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海軍最「暢銷」的主要作戰艦隻:1942型輕型航空母艦

1976年10月袋鼠演習 II(Exercise Kangaroo II)中,正在駛離美國海軍企業號核動力航空母艦(USS Enterprise, CVN-65)的皇家澳洲海軍墨爾本號航空母艦(RANS Melbourne)。透過這張照片,九萬多噸的企業號與兩萬噸的墨爾本號的分別,可謂一目了然了。

墨爾本號原為皇家海軍的莊嚴號航空母艦,該級與前型巨像級同為1942型輕型艦隊航空母艦(1942 Design Light Fleet Carrier)。而這一級輕型航空母艦的設計,又可以上溯到1940年的挪威戰役。

在是役中,皇家海軍深切體認到,只有在艦隊當中配備高性能戰鬥機,才能有效反制攻擊艦隊的敵方機群。皇家海軍最初的打算,是為已經配有機庫及彈射器的英皇喬治五世級戰艦配備戰鬥機。但這個想法在考量到航空戰艦在成本及時間上耗廢甚大,還減少了主炮火力,很快告吹了。隨後皇家海軍又打算以商船及巡洋艦改裝,但同樣覺得成本效益不符(不夠工作坊空間以維護載機,也不夠空間住人)而打消念頭。

1945年初,駛進關島港口內的英皇喬治五世號。帳面上來看,把只有一個四聯裝炮塔的艦體後部改裝成飛行甲板,又能使用現成的機庫,好像很不錯。但細心一想,問題很大:只有六門十四吋炮的戰艦,火力更加不上不下。而且中間那個艦島結構帶來的亂流問題,皇家海軍在暴怒號身上已經吃足苦頭了。

到1941年,海軍部開始研究一種名為「飛機驅逐艦」(Aircraft destroyer)的設計,意指一種專門以艦載機擊落敵方來襲飛機的艦隻。這個名字取自十九世紀末出現的魚雷艇驅逐艦(Torpedo-boat destroyer)的概念,也就是現在人人都懂的驅逐艦。不過飛機驅逐艦的名字實在太容易讓人產生誤解,以為是戰間期那堆艦隊防空艦隻的類近設計,因此名字也慢慢演變成戰鬥機航母(fighter carrier)。在這段發展期間,海軍部也認為,一艘專門設計用作這個用途的航母,會比改造航母或航空戰艦之類的設計更便宜,更快,也更有效率。隨著威爾斯親王號及卻敵號在馬來亞海戰沉沒,對於這些戰鬥機航空的需求便變得更為緊迫了。

1893年的哈霍號(HMS Havock)魚雷艇驅逐艦(Torpedo boat destroyer, TBD),該級是最早的魚雷艇驅逐艦之一,換句話說也是現代驅逐艦的祖先。與一般人認知的不同,驅逐艦是一個十九世紀末才有的概念。魚雷最初面世時的航程航速有限,僅對錨泊中的艦隻有威脅。但隨著魚雷技術日益發達,對航行中的主力艦威脅越來越大,而且基本上也不太可能在魚雷艇投雷前用副炮解決他們。因此這些快速而且裝備小口徑速射炮的魚雷艇驅逐艦,便應運而生。由於這個名字太長,在一次大戰時簡化成驅逐艦。既然專門消滅魚雷艇的叫魚雷艇驅逐艦,專門對付飛機的自然是飛機驅逐艦了。

1942型輕航母的技術要求,由第三海務大臣(Third Sea Lord)於1942年1月7日交予海軍建造總監(Director of Naval Construction, DNC)。收到技術要求後,技術總督轄下的航艦分部在一星期後交出第一份草案。最初的方案是一艘搭載十五架上限為一萬五千磅重的戰鬥機、六百呎飛行甲板,十四呎六吋高的機庫、兩門雙聯裝四吋炮、航速25節的輕航母。海軍部委員會對這個設計大體滿意,除了希望取消四吋炮,以減低艦體長度及增加飛行甲板面積。不過由於DNC當時已經很忙,後續計設工作轉交由維克斯公司的負責。最終該級的設計,除了達成了海軍部上述的要求外,還把機庫高度增加了三呎。墨爾本號所屬的莊嚴級,主要是增大了升降機尺吋,以及強化飛行甲板至兩萬磅載機級數,以擔載更新更重的飛機。同時間內部隔艙佈置亦得到改良以提升其生存能力,還有提高了船員的生活水平。

1945年的巨像號航空母艦。雖然在皇家海軍心目中只不過是用三年的消耗品,不過外觀看起來完全不像。只要不和正規航母泊在一起,這些輕航母還是有威懾力的。

艦隻設計方面,為了節省時間,動力系統由斐濟級巡洋艦的四軸推進設計減半而成。首兩艦巨像號及艾丁格號更直接動用被取消掉的珀勒洛豐號巡洋艦的鍋爐、推進軸及渦輪引擎。而艦體防護方面,除了機庫與艦隊航母一樣,視同彈藥庫般妥善保護外,該級完全沒有裝甲或魚雷防護隔艙的設計。僅有將動力系統分作兩個獨立單元,以及在輪機艙、彈藥庫及航空燃料艙兩側的艙室鋪設防破片鋼板(還有放置大量空罐以增加浮力及吸收爆炸的衝擊力)。該級設計還包括大量的橫向隔艙,以達成理論上四個主要艙室進水後仍不沉沒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該級採用了大量商規設計,以便讓從沒參與過軍艦建造工作的民用船廠也能出一分力。

在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的哈蘭德及沃爾夫船廠,建造中的宏偉號(HMS Magnificent)及強大號(HMS Powerful),後來兩艦均在皇家加拿大海軍中服役。這家公司在二十世紀初建造了白星航運多艘郵輪,包括鐵達尼號。同時也建造了不少作戰艦隻,包括一戰時皇家海軍光榮號大型輕巡洋艦,以及現在還在泰晤士河的貝爾法斯特號。

透過盡可能簡化的設計,以及儘量採用商船規格,1942型輕航母的建造週期甚短,平均只需二十七個月建造,當中最快的怨仇號( HMS Vengeance)僅用了二十五個月。造價方面,該級平均單價為一艘正規艦隊航母的四分之一,僅二百五十萬鎊。該艦服役時,甲板裝設的BH3 液壓彈射器能以66節速度彈射一萬六千磅的載機;另一方面,由於正式採用了在甲板中間永久停泊飛機的做法,艦載機搭載數提升了一倍多。例如在第一艘輕航母加入英國太平洋艦隊時,便搭載了二十一架海盜式戰鬥機(Corsair),以及十八架梭魚式攻擊機(Fairey Barracuda)。因此這些原本只預計服役三年或到大戰結束為止的輕航母,實際作用與正規艦隊航母不相伯仲(海況好的時候),也因此從戰鬥機航母改劃分為輕型艦隊航母。

1952年在朝鮮半島外海的皇家海軍海洋號輕型艦隊航母。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其甲板前端的彈射器及前升降機。該艦當時搭載有裝備海怒式戰鬥機的802及裝備螢火蟲式戰鬥機的825海軍航空中隊。在韓戰第一次戰區巡航當中,該艦便以單日123架次的出擊數,創下了輕型艦隊航母在這方面的記錄。同時間該艦的802中隊在該年八月擊落了一架MiG-15,創下了英國擊落第一架噴氣機的紀錄。

1942年型不但是皇家海軍單級數量最多的主要作戰艦隻外,而且更是二戰後外銷最好的一級:除了澳洲皇家海軍的墨爾本號和雪梨號外,巴西、阿根廷、加拿大、法國、印度及荷蘭均有使用過該級航母。當中巴西海軍的米勒斯吉拿斯號航空母艦自1960年入役後,一直服役至2001年方告退役。

1954年1月,在東京灣的法國海軍 阿羅芒什號航空母艦,亦即皇家海軍巨像號,艦上搭載的為F6F-5戰鬥機。該艦在1946年租借予法國海軍,在1951年正式為法軍購入,一直服役至1974年退役。
皇家加拿大海軍的文德號航母( HMCS Bonaventure),即皇家海軍強大號航母。加拿大在戰後曾擴大艦隊規模,以增加其在太平洋地區的角色。因此加拿大曾一度同時擁有兩艘1942型輕航母。
荷蘭海軍的多爾曼少將號航空母艦( HNLMS Karel Doorman),原皇家海軍可敬號航空母艦(HMS Venerable),從其斜角甲板來看,這張照片應該攝於其1958年改裝並重新服役後。旁邊兩艘相信是弗里斯蘭級反潛艦。
1995年,停泊在里約熱內盧的巴西海軍 米勒斯吉拿斯號,皇家海軍原怨仇號航空母艦。由於巴西海軍經費緊拙,只能購入一艘現成的航母,再往較便宜的第三國進行改裝,因此英國最後把曾租借予澳洲作訓練用的怨仇號售予巴西,再由荷蘭船廠進行改裝。該艦在2001年退役,是最後一艘退役的1942型輕型艦隊航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