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訂閱制

Matt Yu
4 min readOct 9, 2019

--

最近天下雜誌出了《訂閱經濟》,還沒開始看。先看到《Wired》總編輯 Nicholas Thompson 這篇談實行付費牆(Paywall)約一年後的心得。有些蠻有趣的觀察,整理如下,文末附上我的心得:

・實行付費牆之後,數位訂閱者增加超過 300%。但尚不確定續訂人數(目前沒有付費的讀者,每月只能免費閱讀4篇文章。實行付費牆之前,應該是只有付費紙本訂閱跟網站的差異?待大大解惑)

・文內有整理這一年來,帶來最多訂閱的 11 篇文章。大約一半是他們早知道流量會很有效的。(大多是 Buzzword 的特寫文章,像是like Facebook or Elon Musk)但另一半的文章,其實瀏覽人數不算頂尖,但卻有很好的訂閱轉換率。

・「電子報」是最有效鼓勵讀者從純瀏覽轉訂閱的途徑(比搜尋多 16 倍,比臉書多 12 倍,比推特多 6 倍),手機導流來的轉換率也比較低。而透過APPLE NEWS 訂閱的人數不少,臉書等社群導流的比例降低。

・訂閱贈品的奇特經驗:具有 OTP 身份驗證功能的「YubiKey」換來很好的轉換率,但是遮筆電鏡頭的罩子反而讓訂閱率下降。

・付款頁微調的重要性:縮短說明文字,精簡文字框的內容,並測試不同的圖片。而且加上 Amazon Pay 後,出奇有用。(BTW,作為蘋果生態系的使用者,我最近也偏好用 Apple Pay,次之是 Line Pay。因為找信用卡很麻煩。不確定是不是每個人的使用情境都給我一樣。)

・付費頁微調的重要性 Part 2:
「下訂單」 vs. 「開始訂閱」,前者多9%的訂閱數
「運送至」 vs. 「選擇運送位置」,前者較優
「打造你的方案」 (Customize your offer) vs. 「選擇你的方案」(Plan your offer),一樣是前者較優

*個人心得 1:我其中特別同意 Thompson 對電子報的觀察,在臉書演算法失能以及資訊大爆炸之後,我最近在嘗試倚賴電子報和付費刊物做初步的守門員。目前有訂閱媒體包含:The Economist, The New York Times, Wired, MIT Technology Review, 科技島讀⋯⋯ 然後我把 Facebook、Youtube、PTT 的APP 從手機移除了。

雖然打工仔總覺得《經濟學人》很貴,而且每期幾乎都沒讀完⋯⋯但我覺得訂閱它的這近一年來,我對於國際情勢的掌握度以及詮釋力進步很多。我覺得這是優質內容的一個關鍵之處:除了資訊之外,它還提供了角度與觀點,以及輔佐事實的分析方式。

而如果以上這些付費閱讀只選一個,我會優先推薦科技島讀。每週 3 篇的文章,會針對許多國際和台灣重大議題(主要是科技),提供很精闢但具有台灣觀點的評論與剖析。也歡迎透過我的推薦碼 89f86291c 訂閱。XD 你可以獲得 100 元折扣(我則多 10 天會期,利益揭露)連結請參考:https://daodu.tech/referral-program

科技島讀每週也有 Podcast,也可以先聽聽看主筆周欽華怎麼分析趨勢,再來考慮要不要訂閱。目前每週二的長文也都是公開的,可以去讀一讀。相信會有不少收穫。最近一篇公開長文是談Facebook的 F8 大會:https://daodu.tech/05-07-2019-f8-facebook-multi-personality

・個人心得2:Data,Data,Data.
要整理出文中的結論,全部要靠非常精準的數據追蹤,以及後勤團隊的深入分析與調整。唯有 Data-Driven,才有辦法有所依據地針對產品做調整與改進。如同賈伯斯所說「消費者不知道自己要甚麼」,但是消費者的身體可是很誠實的。而這些數據,就是判讀消費者行為的一大依據。

尤其當未來 AI 逐漸被導入商業領域時,AI 勢必能夠快速地找出埋藏在數據中的模式(Pattern),但是要如何判讀這些模式(或者進一步說,如何教AI判讀?),並做出建議與改進,那就是人類要逐漸訓練並思考的部分。純粹的數據是無意義的,但是錯誤地解讀數據,只會把一切推向毀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