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臉書/IG經營方法大不同

愛瑞鵝 Ariel
5 min readDec 9, 2018

--

其實也沒那麼不同

嗨~在過去幾個月發文演講都會有人問:「那臉書跟貼文直接發在Instagram上,可以嗎?」,今天跟大家聊聊IG經營有什麼特點,臉書跟IG社群素材為什麼不一樣,有什麼事可以共用的?要怎麼轉化?

*這篇的差別著重在臉書貼文跟IG的一般貼文,限時動態的部分下次再聊

不管是哪一個社群,我相信會使社群經營方法有所不同的原因大概脫離不了這三個原因:

  1. 社群型態
  2. 使用者習慣
  3. 平台限制

LINE@的型態是通訊平台,而抖音是短影像社群,不管是基於1、2、3,很明顯地你不會把浣熊洗棉花糖的影片放在LINE@作為你跟粉絲溝通的素材,好的素材要去對的地方,因地制宜才能發揮社群素材真正的效果。

而IG跟臉書,如果我們拿來在這三個因素的基礎下依序做比較,就會發現他們有非常明顯的差異,IG的優(劣)勢應該如何運用。

1. 社群型態 - 牆的概念

牆的概念應該是IG跟臉書最大的不同,主因還是IG是一個影像流的社群平台。而臉書已經是一個成熟的公佈欄形態社群了,沒有按讚的內容突然跳到你的牆上大多都是朋友推薦或是分享,因為這單篇貼文點到他的粉絲頁上也很難一覽他所有內容,主要決定因素還是在其資訊內容你本來就有興趣想了解的領域後才會按粉絲專頁讚。

但當你在IG看到一部推薦的可愛貓貓影片會很直覺得想點進去主頁看有沒有更多可愛貓貓,如果他真的養了可愛貓貓就會很自然的按下陌生貓咪追蹤,除了可愛(外貌)元素外,所有呈現形式包含排版、色調、畫風、一致性、主題性夠不夠強,都會影響觀者是否按下追蹤。貼文數量及粉絲數也是讓人判斷這帳號是不是有認真在經營,是否值得追蹤的關鍵之一。

我最近很喜歡的幾個IG,整面牆都很強:

我這個人很簡單,有貓就給讚
最近飲料癮好嚴重,體重也一直好重

2.使用者習慣 — 行動裝置是唯一媒介

大多數IG使用者還是利用零碎的空擋,在通勤或睡前用手機完成當天IG使用時數,IG不像是臉書你會在工作的時候開著網頁版IG時時更新瀏覽,因為它的使用者介面還是沒辦法做到像IG手機APP一樣多的即時互動(雖然網頁版功能是越來越齊全了)。

而行動裝置跟電腦比起來一定是相較小的媒介,當我們習慣在臉書放上很多的文字內容,或是複雜的圖文排版後,除非你就是文字型創作者(手寫字、迷音等),否則到IG勢必要進行轉化的。

圖像本身字少、重點放大絕對是要點,影片跟多圖在數據上顯示都沒有比較吃香,雖然這樣的數據跟品牌或創作者主要產出內容類型應該也有正相關。

正因影像被強調了,而被犧牲的文字更應該在文案中補強,通常夠吸睛的圖像,其中文字內容也都會被閱讀完畢的。hashtag的使用上IG倒是比臉書活絡很多,善用hashtag也是發文要點之一。

臉書原文:

IG轉化後的貼文,讓一樣的素材兩邊都可以用,IG達到更好的效果:

去掉文字後的IG內文CTA反而更重要

3.平台限制 - 善用多圖功能

IG在平台的限制下沒有太多華麗的排版,是好處也是壞處,好處是使用起來簡單,不太會被排版搞到找不到東西而打擾使用體驗;壞處大概就是想藉影像炫技卻炫不起來,沒辦法藏字、多圖排版、3D影像等等。

多圖是在IG最可以炫耀的功能了,通常會利用多圖埋一些梗在後面增加粉絲與貼文的互動。比較值得安慰的是他可以同時圖片影片穿插在一篇貼文當中,臉書把這功能拿掉後一片哀號。

舉幾個例子:

1.為了單圖切割成多圖的排版,第一張是為了整體視覺,但把其他內容放在第二張圖的操作,像是醜sponge開幕的貼文是一個很棒的示範,把所有開幕來賓放在第二張,因為都是帥哥正妹,很值得為了看有誰來九篇貼文都翻一下:

2.把臉書中比較有節奏感的圖文拆開來多圖發,把punchline放在最後一張圖,幾次下來效果都很不錯。

臉書原文:

IG把四格漫畫拆開後,閱讀起來會更有力道:

黑啤第一次開黃腔,好險大家還是買單了(呼

3.第一張圖製造懸疑感,第二張才大公開(這是近期最療癒的IG帳號之一)

第二張圖一定會會心一笑。

喜歡文章可以拍手一路拍到50下,很喜歡可以訂閱一下。

功能測試(或網美店或自拍或發牢騷)會放在我自己的instagram,也可以追蹤臉書看看我在社群的新發現,所有貼文都會同步更新在社群丼中!

搜尋#愛瑞兒說每個禮拜都會更新。

--

--

愛瑞鵝 Ariel
愛瑞鵝 Ariel

Written by 愛瑞鵝 Ariel

彩妝品牌社群經理、曾任臺灣吧角色經紀大總管、年過25的迪士尼狂熱少女、知識型玩具收藏家阿力口、Her/Her不盡責小編。做自己喜歡的事最開心了,研究社群就是其中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