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政治學:哪種政府體制比較好:內閣制、總統制、混合制?

Ansin Lau
Nov 26, 2023

--

一張我從議會暴力的維基抓來的圖。Congressional Pugilists, a 1798 political cartoon depicting the fight between Griswold and Lyon.

這是我 2014 年修政治系大一政治學時的作業,原本分享在臉書Note,但聽說這功能要關了,剛好前陣子柯文哲說要鼓吹內閣制,就搬過來。雖然現在藍白合破局,我猜這種投機份子是不會再提內閣制了。

年輕人畢竟還是年輕人,居然會引用彭錦鵬。台大社科院某教室的講桌前面被立可白塗鴉,寫「彭錦鵬倒著寫還是鵬錦彭」,良有以也。

題目:哪種政府體制比較好:內閣制、總統制、混合制?

(先說結論)我認為,短期內我國仍然比較適合偏向總統制的混合制,而在議會、選舉制度與文化的改革達成後,可以往準內閣制的混合制前進。

諸多學者與實證研究證明,內閣制較總統制能兼顧政府穩定、行政效率、立法品質等優點,而總統制卻有許多先天缺陷。

彭錦鵬(2001)引用Juan Linz所言:「 總統制的基本特質有兩項,一是「雙元民主正當性」(dual democratic legitimacy),二是「僵硬性」(rigidity)(Linz, 1994: 6)。雙元民主正當性指的是人民直接選舉總統和國會。而僵硬性是指總統和國會的關係,亦即當國會不喜歡總統而總統又有違憲、違法時,並無法罷免總統。這兩種憲法特性的結果是,政體非常可能碰到無法解決的僵局。」

舉總統制一例而言:理論上,總統與國會享有二元的民意基礎,在運作上也是分立運行,所以很難釐清法案從立法到執行的結果,責任應該歸咎於誰,另一方面,總統制的總統不受國會監督,形成有權而無責的狀況(盧瑞鍾,1995)。

台灣當前是混合制偏向總統制,因此也承繼許多總統制的缺點,舉例而言,陳水扁、馬英九都曾面對低至10%的支持率,但卻幾不可能要求他們依循民意下台。近來,憲政體制的缺陷在兩任總統任期內表露無遺:政治僵局、責任政治的失能、政府濫權、國會議事品質不佳、官職多所酬庸、財政持續惡化、政治的不安定等,讓憲政問題凸顯,體制的改革,逐漸成為朝野的共識。有不少人認為,台灣會比較適合內閣制,真的是如此嗎?

以林繼文(2005)的說法,他在考慮憲政體制影響的同時,涵納入配套選舉制度的後果:「多黨制在內閣制之下可能縮短政府的壽命,但在總統制之下卻能助長行政部門的優勢。」針對何種政府體制適合台灣的問題,我打算延伸他的邏輯,進一步將配套的概念延伸至國家的社經政治脈絡,依此,我認為我國目前仍然不適合直接依國外經驗,倉促轉往內閣制,原因如下:

(一)國會議員席次過少:

2004年修憲,將我國立委席次從225人,減半到113席。這次的決定是欠缺學理基礎,而有操弄民粹之虞的。不僅王業立(2001)引用著名的「議會規模立方根法則」,提出參考我國人口數,我國國會議員應為兩百八十二名左右。彭錦鵬(2001)也參考歐美經驗,以國家規模作為依據,以台灣落於中型國家(人口在1,500萬人至9,000萬人間)的範疇,約應每十萬人產生一名國會議員,並進一步推算出我國國會議員應在兩百餘名為適當。他更指出,國會議事品質不彰問題的根源,並非席次,當在選舉制度。李炳南、黃綉庭(2005)以及瞿海源(2004)指出,國會議員倉促減半,不僅會造成議員擴權,更會造成專業背景議員不足,議事品質下降,未能有效監督行政權,並且加重票票不等值等問題。

此外,假若以目前的席次,若要推行內閣或偏向內閣的混合制,我國閣員有八十一位政務官缺,既有的立委人數將不可能足以應付。

(二)地方派系把持選舉:

在過往國家統合主義的影響下,國民黨政府著心經營地方派系,建立起一套恩庇侍從主義的利益交換網絡(吳乃德,1987)。恩庇侍從主義在台灣,體現的方式是國民黨藉由扶植、施予地方有力派系經濟、政治利益,並促使派系間爭相效忠以交換利益,分而治之。在逐漸開放地方民主化的過程裡,國民黨藉由派系的效忠與動員,操作有利於己的選舉結果,並藉此強化自身的政權合法性。

即使我國隨民主的深化、經濟的發展、反對黨的形成、司法體系的改革、媒體生態的改變、情治系統的去政治化等因素(王金壽,2004),使得派系的效用大為衰減,特別是全國規模的選舉。然而,我們依然不能忽略它在地方,特別是非都市地區的影響力。這與區域立委票票不等值的因素配搭,會嚴重影響立委品質,我將於下節討論。

(三)票票不等值:

我國立法委員選舉票票不等值的情形十分嚴重,在離島、偏遠地區,僅需幾千票即能當選區域立委,對照政黨不分區獲得席次所需的5%門檻所需之約為八十萬票,顯為相差數十倍的嚴重問題。配合前述的地方選舉品質不佳的情形,我們可以想見,目前的區域立委制度為國會送進了不少代表地方利益,只知選民服務,不知國家整體政策,而問政素質、專業能力亦皆闕然的劣質立法委員。此外,目前的選制,更難讓在專業議題有深入研究,或代表少數利益的小黨能進入國會殿堂,對國會議事各委員會的議事內容專業化,以及立法品質的促進,都非好事。

(四)中國因素與總統直選的國家象徵:

在國際事務上,中國屢屢利用其日益強大的政經影響力,打壓我國主權,推動統戰的意圖未曾停止。我國民主制度的持續深化與鞏固,不論對內對外,都是最重要的自保方式,甚或有輸出民主的可能。在憲法上令總統直選,有人民授權於領導人,並對外代表國家主權的神聖象徵意義。

在台灣人民的心理層面上,總統直選也已經成為我群(台灣或中華民國)與它者(中國)國家認同上劃界的重要因素,藉由以總統直選為首的各種選舉與民主參與,生活在台灣(包含離島)的人民形成一個想像的共同體,並在命運上緊密相依。總統直選也隨歷史教育、媒體傳播等管道不斷被強調,為台灣民眾廣泛認定是我國民主化的重要指標與象徵。若貿然廢除,只怕與民意相悖。

(五)台灣過往承受殖民與威權遺緒,缺乏議會式民主的認知:

王振寰(1996)在《誰統治台灣》中提到,台灣民主化的過程中,國民黨面臨政治危機、經濟危機以及流產的被動革命危機,在此分述如下:

a. 政治危機包含:

中產階級興起帶動反對運動、蔣經國過世之後的權力真空。

b. 經濟危機包含:

政局不穩導致投資意願低落,過往計畫式經濟的公共投資帶領私人投資模式失效;大型資本影響力增加且不滿國民黨的計畫式經濟政策,期待更自由、開放的政治局面。

c. 流產的被動革命:

蔣經國在1985至1988年身體情況好轉,本來欲推動相應的政經改革,卻因其死亡而被擱置。

王振寰指出,李登輝在國民黨派系內鬥的權力真空時期,擔任黨主席以至於總統,藉由整合不滿計畫式經濟的資本財團、反對黨、民主運動勢力,打倒黨內的保守勢力,將民主化的進程與個人政治上的利益、權力、名聲、財富合而為一。

而顏厥安(2000)的討論更進一步指出,「『李登輝因勢利導』、『李登輝推動民主改革』這一類的思維方式,本身就強烈蘊含著以『個人』為本位的邏輯,這不但見諸於各種的政治評論與觀察,它更是過去十年民主化本土化過程裡的最大盲點。」顏厥安認為,李登輝僅止於「因勢利導」,對民主的發展「沒做錯」,卻也沒有更進一步進行勇敢的政治改革工作。我國民主化的過程,僅停留在一個相當淺碟的層次。停留在成就「民主偶像」,卻無對「民主文化」的深化。

「台灣人只知道民主是投票,是多數決,卻不知道民主更要求要辛苦地培養自身的「政治判斷力」與「政治行動力」,而這裡面最困難的不是上街遊行或丟雞蛋,而是傾聽、學習、瞭解,並形成自身的政治意見與論述。」(顏厥安,2000)

內閣制相較總統制,較為需要對議會式民主文化的支持,而過往從殖民與威權一路走來的台灣公民社會,我認為尚不足以面對如此迅速、徹底的改變。並綜合(四)、(五)的討論,我認為從現實需要以及現有文化對內閣制的適應上,仍然可以保留總統一職,但仿效混合制偏內閣制的運作,將之虛位化。總統可以依然是國家的象徵,滿足我國人民對民主的想像與心理需求,也滿足對外主權國家的象徵,但在政治運作上不握有實際的內政權力,以杜總統制之弊。

結論

綜合以上,我認為逕行推動往內閣制的改革,即使是保留混合制但往準內閣制的方向改革,都將因為忽略我國畸形而極需改革的議會生態而招致失敗。

有甚者,因內閣制中,內閣閣員是自國會議員推選出來,再自閣員中選出閣揆,當國會中有一最大黨,閣員也將會是同一政黨。這種「贏者全拿」的機制,導致有問題的國會選制之惡,將蔓延至行政部門,爛立委產出更爛且獨斷專橫的政府。舉例而言,你能想像國民黨立院黨團選出吳育昇當行政院長,蔡正元當內政部長嗎?

我認為比較適合台灣的方式,是先進行國會以及選制的改革,待到改革具一定成效,再逐步推動混合制往準內閣制發展:總統虛位化,而實際掌握內政權力的行政院長、閣員,由國會議員直接與間接選出,向國會負責,而不棣屬於總統。在我國文化與政治的實際需要下,保留總統做為國家象徵與外交儀式執行者,並藉由虛位化的元首、議會內閣的實際政治運作,讓人民在制度造就的公民參與與見學過程中,逐漸體會從殖民威權、領袖崇拜式的民主,如何往議會式、公民參與、辯論的成熟民主文化邁進。

參考文獻

Juan J. Linz(1994), ”The Failure of Presidential Democracy”. Johns Hopkins Univ Press.

Wu, Nai-Teh (1987),”The Politics of a Regime Patronage System: Mobilization and Control within an Authoritarian Regime.”. Ph.D Dissertation.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Chicago.

盧瑞鍾(1995),〈總統制與內閣制優缺點之比較〉。政治科學論叢,1995年10月。

彭錦鵬(2001),〈總統制是可取的制度嗎?〉。政治科學論叢,第十四期。

彭錦鵬(2001),〈從歐美經驗論國會議員人數及「立委席次減半」 〉。政治科學論叢,第十五期。

林繼文(2005),〈憲政設計的選制基礎〉。中央研究院憲改論壇:法政對話之一「憲政回顧與憲法修改」圓桌討論會(2005)。

王業立(2001),〈立院亂象癥結 與席次多寡有關嗎? 〉。國政研究報告(2001年10月),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瞿海源(2004),〈席次減半造成立委擴權 — 澄社監督國會專書出版〉。民眾日報(2014年8月23日)。

王金壽(2004),〈台灣的司法獨立改革與國民黨侍從主義的崩潰〉。《台灣政治學刊》第十卷第一期,頁 103–162,2006 年 6 月出版。

顏厥安(2000),〈憲法文本與中央政府體制〉。《月旦法學雜誌》,第六十一期,2000年6月。

王振寰(1996),〈寧靜的革命:舊政權與新國家〉。《誰統治台灣》(第六章),台北:巨流出版。

--

--

Ansin Lau

UX Designer @Aize. Strong interest in social sciences, UX, sustainability, and Taiwan/Nordic stud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