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關於日本地下偶像的事

--

公視做了一個台灣地下偶像的專題,雖然篇幅不長,報導的深度與廣度都有限,但很開心知道台灣的地下偶像漸有規模,而且開始有媒體關心。

只是在報導中有些資訊與我的認知有些落差,或許是因為台日雙方市場文化的不同所造成。既然台灣的地下偶像文化源自於日本,那麼我想來分享一些我所知道的日本這裡的資訊。

1. 什麼是「地下偶像」

主流偶像,指的是有主流宣傳與曝光管道的偶像(與團體),而比較沒有媒體曝光機會的則歸類為「地下偶像」。有一說是相對於有「地上波」的曝光機會(日本的無線電視),沒有機會上「地上波」的就以「地下」來稱呼。
有另一個分類方式為「電視偶像」(TV idol)與「劇場偶像」(Live Idol)。「電視偶像」指的是自誕生與組成以來就以電視為主要活動平台的偶像,如坂道系就是此類;而「劇場偶像」則是以Live house與小劇場做為主要活動場所,AKB系就算是劇場偶像。
大部分的地下偶像因為沒有上電視的機會,所以都是邊在劇場活動邊累積實力與人氣,可以說地下偶像都是劇場偶像。而AKB48雖然是劇場偶像,但從成軍以來就有主流媒體資源能運用,所以並不會將AKB48歸類在地下偶像。
現在的傳播媒體多樣化,發行CD的門檻也降低(甚至直接發行數位單曲),所以像是是否CD出道這樣的分類方式也漸漸變得不是很重要的指標。而近幾年許多歌曲是透過SNS爆紅,偶像當然也是一樣,許多團體與成員靠著經營社群平台累積知名度,雖然沒有主流媒體資源,一樣有足以舉辦中大型演唱會的集客力。
舉例來說#ババババンビ這個隸屬於經紀公司ゼロイチファミリ的團體,在2000年結成初期就是以劇場活動為主,而在2022年8月贏得當年度TIF總選舉的優勝後,在9月及10月登上了地上波的專屬節目,而在2023年宣布將在國王唱片主流出道,且即將在2024年3月登上日本武道館,像這樣的經歷就很難被歸類在哪個特定的類別下了。即使現在許多以小劇場為主要活動舞台的團體會自稱是地下偶像,但其實許多分類的界線已逐漸模糊,或許以實績來做為標籤會更為合適吧。

2. 地下偶像的源起

1980年代後期,秋元康所製作的小貓俱樂部開啟了大偶像時代。雖然小貓俱樂部動的時間不過兩年餘,但相對於松田聖子、中森明菜等以往的偶像歌手,大人數偶像團體的誕生,似乎給人成為偶像的門檻下降了的感覺。於是開始有許多想成為偶像的女孩子投入,在還沒有得到上電視表演的機會前,就先在各個小劇場或Live house累積實力。
根據節目中的說法,在台灣的地下偶像文化與女僕咖啡/動漫文化的連結很深,但在日本卻不是,畢竟原來就是從不同的起源發展而來的次文化。不過近年來有許多把偶像與ACG結合的嘗試,例如已經很知名的「LoveLive」與「偶像大師」兩個IP,以及我最近才認識但其實已經紅很久的「IDOLiSH7」等等,這幾年很紅的遊戲「馬娘」也有以偶像團體的形式登台表演,就連秋元康老師也推出了「22/7」這個聲優團體。
而繼VTuber偶像之後,在元宇宙成為話題的那段時間,也有一些元宇宙偶像的計劃被提出,接下來也能期待日本人能在既有的偶像文化基礎上,做出更多不同的結合與嘗試。

3. 見得到面的偶像

說到見得到面的偶像,直覺會想到AKB48。
其實開啟偶像握手會先河的,是成立於1988年的男子團體CHA-CHA。當時的概念是相對於見不到的傑尼斯偶像,CHA-CHA可以成為讓粉絲能直接見到面的團體。
而雖然買CD就能握手這個方法被普遍使用,但真止發揚光大的可以說是AKB48了。而主要以劇場活動的地下偶像,在表演後的物販或特典會時間,就是能與偶像近距離互動的機會,而且也不只是偶像,地下樂團的表演後也都會設有物販時間。許多音樂祭也都會設有物販時間,能夠近距離與喜歡的藝人互動,在日本的推活中普遍存在,並不是專屬於地下偶像的活動。

4. 喊CALL

我想有看過主流偶像表演的人都知道,喊CALL不是地下偶像的專利,甚至不是只存在於偶像的表演中,像是在偶像團體表演的場合常會聽到的標準MIX,聽說最早是在重金屬樂團的表演上被使用的。而哈姆太郎就是我個人覺得很有魔性的一個例子,會讓人想要一輩子至少要加入那個大圈圈跟著跳一次。

CALL的全稱是「Call & Response」,指的是台上的表演者與台下的觀眾互相呼應的行為,像是「I say hey you say ho」或是「全場把手借給我」這樣帶動氣氛的方式。在日本看過許多的LIVE,慢慢能感覺到台下觀眾也是表演的一部分,在節目設計上也會把觀眾的互動納入考量。所以日本的LIVE表演中,喊CALL也是一個普遍存在的行為,可說是日本特有的應援文化。YOASOBI的「アイドル」就刻意安排了在偶像的LIVE上常使用的一種CALL,現場表演時讓所有觀眾化身為偶像宅。

如果限縮到偶像的表演,雖然台下觀眾的應援行為基本上有幾個固定的模式(如MIX),但也會因為團體的風格不同而有些區別,除了隨著歌曲節奏穿插的喊CALL之外,我也見過有一致的華麗手勢但完全不出聲的,也見過在歌曲的固定段落瘋狂甩頭髮的。
如iLiFE!的「アイドルライフスターターパック」(Idol live starter pack),就如歌名一樣,曲中安排了許多常用的CALL,可以當做剛開始走進劇場看偶像團演出的初學者大補帖。甚至後來還出了進階版的「アイドルライフブースターパック」(Idol live booster pack)。

而為了能更快速炒熱現場氣氛,大部分的偶像歌曲都會在節奏與段落上,做一些讓觀眾能容易跟上的設計(基本上可以套公式),而舞蹈也會有一些容易跟著做的動作,而在台下的觀眾靠著喊CALL幫忙把氣氛炒熱,也是對台上自己支持的偶像表達支持的方式。

而對於報導結語的部分,我有些不同的想法。樂團崛起的時代我剛好開始玩團,但從來不覺得地下樂團反轉了台灣的流行音樂文化,而是豐富了台灣的流行音樂,讓閱聽者有更多的選擇。其實那些選擇一直都在,但因為關注的人不夠多,能瓜分到的市場太小,發展當然會受限,但樂團時代開啟後,願意走進進Live house、參加音樂祭的人變多,會關注未出道樂團的人也變多,就會讓已經在從事樂團活動的人更有動力持續下去,而願意投入的人也變多,創造出更多的好作品,產生一個正向的循環。
地下偶像文化也是一樣,要反轉與主流偶像的地位我認為沒有必要(也沒有機會),但只要能吸引更多的人關注與投入,就能豐富台灣的偶像文化,創造出更多的好作品與好團體。
不過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表演場地問題,台灣是否有足夠的小劇場與Live house能提供演出?不同的活動規模需要的場地大小也不同,是否有夠多的選擇?就算找到適合的場地,容易租借或排到空檔嗎?如果場地租金加到入場門票上,粉絲進場的意願會降低嗎?

*關於劇場表演的門票價格,我以我比較熟的東京為例,一般的対バン(一場演出中有多個團體參演)依據場地與主辦單位的不同,票價從0~5000日圓,最多是落在2500~3500這個區間,外加500~800的飲料費,最常見是600圓。當然預售票便宜點,前排區貴一點,排除掉這些因素,看一次LIVE大約要花3000~4000日圓,如果再加上表演後特典會的物販及偶像互動,每次花費5000~10000日圓算是稀鬆平常。而雖然対バン一次可以看到許多團體的表演,但大部分的人只會參與一個團體的表演,時間約是20~30分鐘。

--

--

暴躁IT人 in Tokyo

從事IT相關行業18年,因為太常對各種靈異現象發脾氣,所以逃到東京,盼能從此修身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