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司 v.s. 新創公司,到底哪一個比較好?

Jabi Lue
6 min readAug 30, 2019

--

會說在矽谷的科技海裡浮沉不是沒有原因的。 從CMU的互動設計碩班畢業以來,待過不同大小和領域的公司,每次換工作必定有一個問題出現在腦中,這麼多公司,揪竟是要換大公司還是新創公司呢?

身為一位產品設計師,一方面覺得幸運,因為隨著市場越來越成熟,相關的職缺也越來越多,大公司小公司不同領域任君挑選,不過一方面有選擇困難症的我,又非常糾結,不知道到底該怎麼選。

結論,其實什麼選擇都很好(被揍飛)。

追根結底,公司大小其實不是選擇的重點,最後決定的其實是天時地利人和等因素的總和。何謂天時地利人和?可以拆解成幾個層面:

薪資和福利

錢常常是許多人決定換到某一間公司的最大考量因素,不過大公司和新創公司所給的組合有些不同,也是另外一個很難比較的原因。大公司在薪資方面通常是給底薪加上股票,股票的給法最常見的是RSU,就是公司直接給你股票,常常都是分期給出,例如給四萬價值的股票分四年拿,第一年過後就可以拿到25%,之後隨著待的時間越久,拿的股票越多,到第四年就可以拿到100%。至於如何分期拿以及拿多少,不同的公司都有不同的給法和規則,簽合約的時候一定要看清楚。

而新創公司除了基本的底薪以外,最重要的就是stock options了,stock options是新創公司在公司股票上市以前,給予員工的一種薪資福利,最大的優勢就是擁有用公司上市前的股票估值來購買公司股票的權利,給的方法有百百種,有些是直接給股數,有些則是給一定的金額,再依據當時加入公司時的股票估值,換算成大約的股數。

雖然大公司的福利乍看之下通常都比新創公司好,不過真正有機會鹹魚大翻身的卻是新創公司的stock option,加入一間有潛力的新創公司,可能一開始加入的股價是美金一元,公司上市以後可能股價變成十元,那所擁有的股票價值立刻翻了十倍,這樣近乎指數型的成長潛力是在一般大公司比較少見的。不過根據資料統計,超過90%的新創公司最後都沒有成功,所以在做發財夢的時候也不要忘記把風險考量進去,以及好好做好功課,了解公司和產業的前景。

領域

雖然說沒有錢是萬萬不能,不過選擇自己有興趣的領域也是很重要的,如果每天都懷抱著熱忱工作那真是最幸運不過的事,也是金錢所沒辦法取代的。舉例來說,在替不同領域的產品做設計的同時,也會深入學習到那個產業的相關知識,例如在設計監控飛機安全性的Dashboard,多多少少也一定要知道什麼樣的資訊是飛機維護人員要觀測的重要指標,這樣在資訊的呈現方面才可以貼和用戶的需求,如果本身就對飛航產業有興趣,那在做設計的同時又能接觸到相關的知識,一舉兩得啊!

產品使用者面向 To business(企業商用軟體) v.s. to consumer(一般使用者的軟體)

剛畢業在找工作的時候,並沒有特別去想要做的產品是to b or to c,我一心只想找個很有挑戰性的領域去做設計,當時選擇加入GE Digital (不要懷疑,就是奇異家電的那家公司,不過我做的設計都和家電無關),最吸引我的原因就是處理的設計問題領域很多元又很複雜(例如設計監測飛機引擎的dashboard或是2030年的電廠監控室),是一般生活不會接觸到的案子。離開GE以後,又剛好有機會加入其他公司,先後在cybersecurity和procurement的領域做to b端的產品設計,而現在在一間fin tech公司做to c端的產品,這些經驗,讓我發現to b和to c做產品設計,著重不同的技能。

To b 的設計

總括來說。做商業軟體很注重產業背景的理解和學習力,如何把流程和資訊化繁為簡,以及在有限的資源下做使用者研究,如何平衡各個stakeholders的需求是很重要的,因為常常決定購買軟體的人不是真的產品使用者。

To c 的設計

相較於to b產品著重在macro view,大部分to c 的產品磨的是對設計細節的要求,比較著重在micro view。流程和產業背景因為比較能夠和自身經驗連結,容易理解,不過也由於to c 產品通常競爭者也很多,汰舊換新的速度也快。

我的前三份工作都是在做to b端的產品,發現這其實對之後的發展有點定型,來聯絡的獵頭公司都是to b的居多,雖然現在有幸找到一間to c 的公司,擁有嘗試不同產品類型的機會,不過之前申請一些to c的公司也被缺乏相關的經驗打槍多次。因此在找工作的時候,擁有不同的產品的類型的設計經驗,會影響磨練的技巧和未來職涯發展。

當然不只產品類型和使用者面向會有所影響,公司的類型(做產品 v.s. 設計顧問公司),產品互動方式(screen interaction v.s. voice interaction, web v.s. mobile) 等等,都有不同的設計著重點,在轉換工作的時候也可以好好想一想到底想磨練哪方面的能力,或是嘗試什麼新東西,進而選擇下一步。

職位內容以及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常常聽到公司開職缺的時候用product designer, ux designer 等等buzz words,雖然都是一樣的title,不過各個公司都有自己一套做ux的方法,設計師相對應職務內容和角色也不同,和公司擁有的資源以及組織架構密切相關。比如有些公司的product designer是比較偏向interaction design + visual design,而有些則是interaction design + user research,所以在選擇公司的時候,不妨問清楚公司的設計團隊通常都包含哪些角色,與外部其他部門合作的方式或是產品開發的過程,有助於推測未來真正加入這個公司以後,到底會做些什麼工作。

知道手上有哪些牌以後,還要搭配相應的選牌策略。轉換工作絕對是一場持久戰,不只要花許多時間準備面試等等,每換一次理論上都會在那個位子上耗費幾年的青春,把時間拉長來看,也許某個工作錢多事少離家近,可以是產品已經很成熟,能夠創新的地方有限,相較另一個工作錢少事多離家遠,但產品屬於剛在構思的階段,長期的成長空間比較大,兩個選擇比較下來各有優劣,沒有絕對的好壞。

生涯規劃

最後最後,個人的生涯規劃還有所處的人生階段常是最後決定的重要因素。例如還是單身沒有家累,和已經步入家庭有小孩和房貸的時候,工作選擇考慮的點就會差很多,也許年輕的時候可以接受變動性高的工作,頻繁的出差不是問題,但對有家庭的人來說一個工作穩定性可能是重要的考量。

總之,在這邊簡略分享自己轉換工作和在選擇上的一些心得,也期望大家能留言分享自己的經驗,一起互相學習!

--

--

Jabi Lue

一位誤打誤撞從園藝生科一路轉換跑道到互動設計,開始在矽谷科技海裡浮沉的產品設計師,為了混口飯吃的打工仔碎念雜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