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業採購筆記]-採購類職務的分工

Shih-Yun Yang
4 min readFeb 25, 2020

--

CREDIT: PXFUEL

我決定不再對我的更新週期做任何預告了,因為人生就是會有很多意料之外的事件。譬如這次,COVID-19就讓筆者從農曆年回來之後就深陷在追料循環之中。採購身處供應鏈的一環,這類的突發性事件其實是很大的洗禮和成長的機會,筆者開始做採購工作之後的第一個主管曾經說過:『只有在追過料跟蹲過庫存之後,才算是一個真正的採購。』在撰寫這篇文章的同時,疫情還沒有平息的跡象,希望大家身體都健康平安。在疫情穩定之後,有機會再將這段時間的觀察跟心得整理之後分享給讀者們。

閒聊的部分就到此為止,這篇文章將跟各位分享一下採購類職務的分工。如同在這系列文章的前言中提到,採購的工作範圍很龐大,舉凡與供應商管理相關的工作都能夠歸類在其中。對於想選擇採購領域做為職涯發展的讀者來說,對所應徵職位的工作內容,以及其在採購鍊中的定位能夠提前瞭解是很重要的,可以避免在入職之後才發覺實質工作內容和想像有很大的差距。還是不免俗地要先強調,一個組織中採購單位的編制,與該組織對於採購的重視程度、產品供應鍊的複雜程度以及特定產業的聚落地理分佈都有關係。因此,這篇文章的分類不是標準答案,組織較扁平或是資源有限的公司是會把其中幾種功能合併起來的喔。

筆者個人認為,整個採購鍊的起始點是『供應商開發』(Scouting),也就是依據組織對於產品、服務、或是地理位置上的需求尋找適合的供應商,譬如在各種B2B(Business to Business)的展覽中看到的採購,其實都是在做scouting的工作。一般來說,屬於『通用商品』(commodity) 的料件才會有持續開發新供應商的需求。如果你是負責資本高度密集或已經是寡占市場的料件,譬如以個人電腦的供應鏈舉例,CPU/GPU/記憶體/儲存這幾種關鍵零組件都已身處高度整合的寡占產業。意即規模比較小的廠商已經退出市場,後續新的供應商加入的機率相對較低,因此,供應商開發在你的工作內容佔比就會相對低。

找到適合的供應商,並且將它們列入『合格供應商清單』(Approved Vendor List, AVL) 後,符合大眾認知的採購-Sourcing 就會接手。Sourcing 主要的工作內容就是負責採購成本,包含但不限於向合格供應商們詢價(Request for quotation, RFQ) 、根據各家報價決定配比 (Allocation) 或制定採購計畫與策略、以及降低成本 (Cost Reduction)…等。Sourcing通常也擔任供應商的主要窗口,在比較嚴謹的組織中,甚至會規定所有與成本相關的資訊只有sourcing能夠觸及。另外,也因為sourcing負責議價和各供應商之間的配比,和供應商的交流也非常頻繁,通常只要是需要和供應商協商談判的議題,sourcing都需要參與。

當sourcing提出的採購計畫與採購成本在組織內外都達成共識之後,會由buyer來執行,也就是依照需求下採購單(Purchase Order, PO)。理想的狀況下,buyer的工作將不只是透過系統開立訂單這麼單純,普遍來說也要負責檢視供應商的交料計畫,並在交期和數量不符預期的時候即時反應,進一步協調生產單位調整生產排程,或是讓sourcing參與其中和廠商進行協商。直觀一點地說,可以把buyer的工作想像成生產單位(組裝廠或代工廠)和供應商的介面,負責匹配供給(供應商交期)和需求(生產計畫)。

上述採購鍊中的三種分工-scouting, sourcing與buyer 是在採購端的普遍配置。只是,在文章的開始有提到,許多組織會因時置宜,將這些分工合併成一個角色或是拆分出更多角色。舉例來說,筆者有看過組織中的buyer就只純下單,交期和料況是由planning和sourcing共同負責的情形。說到底,組織中的詳細分工,通常還是要看組織管理者對於供應鏈的理解與想像來定義。

關於採購類職務分工的分享就先寫到這,短短一千五百字的篇幅沒有辦法寫得很細,有未竟之處還請見諒,若是任何的問題和建議也歡迎各位透過留言回應。下一篇文章見囉!

相關文章

[科技業採購筆記] — 前言

[科技業採購筆記] — 什麼樣的特質適合做採購?

--

--

Shih-Yun Yang

旅居新竹的台北人|買料人生持續六年有餘的科技業採購|聯繫請洽: shihyunyang2013@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