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拿到谷歌暑期實習的 Offer
星期三下午,我拖著感冒的身軀走出冷的要命的誠品南西店,一封 email 滑進信箱,信件來自熟悉 recruiter 的名字,我立馬點開:
Thanks for your patience waiting for updates from us.
After a thorough consideration and discussion, the hiring team has decided that your application will be the 2nd choice on their shortlist for this role. I know this is not what you are looking to hear and this is totally a hard decision to make. We appreciate your patience waiting for our updates. This is the current update from us.
看到信件時我正在一樓往 B1 的手扶梯上,打算去買日式可麗餅當下午茶,我頓時沒了胃口,悠悠的走回一樓,邊走邊重讀信件好幾次,確認每一個英文單字以及他們串起來的意義,recruiter 在信件最後一句說他願意跟我約 quick chat 聊聊,我馬上回信說我想跟他約時間,詢問他什麼時候有空,recruiter 也很快回信,我們約好兩天後的早上 quick chat。
走出誠品,我不曉得要去哪裡,我的眼淚在眼眶裡打轉,但不想在大街上哭,所以我走起路來,那天天氣微涼,感冒使我身體虛弱,我走了一個公車站的距離,搭車回家。
其實我想大哭一場,但哭不太出來,因為那是一團複雜的情緒,難過、生氣、自責、悔恨之於,我也感到如釋重負,認知到自己輸了,但那是奮力一搏之後的輸,我在面試結果揭曉前就答應自己,無論結果如何,要善待自己、要給自己一些肯定與寬容。
沒拿到 offer 這件事很難受,但等待期間一下相信自己會上,一下又對自己信心全無,沒什麼根據的在這兩個極端情緒間擺盪,對我來說更加內耗,參照我上一篇文章,就可以知道我有多麽的煎熬難耐。而且這篇還是在我面完 Final Round 過兩天之後寫的,我後續等待將近三週之久才收到結果,那樣的焦慮不安又放大 N 倍。
「你還有投其他間公司嗎?」、「你為甚麼想要從管顧領域跳到科技業?」、「這個缺只開一個人耶,也太難了吧!」。沒錯,我沒有投其他職缺,我的目標就只有 Google,而且這個職缺只招一個人。是我把自己逼到死角的。
從一月收到 Recruiter 寄信邀請我參加第一輪面試,到現在三月中,我的眼裡就只有這份實習。過去我也為了不少事情如此拚命,但時長都沒有像申請這份實習那樣久,也因為我浸泡在相同的情緒與思維太久了,而刻骨銘心。
By the way,我申請的職位是 2024 Summer, Google Manufacturing and Supply Chain Strategy Intern,隸屬於 APAC 區 Device and Services 底下的 Consumer Hardware Team,過往 Google 應該是沒有開過這個職缺,至少網路上查不到,問 Googlers 也都不曉得,所以一切準備,我都是從零開始。
附上我從申請到收到結果的時程:
-2023.12.24 申請
-2024.1.19 收到一面通知
-2024.1.31 一面 (當天收到進下一關通知)
-2024.2.15 二面
-2024.3.6 收到主管在我跟另一位 candidate 之間難以抉擇,加面跟大主管 quick chat
-2024.3.8 跟大主管 quick chat
-2024.3.13 收到感謝信
The Why?
為什麼要申請這個職位呢?我從第一關到最後跟大主管聊天,都被問一樣的問題,我是想的很透徹之後才申請這個職位的,因此在動機強烈性上,我都有說服面試官。我認為這份實習是科技業與管顧的交集,兩者產業特性皆高速變化,很符合我喜歡挑戰新事物、學習成長的個性。除此之外,我還有一個堅實的 backup,那就是我在投遞之前,一直到進第一輪面試、第二輪面試,甚至在最後 quick chat 前,我 reach out 很多 Googlers,跟他們 coffee chat,尋求面試準備的方向、心態建設等,越跟他們聊,我越相信我想進 Google 這間公司。
我想透過這個職位探索科技巨頭公司有機會接觸到的專案 scope、產生的 impact,以及體驗 culture,與每一位 googlers 聊,都像是獲得解鎖 Google 面貌的一片拼圖,我已經拼拼湊湊出一個 Google 大致的樣貌,最後一片關鍵的拼圖,就是我自己進入這間公司,在最後跟大主管聊天的時候,我是這麼說的。
我一共跟 9 位現任/曾經的 Googlers 聊過,與這些 Googlers 聊天是我谷歌長征中最寶貴的收穫之一,不只對於公司文化與面試心法更加了解,也讓我感受到人與人之間互相幫助的溫暖,並且 pay it forward 的正向循環。
Daniel, Audrey, Ting, Samuel, Sally, Jeffrey, Angela, 9L, Jason,謝謝你們。
The What
申請這份實習,我付出什麼樣的努力,又學到些什麼?我開了一個 google doc 命名為 Interview Prep_Google ,在這個文件裡有五萬多字,內容包含 5 個部分:
-心態建設:一些緩解面試焦慮鼓勵的話
-role related knowledge:與供應鏈相關的知識與專業用語
-hypothetical question:mini case 的問題與擬答
-behavioral question:tell me about a time..這種類型問題的擬答
-面試紀錄:第一輪、第二輪與 quick chat 的過程與問答內容
在準備面試、以及面試的過程當中,我的心態貫徹始終 — be overprepared,以及我的目標是完成面試,而不是拿到 offer。我想我值得給予自己一些鼓勵,因為我很努力的執行這兩個面項,並且達成。然而,即便準備如此周全,還是有漏網之魚;我的心態也在面試完的等待期間如同通過亂流的飛機一般震盪不已。
我的第一輪面試自評表現很好,被問到的問題都是預料之內,包含自我介紹、分享過往成功、用數據解決問題的經歷、動機問題等,mini case 雖然無從準備起,但也有穩住心態迎刃而解。
第二輪面試是沒有讓我拿到 offer 的關鍵,這點在我與 recruiter quick call 之後獲得證實,也是讓我在等待結果期間如此痛苦的原因。因為面試環節超出我的預期,以至於我有問題回答好,有些則差強人意。這次面試我套用 P&G 八大問準備幾個精彩事蹟,我可以給面試官一個完整有力的故事,包含事件背景、我做了什麼展現我的特質與能力,以及當中的學習。可是,被問到我上一份實習在做什麼、講出我可以帶給這份實習的軟硬實力,我卻支吾其詞。
我太拘泥於細節,忽略到 big picture,以及更深層的自我挖掘之後,自評我的反應不夠快、對於自己的能力與過往的經歷仍感到不自信,沒辦法在沒有準備的當下立刻形成想法並清楚傳達給面試官。再者,我以為第二輪面試與第一輪面試的結構相似,直到 recruiter 在 quick call 中點出在第一輪面試我就已經證明我可以解 case、並且用故事講述幾個這個職位看重的能力,第二關就會更著重在我可以為這份實習帶來什麼價值,以及過往經歷與這份實習的相關性。等於說,我搞錯面試的方向,但這也不是任何人的錯,而是那一句「早知道」。
許多人說在面試的當下可以感受到跟面試官是否有 connect,作為是否錄取的判斷,然而這輪面試給我很混亂的感受:一方面我覺得面試官認同我的幾個回答,另一方面我有幾個問答被面試官打斷,或是我講完自覺沒有講好,但他也沒再追問,讓我失去更多展現自己的機會。事後我透過郵件補充面試沒回答好的部分,僥倖(?)進到加面的環節,努力向大主管證明自己的實力,都是亡羊補牢。
我不夠 sell 自己,沒有深入瞭解自己,以在面試中展現我獨特的優勢與經歷,是我在這次失敗當中最大的 learning。
我並不需要等到面試官告訴我這份職位在做什麼、需要什麼樣的特質,才去想我有沒有相關的特質,我應該要跳脫那些框架,梳理我的管顧相關經歷、以及當中展現的軟硬實力亮點,用 elevator pitch 的方式把自己像商品一樣推銷,我之前聽過很多人這樣形容面試,但這次經歷之後,我才深刻體會到背後的意涵。
以下簡述我管顧相關背景的亮點,主要有四點,一在於協助顧問的項目 scope 及 impact 大,雖然做的事情偏向 bottom up,但是如果可以 top down 的講,提出自己對於 team 的貢獻,結合剛好當時有一段時間有幸去 client cite 協助不同 level 顧問的特殊經歷,應該會是我的 point of differentiation 。
再來是顧問實習的特性是一次會協助到很多不同的項目/team/顧問,每個團隊的產業屬性不同,顧問的工作風格也不一樣,快速的適應合作顧問的互動方式,產出有附加價值的 output,是我很大的一個優勢。
三是我現在所屬的公司很注重 feedback 文化,我從與主管 1 on 1 meeting 獲得態度良好、很願意 go above and beyond 、go for extra mile 以克服挑戰的肯定,這樣的特質是我引以為傲,會一直待著走的做事態度。
最後則我覺得我是一個很好奇的人,好奇會使我採取行動,也會讓我想要了解一件事情,當我產生好奇心,我就會用各種資源或是用問人的方式讓我熟悉陌生的領域,我認為這樣的特質讓我在面對挑戰或是進到新環境時能彈性調整、快速掌握問題關鍵,進而列出行動方向,為理想的成果鋪路。
第二個 learning ,或者說教訓也好,是面試時間的安排。我的第一輪面試安排在早上 11 點,而我一天最好的狀態在於早晨,思路快而犀利,讓我足以順利回答面試官的 follow up 問題;然而我的第二輪面試被安排在下午 4 點,即便我很努力的在面試前休息、灌咖啡與茶讓自己清醒,但狀態還是不如早上醒來、頭腦還尚未被其他日常瑣事佔滿那樣清晰透徹。所以之後的重要面試,如果可以的話,我會盡量安排在早上。
再者,我這次面試跨到春節期間,我在春節前面完第一輪,之後遇到春節我與家庭出國旅遊,第二輪面試被安排在過年後開工第一天,雖然我在那兩週放假期間不停歇的讓自己心態處在備戰狀態,也持續練習面試回答,我認為面試與面試之間拉太久,手感會變弱、心態會疲乏,面試當天我只希望面試可以趕快結束,這並不是最好的心態。說我想太多也罷,我知道我是第二輪面試 batch 就算不是第一個、也一定是前幾個面試的人,很多人都是過完年後才面試,面試與面試之間時間靠的比較近,我認為還是相對有優勢的。
呼應上一點,我面完 final round 之後的等待期間,很擔心面試順序會影響結果。此擔心來自於心理學上,人會受到 primacy 與 recency effect 的影響,也就是人通常對順序第一個與最後一個出現的人事物印象最深刻。雖然我可能受惠於 primacy effect,但我總認為面試當中如果兩個 candidate 實力相當,recency effect 的效果更顯著。
不過後期我也覺察到自己越陷越深,眼前的事情做著做著思緒便飄到各種可能會導致我沒有錄取的原因,其中有很多想法跟我自身根本無關,使我越想越心煩,於是我開始練習心理暗示:我的面試順序如何、另外一個 candidate 表現如何,都是不可控的因子,我應該把注意力放在我可以掌控的事情。
以上是未來面試給自己的提醒,大部分偏主觀,或許不適用於每一個人,但是哪些條件情況下可以幫助自己面試表現更加平穩,以獲得理想結果,我認為蠻值得深思的。
雖然很可惜,你已經很不容易了、很棒了,繼續加油!
當初我想像著獲得 offer,逐一跟曾經幫助過我的 googlers 道謝的情景,連名單都列好了,雖然還是派得上用場,但分享的是難過的消息。儘管不是好消息,我還是傳訊息向他們表達我的感謝之情,並從他們收到許多安慰的話語,因而感到心情平復不少,真的很感謝他們。
回首三個月的谷歌奮戰,雖然沒有獲得理想的成果,但是收穫非常多,除了準備過程中面試技巧大幅提升、為了準備故事深挖自己的經歷,使我更加了解自己的強弱項,也遇到很多「第一次」,豐富我的面試經歷。包括面試官沒有一個人是台灣人,除了第一輪面試官與 recruiter 是上海人,有一部分面試是講中文之外,第二輪的面試官是印度人、加面的 quick chat 大主管是英國人,我得用英文 hold 全場。
我對自己的英文是有自信的,但是相對於母語中文,我仍然沒有辦法每句話都精準的講出自己的想法,也無法像中文那樣反射性地滔滔不絕,第二輪我被面試官的氣場鎮壓,幾個問題我都退卻的簡短帶過,失去展現自己能力的良機。
第三輪的 quick call 更是披著「聊天」、實則是個大型 elevator pitch 的狼,我在短短 20 分鐘內渾身解術的彌補自己在第二輪面試沒講好的內容,重點式地強調我的優勢跟這個職位的適配性,當我成功在 20 分鐘內把所有我想說內容的傾倒而出,我在房間大吼大叫,我解脫了!我真的已經盡全力,不留遺憾了。
雞蛋裡挑骨頭如我,唯一擔心的點是我好像在大主管面前表現的太急迫,直接把我的實習目標定焦在拿到 return offer,事後回想才意識到我真的太心急,都還沒拿到 offer 就在想轉正,即便是內心話,下次也不要太快漏底牌,講出可以正向也可能負向解讀的話語。
不過,我想拿 Taylor Swift 在 NYU 畢業典禮的致詞來鼓勵我用生命在努力做一件事情仍然失敗的事實:
I’d like to say that I’m a big advocate for not hiding your enthusiasm for things. It seems to me that there is a false stigma around eagerness in our culture of ‘unbothered ambivalence.’ This outlook perpetuates the idea that it’s not cool to ‘want it.’ That people who don’t try hard are fundamentally more chic than people who do. And I wouldn’t know because I have been a lot of things but I’ve never been an expert on ‘chic.’ But I’m the one who’s up here so you have to listen to me when I say this: Never be ashamed of trying. Effortlessness is a myth. The people who wanted it the least were the ones I wanted to date and be friends with in high school. The people who want it most are the people I now hire to work for my company.
即便失敗,我不後悔我這麼用力的在做這件事,可能只是我的指南針歪了幾度,一旦導回正確的方向,再次直進,我相信會抵達理想境地。
在結果揭曉前兩天,我焦慮到眼前的實習工作做不下去,跑去找主管諮詢 (討拍),我彷彿與她進行一場心理諮商,她問我好幾個問題:我為什麼會這麼在意結果?這個實習真的是我想要的嗎,還是我只是想追求世俗的成功?為什麼會這麼害怕失敗、落後別人的感覺?如果沒拿到實習,會怎麼樣?主管一針見血點出所有我不敢輕易觸碰的課題。
退好幾步來看,面對職涯選擇,說實在,我還是不確定我想走什麼路,仍抱持著走一步算一步的心態。引領我的北極星是追求卓越,白話文翻譯就是攀爬世俗定義成功的階梯。其實,我的內心深處有一個夢想,這個夢想與我現在做的事情毫不相干,甚至可能相互牴觸,有時候我會覺得我在走這個社會期待我走的路,我把那些不曉得從哪裡出現的期待加諸在自己身上,明明沒有人推著我走,但我已經停不下來了,也少有心力駐足欣賞我現在已經努力抵達某個人生階段周遭的風景。夜深人靜,我會為此感到惋惜,甚至哀嘆身不由己。
我現階段的想法是,等我把我認為我有能力做到的事情都體驗過一輪,那麼到時候我就有底氣去選擇我真正想做的事情了吧,我想證明,不是我做不到,我做得到,而且我試過了,都試過之後,我最終選擇人煙稀少的那一條道路。
主管聽完我的回答後,語帶溫和的「警告」我未來 1–2 年應該會持續面對「想做」與「應該做」的事情之間拉扯,什麼是想做、什麼是應該做的事?有時候我也迷糊了,然而這正是我必須要面對的最重要的事情,只是我還沒有答案。我很感謝主管幫我梳理想法,迫使我聽到心底最誠實的聲音,也讓我現在就開始累積面對未知的勇氣。
扯遠了,申請 Google 暑期實習是一場光榮的戰役,即便沒有打贏,我也咬牙撐到最後倒下的那一刻,不甘心之於,故事並沒有結束,我的過往經驗告訴我,太想要的事情我通常不會得到,但如果我真的值得那些事,他們會在未來以更適合的方式出現在我的生命裡,我相信我與 Google 的緣分也是,雖然這次擦身而過,但是說不定未來,我們會再次相遇!
謝謝一路上陪我走過這趟谷歌之旅的家人朋友們。也謝謝自己走完這條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