Gladiator)以及「特洛伊:木馬屠城記」 (Troy)。

話說梅爾吉勃遜還演過另外一部電影「決戰時刻」( The Patriot,他在裡面飾演主角班傑明馬汀。「決戰時刻」是一部有關美國獨立戰爭的電影,對手也是英國人,以前沒有細看的時候,覺得兩部電影的結構有點雷同,充斥著濃濃稠稠的美式英雄主義。

「梅爾吉勃遜之英雄本色」這部電影在史料考據的部分,受到了巨大的批評,甚至有人說,這是一個美國殖民者拍攝的商業套裝電影。

這部電影獲得了當年度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目前在IMDB上獲得了8.4分的高分,250大電影排名第七六名。

電影的背景在十三世紀末的蘇格蘭,主角威廉華勒士從小失去了父親與兄長,他們都在反抗英格蘭國王「長腿愛德華」的侵略戰爭中喪命。

年幼的華勒士被他的叔叔給帶走,長大了以後以務農為生,過著平靜的生活,直到有一天,青梅竹馬的妻子被當地的領主給殺害後,威廉華勒士憤而揭竿起義。

自此開始,華勒士勢如破竹,不僅一路大破英軍的騎兵部落,還攻佔到了英格蘭的領地,獲得許多百姓的支持。可惜最終,華勒士被自家蘇格蘭的盟友給算計,被英格蘭軍隊抓住。

我很喜歡電影設定的核心價值,也就是對自由的追尋,威廉華勒士畢生就是希望追尋屬於蘇格蘭人的自由,不需要被壓迫,能夠與自己心愛的人生活在一起,免於被不平等的待遇給掠奪。

多數的人面對暴政,選擇沉默以保命,或許,這些人可安然度過終老,但是,如果這些人選擇起身抗暴,也許會在一瞬間就失去性命,不過在這一刻,你是「自由」的死去。

電影最終,威廉華勒士在死之前都不願向英格蘭國王效忠,他向天大喊了一聲「自由」後,便死在英格蘭劊子手的斧頭之下。

看到這裡我一度覺得梅爾吉勃遜大概是某種型態的自戀狂(笑),因為我覺得這個角色在電影中,面對一切都太過超然,無論是死亡還是任何的事物,威廉華勒士都帶有一種超越現狀的不真實感。

但無害於這部電影本身的價值,順道一提,或許有些人比方像我會不太理解這部電影的評價為什麼如此之高,不過細細想一下美國這個國家的核心價值就是明白,美國就是一個崇尚自由的國度,有著屬於老美自己認可的自由以及多元。

最後革命的意義,從某個角度上來說,就是建立在犧牲之上,無數人高貴無私的犧牲,來喚醒所有人的「自我意識」,自由才得以降臨在任何一個國家之上。

自由本身或許就是一種亞里斯多德式的美德,自由的本身就是一種追求的過程。

反之而來的,在這個時代那種口號的自由,就顯得太過廉價而可笑了。

推薦給大家這部有點年代的老電影「梅爾吉勃遜:英雄本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