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情感忽視- 為什麼我們總是總是渴望親密,卻又難以承受?》

bigsmile
Apr 8, 2023

--

鍾尼斯韋伯博士

這是一位心理治療師,針對成年後所遇到的問題給予不同的解答,往往會發現可能都是跟童年情感忽視有相關,寫這本書的動機是為了幫助大家察覺那些在童年時期「沒有發現」、「不記得」的事情,跟鎖記起來的事情來說,沒有記憶點的事情對於形塑成年的面貌有著相同重要、甚至更為強大的影響力。這本書從童年開始不同狀態與父母的互動,對應到成年後可能會形成如何的行為,再由這些行為如何去為自己補給,修復童年的情感忽視,有個全面的介紹。

第一部:空轉的開始:什麼是童年情感忽視?

情緒健康的父母需要具備的三種情感技巧:

  • 父母能夠對孩子感覺到情感上的連結
  • 把注意力放在孩子上,將他看成獨立個體而非自己的延伸、財產甚至負擔
  • 運用情感連結和注意力,父母可以充分回營孩子情感需求。

雖然容易,但組合起來會是強大的工具。書中提到許多非常細膩案例,有時候可能是一個父母的話語,但就留下一輩子的陰影。例如有個案例印象深刻:

凱瑟琳跟爸爸玩沙,媽媽跑進來說:「爸爸不是休假一整天都要陪你玩沙,過來我陪你讀書」而沈默一會,爸爸站起來拍拍沙子而離開,凱瑟琳內心難過,也說不出來的苦,雖讀書後就淡忘了失望。

如果這時媽媽跑來說:「哇,你們挖了好大一個洞!想要我示範怎麼蓋出一個沙堡嗎?」或爸爸說「你在開什麼玩笑?我不想去哪裡,我只想要跟寶貝女兒一起玩一整天,媽媽你要來幫我們挖洞嗎?」如果是這樣回應,對童年的陰影就不會那麼大。

書中提到十二種導致情感忽視的父母類型,如自戀型、權威型、放縱型、活在憂傷裡的單親父母、成隱型父母、憂鬱型父母、工作狂父母、必須照顧特殊需求家庭成員父母、反社會型父母、身兼父職或母職的孩子、為孩子著想但缺乏自覺的父母,而這些類型又對應到不同小孩的狀況。

第二部:燃料已枯竭:成年後的行為特徵

有這些童年的情感忽視後,會在成年所造成的特質列出十樣,如空虛感、反依賴、不切實際的自我評價、虧待自己把同情心都留給別人、罪惡感與羞恥心、罪惡感與羞恥感、針對自己的憤怒與自責、極力想隱藏真實情感、無力滋養自己和別人、缺乏紀律、述情障礙無法覺察情緒或瞭解情緒。會發現面對不同的人,通常可能都會對應到上述的特徵,或許在童年情感上都有相對應得忽視。

但或許每個人多少都有類似的特質,但書中所提到是非常嚴重糾結的特質,可能在童年所影響之大。

第三部:自我修復與成功改變的阻礙

當自己發現有上述的特徵,花點時間如何「改變」則是很重要,作者加入了改變清單,但並非一體通用,而是選擇自己練習的清單、技巧和建議、調整練習,方能所用。本書最後面也提供感覺詞彙表,有非常多不同的形容此可以讓你紀錄當下的心情。

身為一個情感忽視的人,可能相當會照顧人,現在是時候照顧好自己,遵循下列四個步驟。

  • 優先把自己擺在第一位:先照顧好自己,讓別人也尊重你;學會說「不」,不要不好意思說,也不要有罪惡感,這是照顧自己最好的基石,請求幫助,可以對治「反依賴」,對表達自信,說不跟請求幫助都很重要。探索自己喜歡、不喜歡什麼,認真想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
  • 培養與食物的健康關係
  • 規律的運動
  • 擁有均衡休息和放鬆時間

學習滋養及接納自己,建立平衡的紀律,並且給自己滿滿的安慰,最後體貼自己的情緒。最後,童年情感忽視的人,如何避免惡性循環,給孩子該有的情感支持。

教養上面是不是常常會有罪惡感?但好的教養中,罪惡感是不必要的,相反地,可能會對健康的教養造成干擾。與其有罪惡感,不如把教養目標放在讓自己成為有責任的父母。

延伸閱讀:吳若權療心室志祺七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