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價值,是什麼?

IN.Notes
3 min readSep 10, 2019

--

文 | 洪凱西 (PANDA表演藝術網絡發展協會理事)

Photo by Samuel Zeller on Unsplash

每年到了秋冬表演旺季,在台北的表演藝術市場根本就是血的戰場。猶記10月初又開始聽到「票好難推」、「買氣冷颼颼」等見面問候語。打開天窗說亮話,這問題永遠都會困擾著行銷人員、團隊、藝術家,不會有消失的一天。既然如此,我們嚷嚷「票房不好」的抒發後,到底能做什麼,想些什麼,一點一滴改變這個現狀。

「近日演出票房都還冷颼颼,到底你覺得是為什麼呢?」這是曾在臉書的藝術行政人社團(Arts Managers)發起的問句,答案歸結大宗有:

👉 物價上漲,薪資凍漲,可支配所得變少
👉 演出太多,觀眾不夠多
👉 整體環境太亂太滿,人的注意力被削弱
👉 表演藝術非民生必需品
👉 許多作品讓人不想再進劇場

看來多年來影響的因素差異不大,那我們為什麼還停留在找問題的癥結點?試想我們自己身為觀眾時,在乎作品的品質,在乎是否有新意,在乎能否啟發靈感,開點視野,這樣要求太多嗎?如果這樣算是要求太多,那麼,我深覺你可以不用看下去,可以退出市場了。當我們身為行銷人員的時候,我們是否清楚傳達給觀眾作品的這些價值?

這個專題希望用夥伴們的經驗與新想法,為困擾的大家注入一點靈感,下次我們要廣宣的時候,能否嘗試點不同作法,勇於實驗幾次,或許我們會不小心開創新局面。

價值(value),是什麼?

我想提核心問題:表演藝術的價值是什麼,你的作品的價值又是什麼,於觀眾端是見仁見智。既是如此,代表價值是觀眾的主觀感受,沒有普世或唯一的價值。對你來說,這作品感動你的天地,讓你的人生改觀,很抱歉,那僅限於你,對於隔壁睡得香甜的觀眾,價值恐怕不同。

觀眾購買演出票券的時候,正是購買他腦中的一個期待與想像的氛圍。這個期待的真正價值將在觀賞演出後實現。觀眾一定要經歷(消費)了演出,才能判斷該作品對他的價值是什麼。因此萌發購買意願到實際體驗的過程,全然主觀,全然在觀眾(消費者)的心裡。觀眾在選擇購買時,無論有意或無意,在在計算著購買的相對價值。此時,他們倚靠的是作品提供足夠的資訊做抉擇。當我們告訴觀眾,「來買票吧」,我們是否真切給予觀眾足夠資訊判斷是否作品能達到他的期待價值?我們知道觀眾憑藉做抉擇的資訊是什麼嗎?我們身為行銷人員,真的傳達了作品的價值了嗎?曲高和寡的溝通術,你也就只能消受曲高和寡的觀眾群。你再怎麼認為你的作品價值高,沒有被傳達,在觀眾做決定時,價值等於不存在。

這期你 (創作者)、你 (製作人)、你 (行銷人),清楚了作品的價值之後,才能開始訂定策略,才有機會精準的玩包裝遊戲,與消費者心理同步(in sync)的日子就不遠矣。

For English version of this feature, please go to What is your value?

{in.notes #1 January, 2014} 線上瀏覽&下載 in.notes

--

--

IN.Notes

專為台灣藝術行政建立的想法與經驗的交流平台,由線上工作者做第一線觀察與分享。IN.Notes is an independent digital publication for arts professionals in Taiwan. All views are only of the auth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