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李安的「推手」,文化、家庭、婚姻、父子,造作中又見真實。

Ian Chen
4 min readDec 30, 2018

--

很多朋友看完前面幾篇貼文後,都提到了《推手》這部老片子,有趣的是,也暗合著前幾天寫的東西,就是有關台灣電影好不好看的問題。

台灣有很多好導演跟好演員,比方李安碰上了郎雄,還談了一個非常直接的問題,就是中國人到了美國,父子跟兒子,大家庭觀跟小家庭觀兩者之間的關係。

郎雄飾演一個來自大陸的太極拳大師,有一個兒子住在美國,還娶了一個美國太太,郎雄的兒子為盡孝道,就把郎雄接到美國來,跟他們同住。

但是,郎雄由於語言不通及生活習慣不同,導致無法適應美國的生活,也跟洋兒媳瑪莎漸生磨擦,彼此都認為無法與對方相處,完全要透過兒子間接表達,更由於瑪莎內心的排斥,對郎雄的一舉一動均不能接受,後來瑪莎還因為本身的寫作工作與家庭關係出了問題,導致壓力過大,得了胃出血。

為了顧及兒子與兒媳一家生活的圓滿,郎雄離家自尋生活,獨自跑到唐人街一家餐館幫人洗碗盤打工維持生活,由於洗碗盤不俐落而受到老闆的指責,第二天就要將他解僱,並且出言相辱,郎雄受辱不肯離開,無論老闆找來多少人,都被郎雄用太極拳打了回去,後來美國警察出來收拾殘局,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將郎雄帶回警局。

郎雄被警方帶走後,他的兒子將郎雄保出,並買了一間較大的房子,欲接郎雄回家,但郎雄不想破壞兒子一家溫馨的生活,寧願獨自在外租屋而居,並在華人活動中心教授太極拳。

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年紀很輕,也反覆地看了很多次,但心底一直不能明白,為什麼一開始郎雄的美國太太為什麼不能接受郎雄,年紀漸長才發現這是文化上的差異。我記得每次看到結局,郎雄一個人生活,去教太極拳的時候,都有一種說不出的悲傷之感,大概是因為我們所處的文化圈,相對就是大家族形式的,雖然這些年,台灣好像也漸漸改變了家庭結構。

這部電影不但在情感與家庭關係這個議題上,做出了張力與拉扯,還加入了太極拳這個元素與一些衝突,可以說是內外兼具,能夠把兩種結構拉在一起的作品著實不多,能對兩種文化描述的那麼細緻的導演更是難得,除此之外,電影裡還有許多比方對於共產黨與美國自由文化的反思,由此可見,李安確實是大師中的大師。

郎雄的演技真的是沒有話說,比方像是餐館的那場戲,郎雄在電影裡演得是一個太極拳大師,從北京來到美國,因為不願意繼續打擾兒子的生活,所以自己跑出來獨居、打零工,後來在一間餐館受到老闆的羞辱,老闆找了幾個中國小流氓想要教訓他,沒想到眼前的這個老頭,居然是一代宗師。

在那場戲裡,幾個中國小流氓衝進廚房來,郎雄眼睛一瞪,感覺連瞳孔都放得極大,就像貓科動物盯上獵物一樣。

另外就是他跟王萊的那幾場戲,王萊飾演的是一個台灣來的老太太,跟郎雄一樣,跟女兒家裡處不來,兩個人在中文學校的才藝班認識,一個教拳,一個教燒菜,兩個人認識後,產生非常特別的情感,兩個人在電影裡欲拒還迎,彼此互有好感,又怕人嘲笑的那種心境,另外還有電影中段,兩個老人被年輕的兒女給嫌棄的那種孤寂與悲傷。

這些情感都是極其細微,表演得當下都是稍縱即逝,多了就太過,少了觀眾就看不出來的。

不過撇開這一切,大概是因為預算太不足,電影有點粗製濫造的感覺,這點的原因在李安的書裡都有說明。

我小時候看完電影覺得這部電影還有一個吸引我的地方,就是郎雄太極推手的那幾場戲,感覺一個太極大師隱藏在美國這樣子的大城市裡,最後因為一場意外而出了名。

這些年才更深刻地看出,李安在電影裡的那種對人文深刻的關懷。在當時東西方文化衝擊大概還是一門顯學。

無論從倫理、家庭、教育、婚姻、父母子女甚至是兩種文化的價值觀衝擊,這些都是必須要有非常深刻的反省,才能夠洞察到的細微部分,然後才能透過電影的形式表現出來。

不過在將近三十年後的今天,一切看起來彷彿又變得有些突兀。不變的大概就是人跟人之間的關係,雖然形式會轉換,但一切的情感都是源自於關係本身。

「練神還虛」,無論在那個場域之中,都真的不容易。

題外話:維基上說,郎雄是滿族人,鈕祜祿氏,連續劇《後宮甄嬛傳》裡,皇帝後來也給甄環賜姓為鈕祜祿氏而成了熹貴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