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美德商品化(The Merchandising of Virtue)-全文(未完)

Jack Hsu Jack
7 min readJan 20, 2018

--

譯自The Merchandising of Virtue, Nassim Nicholas Taleb著

(節錄自切膚之痛一書) 桑塔格關於桑塔格 — 美德正是你不炫耀的

我永遠會記得我與文化偶像和作家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的那次相遇,主要是因為我正好在同一天和偉大的本華·曼德博 (Benoit Mandelbrot)相遇。時值2001年,恐怖攻擊事件後兩個月,在紐約的一間廣播電台內。桑塔格,在被訪問時,對有一個“研究隨機性”傢伙這念頭激起了興趣,並連絡我。當她發現我是名交易員時,她衝口說出:她"反對市場制度”並在我話講到一半時轉身背對我,就為了羞辱我(注意到禮貌是白銀法則的應用),同時她的女助理在旁擺臉色,好像我因殺害兒童而被判刑似的。為了忘記這事,我某種程度上正當化她的行為,想像她住在某個鄉下小鎮,自己種菜,用鉛筆和紙書寫,以物易物,這類的事。

譯注: 白銀法則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埃涅阿斯奔離燃燒的特洛伊城》

不,結果是她不用自己種菜。兩年後,我意外讀到她的訃聞(為了避免詆毀逝者,我等了十五年才寫這件事)。出版業的人抱怨她的貪婪;她非要從她的出版商Farrar Strauss & Giroud那榨出現今值數百萬美元的預付稿酬不可。她,和一位女朋友,同住在ㄧ棟位於紐約的豪宅,據說後來以兩千八百萬美元賣掉。桑塔格可能覺得侮辱有錢人讓她與某些不可質疑的聖人同列,讓她免於承擔切膚之痛。

反對市場制度而不住在與之隔絕的小屋(像大學炸彈客ㄧ樣)並不道德。

但更糟的是:

滿口美德卻沒有完全承擔其直接後果是更加、更加沒道德。

這便是本章主題:為了形象、個人利得、事業、社會地位等這類東西而利用美德–任何不會分攤到ㄧ負面行為壞處的事物即為個人利得。

與桑塔格相對,我遇過數位實踐其公開理念的人。舉例來說,拉爾夫·納德(Ralph Nader)過著隱修士般的生活,活的類同十六世紀中修道院內的成員。

公與私(The Public and the Private)

正如同我們看到干預份子一般,一幫理論派能蔑視現實的細節,並能全然這樣。假如你相信你理論上是對的,你能完全無視真實世界-反之亦然。並且因為你的理念讓你處於某種對它會怎樣影響他人無動於衷的高尚地位,你毫不在乎你的理念會如何影響他人。

同樣的,假如你相信你透過把錢花在Powerpoint投影片和國際會議上 — 會生出更多會議(和更多投影片)的那種” — 來”幫助窮人”,你能完全忽略個人–窮人只是某些在現實生活中不會遇到,抽象具象化後的構念。你在會議中的努力讓你有權在當面遇上時羞辱他們。希拉蕊·孟山都-馬爾梅松(Hillary Monsanto-Malmaison),大家叫她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認為飆罵特勤幹員被默許的。最近有人告訴我一位知名的社會主義環保人士在同一系列演講,在主講平等與公平間,辱罵餐廳服務生。

譯註: 作者稱希拉蕊·柯林頓 — 2016美國總統大選民主黨候選人 — 為希拉蕊·孟山都-馬爾梅松應該是因為除了希拉蕊和積極推廣基改食品的巨型農企孟山都(Monsanto)走的很近外,也暗示她和拿破崙的第一任妻子約瑟芬·德·博阿爾內(Joséphine de Beauharnais)一樣花錢不手軟。這裡的馬爾梅松是指馬爾梅松城堡(Château de Malmaison),為她的居所。

有錢人家的小孩在安默斯特學院(Amherst colleges)這間享特權才讀得到的學府大談‘白人特權’ –但有一次,其中之一被迪索扎(D’Souza)ㄧ簡單且合邏輯的問題給問的啞口無言:「你為什麼不去註冊組把你這享特權的位子讓給下一位排在後頭的少數族群學生?」

註: 丹尼斯.迪索扎 (Dinesh D’Souza),美國保守派作家。該事件詳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N9bu6CP318

因此原則如下:

假如你的私生活和你的智識意見相抵觸,被抵消的是你的智識意見,而非私生活。

並且

假如你的私人行為沒法普及,那你就沒法有普世想法。

這並不僅僅和倫理有關,而是訊息傳遞。假如一位汽車銷售員在開本田汽車的同時想賣你一台底特律車,他傳遞出了這車或許有問題的訊號。

美德販子(The Virtue Merchants)

從阿根廷到南非,幾乎每間連鎖旅館中的浴室都掛有寫著”保護環境”的醒目牌子。他們希望你別太快把毛巾拿去送洗並重複用一陣子,因為避免過度洗滌一年幫他們省下數萬美元。這就好比銷售員告訴你一件對你好的事情同時這事情也大多(且主要)對他自己也好。他們當然也愛環境啦,但是你敢打包票假如這事對損益沒幫助,他們不會這麼大力宣傳。

所以這些環球志業:貧窮(特別是孩童)、環境、某些遭殖民列強踐踏少數族群的正義、或是某些將被迫害但尚未知的性別; 這些環球志業現在是那些賣弄美德的無賴的最後藏身處。

但美德正是不宣傳的。它不是投資策略。不是成本縮減計劃。不是賣書(或更糟,賣演唱會門票)的策略。

我納悶,在林迪效應下,為什麼在文獻中沒提過稱作”放道德訊號(virtue signaling)”的事呢。 這怎麼會是件新鮮事呢?

嗯,這不新鮮,但在過去並不特別風行。事實上,咱看看馬太福音第五和六節*。

「你們要小心、不可將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故意叫他們看見.若是這樣、就不能得你們天父的賞賜了。」

「所以你施捨的時候、不可在你前面吹號、像那假冒為善的人、在會堂裏和街道上所行的、故意要得人的榮耀.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你施捨的時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作的.要叫你施捨的事行在暗中、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

  • 取自 «聖經現代標點和合本»

不受歡迎的美德(Unpopular Virtue)

沒有勇氣的美德是種異常:事實上你看到懦夫公開為主流媒體定義的”美德”背書,因為他們害怕不這麼做的後果。他們的懦弱使得他們避開和,譬如說在敘利亞的抗蓋達(anti-Al Qaeda )沾上關係,因為一些沙烏地暗樁(像蓋達組織的推銷員Charles Lister)會以普丁主義、種族主義、反民主、或是某些會導致排擠的控訴譴責他們。

譯著: Charles Lister中東研究所(middle east institute)資深專員,著有⟪⌈伊斯蘭國⌋簡論⟫

最棒的美德需要勇氣; 因此它必須是不受歡迎的。
假如我要描述完美的美德行為,那會是採取目前不被認同立場,那些因流行說法(特別是由說客資助的)而處於不利的立場。像是打擊孟山都的主張和打擊他們透過暗樁說他們在”拯救兒童” — 用他們毒害人的產品 — 的宣傳,因此任何一個反對他們的人都會被輕易的說成是”嬰兒殺手”。

代價愈高,該行為就愈加高尚 — 特別是這以你的名譽做代價。當操守與名譽不可兼得,當取操守。

其他美德 (Other Virtues)

真正的美德在於對那些被他人忽視的人好,那些較不輕易看見的案例,那些好偉大的慈善組織往往忽略的人,那些(尚)不是推銷用的志業。

….

風險做為美德 (Risk as Virtue)

最後,當想”幫助人類”的年輕人來問我: 「我該做些什麼?」我想減少貧窮,拯救世界,和其他相似地宏觀層次的高尚抱負。我的建議是:

1)決不去放道德訊號

2) 決不去尋租

3) 你必須做生意。擔風險,做生意。

對,承擔風險,假如你賺了錢 (這並非必要),慷慨地花在別人身上。我們須要人們承擔(有限的)風險。這整個想法是要讓那些小鬼遠離宏觀,遠離抽象的普世目標,遠離會為社會帶來尾部風險的社會工程。做生意總有幫助;
機構或許會有幫助,但他們相等地也可能有害(我很樂觀了; 我很確定除了少部分外,大部分最終有害)

風險是最上等的美德。

[CUT]

[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