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鐵甲艦到無畏艦—十九世紀中葉開始的海軍發展史

從十七世紀開始到十九世紀中葉,一般人對當時海戰的刻板印象,無疑是裝備大量側舷火炮的風帆戰艦,排成戰列,在極度接近的距離對射,也由於這種戰鬥方式,使得「戰列艦」(Ship-of-the-line)一名成為了參與戰列對戰的艦隻的名稱。在這段期間,作戰艦隻的分級主要以其載炮數(以及人員數)來介定:

1864年皇家海軍海軍清單(Navy List)中的分級表

在兩百多年中,這個分級系統也隨著作戰艦艇發展而產生變化。如上圖所示,1860年代只有首三級被歸類為戰列艦,例如一等戰列艦(First-Rates)是指載有110門長身管火炮及一千名或以上水手的艦隻。四等戰艦以下的艦隻由於一般來說不會參與戰列對決,便主要以人員編制來介定,六等以下艦隻不分級,僅以其炮列甲板位置及指揮官軍階來介定。一般來說,四等戰艦以下,艦體強度及火力不適合參與這種戰列對決的輕型艦隻,不論是巡防艦(frigate)、護衛艦(corvette)還是更小的炮艇(gun vessels)等,一律以其巡航的職能而統稱成巡洋艦(Cruis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