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學習筆記

史丹佛產品課: 問題領域vs.解題領域 (Problem Space vs. Solution Space)

別在使用者要求什麼就做什麼了!

Jean Huang
May 17, 2023

我們做產品時,經常會忽略幾個重要步驟,就直接著手於「解決問題」。不過事實總是殘酷,因為資源總是不足,我們應該要把重點放在那些「值得被解決」的問題。

✏️ Read the article in English here.

問題 vs. 機會

假設我們已經知道自己的目標客群,那麽問題 (Problem) 與機會 (Opportunity)各是什麼呢?

商業機會, illustrated by Jean Huang

「問題」指的是目標客群還沒被滿足的需求。這個問題可以是「我是一個新手爸媽,但最近因為我的新生兒,我一直無法睡過夜」。不過,一個「問題」並不見得是個好的商業機會,「機會」是能夠同時使顧客和公司雙方開心的商業點子。

  • 使顧客開心: 人們喜歡這個產品
  • 使公司開心: 能透過解決問題以創造商業價值

例如,一家公司可能很大方,使用者只要付每月5美元,就能所有的音樂聽到飽。這對使用者而言是個很好的產品,但從公司的角度來看,它無法產生足夠的利潤以經營業務,所以這不是個值得去做的的商業機會(Opportunity)。

好問題

我們經常犯的一個錯誤是直接問使用者「你們想在我們的產品中看到什麼?」但危險的是這與產品思維背道而馳。我們在討論創意創業時,你可能已經聽過這句話無數遍…

如果我問人們他們想要什麼,

他們會說「更快的馬」。

使用者也許不能夠將他們的問題轉化為解決方案,但他們很擅長描述痛點!在上述引文中,「更快的馬」是一個「解決方案」,但實際問題是「太慢到達目的地」,後面有個案例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使用者提出的解決方案(Proposed Solutions) 和實際問題 (Actual Problems) 的差別和關係。

問題領域 Problem Space 和解題領域 Solution Space

若產品經理們能清楚區別這兩個領域,我們在工作流程上能夠更知道自己是否真的有提供價值給使用者們。研究了一下,找不太到 Problem Space和 Solution Space 這兩個詞的通俗翻譯,我在此先將他們翻譯為「問題領域」和「解題領域」。

問題領域與解題領域, illustrated by Jean Huang

問題領域 (Problem Space)

問題領域是完全由使用者來定義。當我們進行使用者訪談時,我們想要從中得到幾個大概念,基本上就是圍繞著事實與感受。在這我們不討論解決方案。

  1. 有什麼事情造成困擾 (痛點)
  2. 生活(B2C) / 工作(B2B) 上如何 (事實)
  3. 心情如何 (感受)

解題領域 (Solution Space)

解題領域的先決條件是對於對問題有清晰的理解。我們專注於「如何」解決我們剛剛確定的問題,細節和實行步驟都是在這討論。

許多產品團隊過於執著於他們提出的解決方案,但忽視了使用者實際的問題。身為產品經理,我們要誠心問自己「我們是不是真的解決了使用者的困難?」

案例: 單車通勤族

在這堂史丹佛產品課中有個我覺得很棒的例子,讓我們能將理論應用到現實世界中。假設我們想要服務舊金山的單車通勤族,在減少碳排放的同時公司也能夠獲利。

  • 成功的定義:在獲利的同時減少通勤產生的碳足跡。
  • 目標客戶:與舊金山的工作地點通勤的人們。
案例: 單車通勤族, illustrated by Jean Huang

❖ 表面問題:我們可能會從使用者訪談中聽到單車通勤族說「如果有電動單車,我就會更願意騎車上下班」。表面上看,這似乎代表受訪者覺得騎單車很累,希望有一種更輕鬆的通勤方式。

❖ 忽略的背景故事:然而,這位受訪者實際上可能很喜歡騎車,因為這給了他們運動的機會;或是通勤的路上風景很美,他們可能很享受騎車通勤的過程。

❖ 實際問題:他們真正的問題是當他們到辦公室的時候已經滿身大汗,擔心在職場看起來不專業。

❖ 解決方案:因此,這種情況下,提供淋浴間反而可能是問題的解決方案,不一定非得是「電動單車」。

內部產品的困境

Photo by John Schnobrich on Unsplash

一直以來我都是在做公司內部的產品。對於內部產品團隊來說,我們的使用者就是我們的同事。一方面,進行用戶訪談非常方便,因為我們都在同一個辦公室,而且產品團隊和使用者們應該是有個大方向相同的明確目標。不過,產品團隊可能會因為直接的功能需求而感到壓力,因為我們常被粗暴的歸類為IT部門。

如果你也是在開發公司內部產品或是在做CRM等enterprise solutions系統,無論你被稱為產品經理、商業流程分析師、系統分析師,歡迎分享你的經驗!

在內部產品團隊中,我們有時會因為壓力而直接依照使用者(同公司的同事)或老闆的要求去做產品,這樣好像最簡單、最安全,成敗責任都轉交給提出功能需求的一方就好。輕鬆丟一句「欸!這就是你們想要的東西!」不用去解釋為何要開發這些功能,但我們真的必須問問…

  • 「這些功能是我們使用者真正需要且可以解決實際問題的嗎?」
  • 「這些功能有走在我們的長期產品路線圖上嗎?」
  • 「這些功能和我們產品其他功能可以共生嗎?」

在開發之前,我通常會:

  1. 花些時間做使用者訪談了解他們的潛在痛點
  2. 將痛點帶回到設計團隊,一起討論解決方案
  3. 和使用者快速驗證解決方案是否能解決痛點

要將問題領域 Problem Space 和解題領域 Solution Space 兩個領域區分開來,說起來比實際執行還要困難很多,我們需要常常練習才不會直接跳進解題領域的陷阱。

為期十週的史丹佛產品課裡,對我而言獲益最多的就是問題領域以及產品路線圖。我之前寫了這篇文章,清楚整合了從公司策略到產品路線圖的心法,如果對產品路線圖有興趣的話,歡迎讀讀: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拍拍手 👏👏👏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請再幫我拍拍手!多拍多好運!

--

--

Jean Huang

Product Manager | LinkedIn @ jean-huang | 舊金山灣區產品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