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限時動態數據怎麼看?

愛瑞鵝 Ariel
3 min readJul 29, 2018

--

開始之前,先提醒各位觀眾,以下是我個人在看數據時候的解讀辦法,不是官方有告訴我這樣真的有效,而且是滿點狀式的分享,所以大家可以斟酌參考看看就好~

開始囉

instagram的演算法是依使用者與使用者間的互動次數與程度來判定,追蹤、搜尋次數、觀看限時動態、回復、聊天次數、按讚、留言都可以影響演算法,而依我的觀察,在限時動態停留的時間長短也應該決定了下次這個使用者的限時動態會不會出現在你牆上的關鍵。

那怎麼從限時動態提供數據知道單篇效果好不好呢?限時動態能提供的數據如下:

Interactions 互動、 reached不重複觸及帳號、Impression觸及次數、Navigation導覽、Back返回、Forward下一個點按次數、Next Story下一則限時動態、Exited退出次數

這些數字在24小時候成為典藏後就看不到了,所以要在24小時內利用這些數字觀察內容好不好,最好截圖為證。

限時動態「互動」的方法包含回覆、點選位置標籤、hashtag、上滑連結、人名標籤、貼紙標籤,我通常為了讓單篇動態可以觸及到更多的非粉絲,幾乎每篇限時動態都會加入可以互動的標籤,曾經因為加了#pokemongo,單篇限時動態觸及比平常平均觸及人數多了五倍 XD,但這些觸及通常是很難留下來變成粉絲的。

在發文後一個小時基本可以依「觸及次數」看出單篇觸及是否達預期,限時因為無法提前看到內容,除非內容本身很值得被私訊轉發(像是臺灣吧「熊啤」事件就是在24小時內突破當時過去的觸及次數,因為呱吉發文帶來許多非粉絲觸及),造成很多非粉絲觸及,不然通常觸及優劣相較內容更該注意發文時間,依粉絲活躍高峰時間發文通常觸及人數較高(廢話)。

點選下一個點按次數通常滿高的,畢竟看限時動態紓壓效果勝於真的得到有效資訊,無腦的按下一頁已經幾乎成為使用者習慣,但怎麼讓「點選下一頁」次數(甚至是退出)減少呢?影片比照片,會動的比不會動、有寫字的比沒寫字的、有互動指令(投票、問題、標籤)比沒有,都更有機會效降低點選下一頁的次數減少,因為大家需要停留一下才可以理解內容,會讓使用者停留在頁面更長的時間。

但比起點選下一頁這種幾乎成為使用者習慣不復返的數字,我更常注意的是點選「返回」次數多的「前一篇」貼文做為「前一篇」內容做得好不好的參考,這表示上一篇內容有成功引起注意,讓使用者在無腦的下一頁的狀況下,還點回去重新觀看一次。有一些發文小技巧可以達到讓返回次數增加,但這個實際操作我們就留給下一次發文吧(偷懶

喜歡這篇文章可以拍拍手並追蹤這個medium帳號,或是到社群丼搜尋#愛瑞兒說每個禮拜都會更新 的hashtag,可以看到我過去的發文喔!

--

--

愛瑞鵝 Ariel

彩妝品牌社群經理、曾任臺灣吧角色經紀大總管、年過25的迪士尼狂熱少女、知識型玩具收藏家阿力口、Her/Her不盡責小編。做自己喜歡的事最開心了,研究社群就是其中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