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雜誌2018台灣選舉地圖製作分享:專題發想的部分

Andy Lin
8 min readNov 27, 2018

--

天下雜誌在2018年九合一大選,推出「台灣選舉地圖」專題,用中選會的開票資料,搭配地理圖資,繪製全台細到村里層級的政黨得票率地圖。在投票日前一週,先開放2014年大選的投票資料,作為下周投票的參考,之後在投票日隔天中午,放上2018年大選的投票資料,馬上就能查詢昨天的投票情況。

天下雜誌2018「台灣選舉地圖」專題

這次的選舉地圖專題製作團隊,從9月中旬就開始開會,討論怎麼製作這次的選舉地圖,花了兩個月的時間才把地圖做出來。但最初的專題發想,是怎麼來的呢?

在8月底,天下雜誌編輯部開始討論今年底的選戰要怎麼「打」:天下雜誌是財經雜誌,相對於老字號的電視台、報紙,或者風傳媒、信傳媒等近年崛起的政治類網媒,政治新聞的占比相對低,也沒有那麼多專跑政治線的記者。在缺人力、起跑點又輸其他同業之下,要怎麼在年底選戰讓廣大讀者對天下雜誌印象深刻?

天下內部討論後認為,應該發揮天下數位專題製作上的優勢,推出有用、有趣的數位專題吸引數位讀者,搭配天下政治記者的深度分析,以高品質勝過同業的高產量。

但怎樣的大選數位專題,才是有用、有趣的數位專題?觀察過去幾屆大選,同業在大選議題上的數位投資,可是一點都不少,例如蘋果、聯合等深耕數位領域的媒體,都推出好用、即時的開票網站。如果天下也照樣做一個單純的開票網站,很難做出差異性,也就無法勝過同業。

抱著這樣的認知,我搜尋了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德國柏林早報、英國衛報等國外媒體數位創新領頭羊,如何在大選開票的數位專題做出差異性。最後我從各家的大選專題中,挑出我認為最值得學習的四個:

  1. 柏林早報的”Es war nicht immer der Osten — Wo Deutschland rechts wählt”(「並不總是東部 — 德國選民如何選擇右派」)
  2. 同樣是柏林早報的”Abgeordnetenhauswahl 2016 in BerlinAlle Stimmen der 1779 Wahllokale”(「2016年柏林州議會選舉在柏林1779個投票站的所有投票結果」)
  3. 紐約時報的”An Extremely Detailed Map of the 2016 Presidential Election
  4. 金融時報的”French election results: Macron’s victory in charts

這四個作品,分別對應到一場選舉的三個階段:

  1. 選前回顧與預測:對應到第一個作品
  2. 開票結束後即時公布結果:對應到第二和第三個作品
  3. 選後深度分析:對應到第四個作品

有讀者可能會發現,上述的階段中少了「開票」,但是因為我們已經決定不做開票,所以就省略不管。

柏林早報的”Es war nicht immer der Osten — Wo Deutschland rechts wählt”,把德國1990-2013年七屆大選的政黨得票率資料繪製成地圖,呈現右派勢力在德國各地的消長。地圖預設會自行播放,從1990年跑到2013年,之後讀者可以自行調整要看哪一年,或點擊個別行政區檢視得票率數字。

柏林早報”Es war nicht immer der Osten — Wo Deutschland rechts wählt”

這個地圖提供讀者探索選舉各方勢力如何隨時間消長,讓地圖不單單只有一屆的投票結果,使用者能得到更多資訊。

參考這個專題,我們決定:天下的數位專題要提供讀者至少兩屆的投票結果。

柏林早報的”Abgeordnetenhauswahl 2016 in BerlinAlle Stimmen der 1779 Wahllokale”,是柏林早報在柏林州議會選舉結束後馬上推出的地圖,鉅細彌遺繪製了所有開票所的投票結果。

柏林早報”Abgeordnetenhauswahl 2016 in BerlinAlle Stimmen der 1779 Wahllokale

但這個地圖不只有投票數字,還有多個「分析角度」供讀者參考。地圖下方共有11個按鈕,每個按鈕按下去,上面的地圖都會產生相應變化,有的是整個地圖色階改變,呈現小黨「綠黨」的得票率,有的是產生遮罩,凸顯特定地區投票結果,講的是移民占比高的選區如何投票。

柏林早報”Abgeordnetenhauswahl 2016 in BerlinAlle Stimmen der 1779 Wahllokale”分析角度

這樣的分析,讓地圖不只是一堆花花綠綠的顏色,還能提供讀者各種理解地圖的方式,關心小黨的人可以切換地圖顏色,看小黨在哪裡最具優勢。關心所得和世代差距的讀者,可以選擇看所得最高或平均年齡最高的地區怎麼投票。這樣的地圖能夠更好地滿足讀者的好奇心,並且幫助較不熟悉政治的讀者理解地圖。

參考這個專題,我們決定:天下的數位專題要有分析角度。

紐約時報的”An Extremely Detailed Map of the 2016 Presidential Election”,是紐時互動圖表部門在2016美國總統大選的兩年多之後,才推出的地圖專題。為什麼要做那麼久,原因是這個地圖的技術難度非常高:地圖把美國所有投開票所的資料都倒進去,讀者可以看到「每個」投開票所個別的投票情況,也就是地圖有16萬8千個不同的色塊,精細程度遠高於一般在新聞上看到以州(state)或郡(county)為單位的選舉地圖(美國目前共有50州、約3100個郡)。

紐約時報”An Extremely Detailed Map of the 2016 Presidential Election

地圖做到那麼精細,除了展現媒體技術水準,還有什麼用意?當選舉地圖做到如此精細,每個人都能看到「自己居住的社區是怎麼投票的」。以台灣為例,如果只能看到自己住的鄉鎮市區是藍是綠,不一定與讀者的社區一致,因為規模還是太大。但是如果細到村里,一個村里的人口相當於兩、三個社區,這樣的層次讓讀者有辦法將地圖資訊連結至自己的生活,使地圖與讀者的生活更沒有距離感。

另外,紐時的超精細2016總統大選地圖,還有跳出「孤島選區」、「壓倒性選區」等功能。孤島選區是周邊都投共和黨/民主黨,只有該村里投民主黨/共和黨的選區,這樣的選區在地方政治版圖上是有趣的異數,這些村里成為政治孤島的原因也很有趣,紐時就有針對一些孤島選區進行調查,發現大學所在的選區、少數族群居住地區、特定宗教教派的據點,特別容易出現政治孤島。

紐約時報”An Extremely Detailed Map of the 2016 Presidential Election”孤島選區

孤島選區的功能,可以提供地圖另一個層次和趣味性,讀者看到各種孤島選區,可以自行研究為何這些選區會成為政治孤島,記者也能實地造訪這些孤島,探訪是怎樣的社會、經濟條件,造就這些與周遭地區格格不入的政治孤島。

參考這個專題,我們決定:天下的數位專題要做到技術上能達到最細的層次,並製作孤島選區功能。

金融時報的”French election results: Macron’s victory in charts”,是金融時報針對法國總統大選製作的資料新聞報導,運用政黨得票率、不同社經條件的投票意向等數據,分析各種因素如何影響法國大選結果,是比較常見的選舉資料新聞。這類的資料新聞,雖然沒有互動地圖來得新奇,但是透過記者的分析,讀者選後能快速掌握選舉要點,理解這場選舉。

參考這個專題,我們決定:天下需運用數據製作資料新聞文章。

重新歸納天下這次數位專題的製作方向:

  1. 不做即時開票
  2. 供讀者至少兩屆的投票結果
  3. 有分析角度
  4. 技術上能達到最細的層次,並製作孤島選區功能
  5. 運用數據製作資料新聞文章

確定這些方向之後,我們決定做成目標是製作「2018年縣市長選舉全台選舉地圖」,地圖要能切換2014年和2018年的縣市長選舉結果,還要有各種分析角度的按鈕供選擇,最細要能縮到村里為單位,還要有孤島選區功能,最後能夠用地圖寫一些選後分析選情的文章。

這次製作大選數位專題的五人小組,大概在9月中旬確立最後要做出什麼東西後,就開始動工,一路做到11月中旬,推出2014年版本的地圖,一方面供選民選前參考,一方面也是公開測試地圖功能,哪裡有問題、哪裡可以改進。最後,在中選會開票結束後,11月25日中午推出2018年版本,供選民查詢昨天的投票結果。

以上大概是專題發想的部分,關於地圖製作過程中運用了哪些技術、碰到什麼難題,我寫在另一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