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林靜蓉 (Legato樂聚 總監)
翻開兩廳院月節目手冊,國家音樂廳和演奏廳天天有節目,週末甚至一天兩場。除了兩廳院,大台北地區還有眾多場館,大如中山堂中正廳1,122席,小的像私人經營的文水藝術中心70席,經常都有中西樂演出。但,真的有這麼多觀眾嗎?觀眾都從哪裡來?
事實上,台灣僅有非常少數的音樂家、音樂團體有足夠的票房基礎,可以只靠宣傳就能讓觀眾購票入場。過去五、六年來的第一線經驗是,不管是樂團演出或是獨奏、室內樂演出,觀眾多為演奏者的親友、學生。實際上看到宣傳而自行買票入場的觀眾,只占非常非常少的比例。
由上方圖表可見,獨奏、室內樂音樂會的觀眾五成以上都是從主辦單位處(即演出者)取得票券。這幾場演出的演出者,都是以大台北地區為主要活動區域的演奏家,生活、教學多在大台北地區,其南部場次售票率大多低於台北場次,主要也是因為離開大台北地區後,可以推票的對象減少許多,除了親友及少數的學生(國高中時住台北,跟演奏者學習,後來考到中南部大學的舊學生為大宗),幾乎不會有一般民眾買票來聽音樂會。
值得一提的是,獨奏會的售票率一般來說會低於室內樂。畢竟由三人以上組成的室內樂,演出人員多,可以推票的親友、學生就呈倍數成長,售票率也比較容易衝高。
小編制的演出如此,那大型樂團因為人數多,是否有所不同呢?
事實上,樂團更是倚賴團員推票。據我所知,大部分非職業樂團(團員不是領樂團月薪的團),都有團員推票機制,多或少的差別而已。雖然許多演奏家都南北兼課,但主要的「客源」還是集中在台北,也因此一離開台北、沒有推票施力點後,樂團的售票率就直直落。
唯一的例外是親子節目。
由上方圖表可見,台北場次的系統售出和主辦單位自售的比例拉近許多,台北以外之場次系統售出比例遠高於自售,售票率也不若非親子場的悲慘。此外,辦公室接到民眾來電,多是詢問親子場演出的細節、購票方式等等,幾乎沒有接到一般音樂會的票務諮詢。(僅有一次印象比較深刻的詢問,是旅館為一位日本住客問的,然後演出當天看到一名穿著全套和服的女士入場,前台都在竊竊私語,猜應該就是這位觀眾。非常特別的經驗。)此狀況也顯示與演出者無直接關聯之觀眾會因為看到、收到文宣品而考慮購買親子音樂會票券,但對於一般音樂會較無興趣。
台北的音樂演出太多,同質性太高,讓觀眾不容易選擇。除非曲目非常有特色(久石讓之夜)、演出人具話題性(Janet拉小提琴)、節目設計很突出(在舞台上煮義大利麵),否則很難吸引觀眾的目光,更不用談說服觀眾掏錢買票進場。到最後,選擇要不要去看這場演出的決策點,很容易就落於人情親情友情的羈絆。畢竟,在缺乏經紀人體系、無力經營品牌、音樂家面目模糊的情況下,也沒太多資訊可供觀眾決策時參考。台北以外縣市音樂演出票房拉抬不易,原因眾多,演出者無法自行售出太多票券對疲軟的票房更是雪上加霜。此外,音樂演出多是一場就結束,無法藉由口碑吸引更多觀眾。同一音樂家的下一場演出,已是半年、一年後,一切歸零重新來過,無法累積。
For English version of this feature, please go to Where are the music audiences coming from?
{in.notes #1 January, 2014} 線上瀏覽&下載 in.n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