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的數位產品經理-與資料科學家合作的10個關鍵

Iris Chen
16 min readMay 13, 2019

--

產品經理和資料科學家合作學到的10件事」這個講題,是我的前同事 Anadem在Product Tank Taipei活動上的分享專題。因為內容實在太精彩,我聽過2次還意猶未盡,特別詳記其中關鍵內容,並加上一些個人的工作心得,提供對 AI產品經理 有興趣的朋友參考~

Anadem是位非常資深的產品經理,曾在 Yahoo!參與搜尋和全球新聞平台產品開發,也曾在 LINE 開發電子商務相關產品。這份內容是他之前任職於 KKBOX產品經理時,與資料科學家合作,打造個人化音樂串流體驗的工作經驗分享。Anadem目前為Yahoo電子商務部門的產品經理。

產品經理的專業面向有非常多種,有人強項在於市場產品規劃、有人專攻UX與使用者研究、有人擅長產品專案管理,其中一個領域是資料分析相關產品,其中可再細分成二種:

  1. BI(Business Intelligence)領域的合作,進行商業數據分析作為產品優化營運參考:

產品經理協助將企業內的各種營銷、業務、用戶(消費者)各種數據,例如互動、留存、興趣偏好、用戶分群,到營業端訂單、庫存、交易賬目、供應商等數據資料,匯集企業所處行業和競爭對手的數據,進行各項分析做為產品與市場決策參考。有興趣者可以看以下二篇文章:

2. AI領域與機器學習工程師合作,透過演算法實驗 / 調整,提供更佳的產品體驗:這就是本篇要談的。

首先,從演算法開始談起~

§ 演算法與機器學習

大致而言,演算法應用有以下幾個常見的面向:

  1. Ranking 資料產出結果排序:例如Google 搜尋結果頁,就是透過演算法來做最佳的結果排序,試圖幫助使用者很快的找到想找的內容。
  2. Classification 分類:如Google Photos,可針對相簿內不同照片主題自動分類。
  3. Clustering 分群:依照相近行為的用戶來分群,最常見的就是電商平台中「買了這樣商品的人也買這些…」
  4. Recommendation 推薦:如Netflix「因為你曾看了紙牌屋,所以我們推薦你這些影片」,和第3點不同的是,這是根據你的行為所做分析,而第3點則是比對與你相近族群的用戶行為來做分析。根據國外報告指出,Netflix的分析可以做到非常細膩。例如大部份做分類定義,只會粗分到「你喜歡中古世紀影片」,Netflix可細分到「你是喜歡中古世紀/浪漫/愛情/謀殺的影片」,這樣做出來的推薦就會更為細緻。
  5. Prediction 預測:例如訂購機票時,可依據你所需的出發日期、地點來預測何時買機票比較便宜。另外還有常見的應用包含股票投資交易預測等。
KKBox在演算法上的應用(一)

所以在KKBox有幾個主要的演算法應用:

  1. Serendipity: 「不期而遇的美好」,跳脫同溫層,推薦你沒聽過但可能喜歡的歌曲。
  2. Ranking (card) 歌單推薦排序:從上萬本歌單中優先推薦排序出你較有興趣的歌單。
  3. Clustering 歌單分群推薦:因為你聽過田馥甄的專輯,知道你喜歡她的歌,所以推薦給你其他類似歌單。
  4. Ranking (song) 歌單內的歌曲排序:讓歌單聽起來順暢好聽。
KKBox在演算法上的應用(二)

5. Recommendation 推薦藝人:除了推薦專輯 / 歌曲 / 歌單外,還可以推薦藝人歌手。

6. Clustering 專輯/歌單分群推薦:基於喜歡的曲風推薦相關專輯/歌單。

7. Content-based recommendation:依據歌曲的曲風、音訊特徵、樂器等推薦歌曲。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考量可作為推薦的依據,例如不同收聽時間提供不同的推薦;甚至「共用帳號」的辨識與推薦問題,例如媽媽早晨在家放兒歌給小孩聽,但到了辦公室就不想聽兒歌了,演算法能辨識/預測是否是相同使用者但不同情境而調整推薦內容。

曲風定義與分析

要讓機器學習能夠辨識出各種音樂曲風,產品經理和工程師需要外部專家音樂製作人合作,先將曲風做完整的定義。包含透過樂曲節奏、使用哪些樂器、音頻高低、有沒有人聲等音訊特徵分辨,甚至搭配主題等,產出音樂「特徵值」。團隊討論出各種「特徵值」,將歌曲匯進系統後,交由機器學習解析歌曲的訊號、並且透過特徵值來定義歌曲類型。

但這事說來容易做來難,例如光是「搖滾樂」就可分成重金屬、龐克搖滾、前衛搖滾、輕搖滾、硬式搖滾、民謠搖滾、爵士搖滾、英倫搖滾等等,這就需要音樂製作人的協助,一一釐清並具體闡述各個不同曲風定義,例如節奏上的差異、樂器使用偏好等,好讓工程師進一步調校演算法模型,優化分類預測結果。

喜好是一種很玄的東西~

你可以問使用者他喜歡聽什麼歌,但喜歡有時是很直覺/很潛意識的東西,用戶往往僅聽前5秒歌曲,就可以決定他要不要切歌。有時在特殊情境下,例如很煩躁的時候,從未接觸古典樂的人,突然聽到一首小提琴演奏,整個人就放鬆下來。

因此推薦是沒有標準答案的,若要做到非常細膩,就必須不斷進行A/B testing,實際去測試User對這樣的推薦「有沒有感」。

而為了有具體的量化標準,產品經理和團隊會定義「有感」的指標包括如用戶會不會重複播放、加入最愛、加入歌單、觀看歌詞、觀看MV等。

但即便定義「用戶重複播放」代表「喜愛這首歌/歌單」的指標,這項指標也會有要注意的地方,例如我們可能會在短時間高度重播某首歌,然後就膩了不想聽。所以推薦機制不能僅考慮滿足標準就得出結論,還需思考後續整個體驗的調控,才不會讓體驗太單一或太硬。

因此推薦的作法需有很多面向的觀察和想像力,產品經理必須多方面地理解人的思維、行為反應與使用情境。透過不斷與工程師、編輯、其他產品經理交流,以及用戶觀察/數據分析,才會激盪出不同的想法做出更好的推薦。

§ 何謂機器學習

產品經理要和演算法工程師合作,應對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有基本的概念與理解。Anadem 推薦了這個網站,協助大家深入淺出快速瞭解機器學習的其中一種原理與應用。

和資料科學家合作學到的10件事

§ 1 . 演算法的推薦功能,如何開需求

負責Machine Learning的產品經理和一般數位產品經理的工作方式相當不同。一般數位產品經理通常會透過wireframe、UI spec.、Flowchart等來具體闡述功能需求。

但當產品是與Machine Learning演算法相關,較少是UI介面上的調整,因此如何清楚和工程師溝通需求具有相當高的難度。

而一般程式語言是透過 rule-based規則,來做邏輯上的描述。Machine Learning並不提供這樣的規則,而是由ML自行去學習得知。因此Anadem建議透過回答這七個問題,來跟資料科學家提需求:

  1. 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value proposition)
  2. 誰是目標對象?(TA)
  3. 衡量的標準是什麼? (evaluation metrics / success metrics)
  4. 基於什麼觀察,我們為什麼可做得好?使用者為什麼會買單?(our differentiator)
  5. 為什麼是現在?(why now)
  6. 什麼是成功的關鍵因素?(solution requirement)
  7. 未來持續成長 / 優化的策略是什麼?(growth strategy)

工程師透過這7個問題的回覆,瞭解產品經理希望達到的目的以及短長期的目標。工程師著手training model,並且找到適合的使用者群體,並使用過去的歷史資料作為驗證。這樣可以知道這個model的成功機率多少(例如metrics希望能達到85%的成功機率)。

§ 2. 和一般數位產品Release 流程不太一樣

這邊講的數位產品,指的是網站 / APP / 穿戴裝置等,具有UI (使用介面)的產品。

產品開發流程比較

圖的上方是一般UI設計類型的數位產品開發流程,下方是數據資料類型產品開發流程,可以看出二者有非常多的差異處。

§ 3. Eyeball test 的結果很重要

Eyeball test就是在工程師解析資料數據特徵值,並透過model訓練後,將初步歌曲推薦結果,找專家或內部人員來測試,請大家收聽,並逐一寫下他喜歡這樣的歌曲推薦或者想切歌的原因。

用戶切歌原因很多種,例如他就是討厭這個歌手、不喜歡某個樂器等等,非常個人主觀。

經驗上還遇到一種狀況是,Machine Learning推薦的歌曲,二首古典音樂中,突然出現人聲歌曲,用戶聽了就覺得很突兀,破壞聽歌的流暢性。因此團隊一起討論處理有人聲和沒有人聲的歌曲推薦順序問題。

另外即便是同一首歌,有的人只聽原唱,非常討厭翻唱。但如今有網路歌手翻唱曲相當多,很容易被推薦到。當這些不喜歡聽翻唱版的用戶聽到系統推薦了他喜歡的歌曲翻唱,就會立刻切歌。這也是透過人工eyeball test後才發現的使用者回饋,再讓推薦系統依據使用者偏好予以扣分。

喜好經驗感受一定要透過人的把關才能測出,因此上線前找不同類型的使用者前測和蒐集意見往往能有更多發現。

除此之外,Eyeball test還包含以下幾個關鍵點:

  1. 用戶質性行為現象,需給予量化的數字描述
  2. 從High-level去詮釋問題,避免單點描述:例如User說不要聽到某位老牌歌手的歌 →不要只針對那位歌手做排除,應觀察此現象並 歸類為「不要聽到老歌」的特徵行為。
  3. 搭配適當工具,簡化並加速Eyeball test流程

§ 4. A/B 測試 — 不優化就會退化

A/B testing 是個非常重要但高成本的測試方式。有時想要做A/B testing的需求很多,要列出優先次序,這些是數位產品經理基本的專業能力。

另外,明確定義哪些是A/B testing的重要成功指標(Success metrics)很重要。以常見的「搜尋結果演算法」為例,它的目標在於「幫助使用者儘快找到喜歡的商品」

因此產品經理分別就「儘快」和「喜歡」這二種質化說明,定義出量化可衡量的指標:

  1. 搜尋結果前 N 筆的點擊率 (per query CTR) → 表示是否達到「儘快」的目標
  2. 搜尋結果放棄率(Abandonment rate):用戶看到搜尋結果頁,但未點任何連結就離開了 → 表示用戶不喜歡這些演算法建議的搜尋結果
  3. 搜尋結果重試率(Retry rate):表示用戶找不到他需要的,所以必須重新搜尋。

§ 5. 資料型產品,要先有資料

設計資訊型產品前,需細緻瞭解的二個面向

好的推薦,來自對「使用者」及「內容」的細緻了解。

對使用者的瞭解,包含Persona 人物畫像、Demographic、偏好等等。對於內容- 歌曲的瞭解,包含明確定義特徵值「專輯、歌單、編歌單的人(Curators)、音訊解析、藝人歌手等」。而這些資料往往需由產品經理會同內外部專家,並與工程師討論打造出來。另外還可能遇到唱片公司所提供的曲風資料可能太「廣義」,例如中文歌曲通通定義成 C-pop 中文流行歌曲,這樣的資料是較難被細緻使用的。

§ 6.Data-driven vs. Non-data-driven

如果想轉型成資料數據型產品經理,要如何準備呢?重點就在這張圖~

資料數據型產品經理需具備的特質

當然,一般數位產品經理的基本專業能力,例如專案管理能力、排定優先次序(抓重點)能力、溝通力、主動積極發掘並解決問題、對使用者的深入好奇與瞭解分析力等等,也都是資料數據型產品經理需具備的專業能力。

§ 7.Product Strategy 要呼應 Business objectives

無論是不是資訊數據型產品經理,這個也是一般數位產品經理需具備的能力。

特別是當面對到喜歡各種新技術的Machine Learning工程師,產品經理一方面要讓工程師有空間去嘗試新的技術應用,另一方面也要跟工程主管討論/評估新技術產品落地的方向,確保資源的投入可以回收。

§ 8.先做 ROI 高的,且同步為重要功能打底

這個也是一般數位產品經理需具備的能力。只是面對Machine Learning技術開發以及大量的A/B testing測試成本,數據型產品經理需要更重視風險與成本效益。

因為Machine Learning做出來的推薦成效難以事先預估,演算法model開發下去才知道是否會有效,很有可能數月之後產出有限,A/B testing也並非能有每次都有 positive results,因此產品經理必須特別留意資源配置。在溝通方式上,產品經理不要問工程師能不能做得到,因為對能力強的工程師而言,程式很多都可以做得到;產品經理要問有沒有風險,風險多高等等來評估。

Anadem有提出上圖這個優先次序排列的基本原則,這個也是產品經理/專案經理必備的知識。

§ 9. 要讓每個推薦功能-定位清楚、具差異性

不同的演算法會產出不同的推薦功能成效。但若各種推薦功能的定位未能明確區分,可能使用者最後搞不清楚這個到底是推薦什麼;而對內跟工程師溝通時,工程師不會覺得怎麼都做同一個東西,產品經領要很清楚每個推薦功能的差異點以及比重濃度。

Amazon商品推薦功能差異

上圖Amazon的四種商品推薦,除了明確做出定位差異外,在UI使用者介面設計上,也要考慮購買流程動線「User Journey 使用者旅程和User Scenario使用情境」將推薦放在最適當的位置,才能產生成效。

KKBOX各種推薦功能定位與使用情境

§ 10.產品經理的價值

當產品經理在執行AI 機器學習專案時,PM不需要畫UI/Wireframe,機器學習又是個複雜的演算法,怎麼才能發揮產品經理的價值並獲得團隊的認可呢?

首先,要能問出好的問題!好的問題命中產品核心、刺激思考/討論,並找到有價值的執行方向。

AI 機器學習類型的資訊產品,最困難的部分往往不一定是技術本身,反而是如何針對不同場景使用情境,推出「棒的應用」。例如:工程師說他會做圖片自動偵測,產品經理就要去思考這樣的技術可以如何應用。

Netflix便是使用這樣的圖片技術來做影片推薦。演算法也許連續幾天都是推出同樣的10支影片,但透過Machine learning每天針對同一支影片更換不同的封面。也許前一天用戶看到的影片主圖並沒有觀賞意願,但隔天換了一張圖,可能就引發想看的興趣,這就是個很棒的應用。

詮釋現象的能力,對於產品經理來講,更是一個具高度專業的要求。實務上常遇到,產出了數據和測試結果,然後呢?大家仍是不知道接下來該如何做!即便有了數據也無法對產品優化產生有價值的策略運作。「解析問題核心 → 提出洞見 →達成優化成效」這件事真的很難,也是值得產品經理不斷去思考學習的課題。

緊盯成功指標Success Metircs也是非常重要!這件事有許多層次需被落實執行:釐清何為成功指標、執行並依據指標檢核成效、排定優化優先順序等等。實務上對於許多公司而言,光是釐清哪些是應該追蹤的成功指標Metrics就相當有難度了。

成功指標是可以被調整的,產品經理不定期檢視哪些Metrics是時間/隨情境推移的,如果有更適合的Metrics,那就應該做適當的調整。

最後就是產品經理的策略思考能力!要能兼顧長期/短期目標、市場用戶需求反應、配合商務營運策略,來思考規劃產品,這樣的PM工作是不是很有挑戰性呢?

產品開發團隊,就像個爵士樂團那樣的合作

不管是哪一類型的產品經理,都不是只靠自己一個人就行了。所有的產出都是來自於團隊的合作與智慧。AI數據類型產品團隊,包含以下成員組成:

Machine Learning Researcher / Engineer

Data Scientist / Business Intelligence

Editor / Curator / Content Planner

User Experience Designer

Business Manager

Product Manager

Anadem特別提到,產品團隊要像個爵士樂團那樣大家共同合作,有主旋律演出、但也有隨興的一筆!接受並擁抱各種可能性與不確定發生,光芒不是只照在少數人身上,也 要讓成員每個人都有上台表演的機會!

歡迎加入Facebook【數位產品經理不想公開的秘密 】私密社團,一起參與我們在數位產品經理領域的工作交流與專業討論!

§ 產品經理系列文章

產品經理PM第0講:誰是產品經理?

產品經理PM第1講:專業能力

產品經理PM第2講:從頁面拆解練習IA資訊架構(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產品經理PM第3講:如何開始一個改版專案

Google UX Playbook — 【給新手的練習題】金融財經手機版

數位產品經理的一天 — 在雲端管理跨國產品開發團隊

數位產品經理的一天 — 以美國大型證券商交易網站為例 ( 奶爸老喬的矽谷觀察 Silicon Valley Old Joe)

--

--

Iris Chen

自由工作者;Facebook私密社團【數位產品經理不想公開的秘密 Secrets Digital Product Managers Don’t Want to Disclose】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SecretsOfDigitalP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