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最重要的事>-讀書心得

Jack Chang
4 min readMay 27, 2019

--

這本書被列為我自己的投資聖經,每年都要重新閱讀一遍。書中列舉了20條投資法則,所以究竟哪一條是投資最重要的事呢?答案是:這些都很重要。這本書最令我驚豔的地方正是關於投資風險的完整論述,隨著投資經歷的增長,每年讀總是會得出不同的感悟。

圖片來源:博客來

第二層思考

投資是一門兼具科學與藝術的學問,因此我們不應採用機械化的思維,應該要學習在投資的過程中培養多元思維模型。原因很簡單:如果我們做著跟別人一樣的事,憑什麼期望比別人更高的報酬。投資的思考必須與眾不同,投資需要洞察力的思考能力,而這也就是馬克思提出的第二層思考的含義。

第一層思考: 這是一家好公司,值得買進!

第二層思考: 大家都知道這是家好公司,所以股價容易受追捧而過熱,應該適時賣出。

第一層思考: 這家公司的前景看起來糟透了,應該賣出!

第二層思考: 我認為群眾反應過度,雖然糟但沒有大家預期的這麼糟。股價容易被低估,應當適時買進。

這跟另一本著作『快思慢想』提出的觀點很像,第一層思考屬於直覺式的思考,相對簡單跟表面也因此人們傾向這類型的思考。而第二層思考較為複雜及深入,需要系統性的思考能力,因此這樣的人相對較少。

問題是,出色的績效只會來自於正確並與市場共識不同的觀點。

再強調一次: 你不能做著別人都在做的事,卻期待表現得比他們好。

了解效率市場與局限

效率市場假說於1960年代發源於芝加哥大學商學院:

此假說認為市場上有許多的參與者,這些參與者都很聰明、客觀、積極,而且他們都會有差不多的資訊來源,因此這樣的市場是有效率的,如果有任何資產的價值被錯估,會馬上被辨識出來並修正到合理的價位。所以市場上的資產隨時反映著本身的“公允價值”。如果有人能夠在這樣的市場獲得高報酬,那必定是因為承擔了高風險,因此投資就像投硬幣,正反都是50%的機率。而效率市場假說的結論就是: 沒有人能夠打敗大盤

但效率市場的假說是建立在人都是理性的,光這個前提就頗有爭議之處。

如果高風險就有高報酬,那這筆投資還算是高風險嗎?

回到第二層思考,出色的績效只會來自於正確並與市場共識不同的觀點。如果市場共識永遠是正確的,那錯誤的觀點也沒用,但市場上的人是“客觀”的嗎?

效率以及無效率市場是程度問題,而不是絕對。這世上沒有一個完美的效率市場也沒有一個完美的無效率市場。在相對有效率的市場也會有不正確的價格出現,但是頻率會比相對無效率的市場來得少。投資人應該要專注在較無效率的市場。但要切記,市場今天有效率,不代表永遠有效率。

價值與價格

“價格是你付出的,價值是你得到的” — 巴菲特

“低買高賣”一直都是廣為人知的概念,但鮮少有人思考什麼樣的價格是低,什麼樣的價格是高。這就是價值投資在做的事,找出股票的價值,再用比價值低的價格買進,等股價接近價值時賣出。

價值投資其實就是在找尋市場上價格沒有反應出真實價值的股票,並從中獲利。這可以說是和效率市場假說完全衝突的投資方法。價值投資人相信股價並不會隨時反映其真實價值,因此有利可圖。

就算是一家好公司,如果付出太高的價格也可以變成一個爛投資。長期來說,股價終於會往真實價值靠攏,儘管我們並不清楚需要多少時間。所以關鍵在於買便宜,並且堅定的持有。價值投資人相信即使是一家爛公司,只要買的夠便宜也可以是一筆成功的投資。

我們永遠無法確定,在未來別人會願意用什麼價格買走我們手中的股票,所以重點就是在於買的便宜,只要買的夠便宜就等於成功賣出一半。這就像是以5毛買到1元的東西,應該是件相當令人開心的事。

無論如何,價值最終會發揮作用。

風險與報酬

在衡量投資人的績效時不應只看絕對報酬,而是要看「風險調整後的報酬」。在多頭行情時常會聽到有人說承擔高風險才能有高獲利,但倘若承擔高風險就能有高獲利,那這筆投資還算是高風險嗎?因此高風險的投資提供了更高的潛在報酬,但並不表示高報酬會實現,換言之風險越高,報酬率的不確定性越大。因此風險與報酬的關係應是以常態分佈來表示。

圖片來源:股感知識庫

而價值投資者則認為只要以便宜的價格買進便能實現低風險高報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