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淫、同理心和现象场

Jerry Bai
5 min readSep 12, 2017

--

先来玩个小测验。

假想你现在是跟一屋子人在一起,每个人都要在自己的额头上写一个字母,要让互相都能看见各人头上的字母是什么。

你要在自己额头上写的,是一个大写的英文字母 “ E ”。当然我们只是一个假想的实验,你不用真拿笔写,自己用手指比划一下就可以。现在给你三秒钟时间。

好,写好了。

这个“E”,其实有两种写法。一种写法是用自己的视角看,那么“E”的那一竖就写在你的左手这边。另一种写法是考虑到别人的视角,那么那一竖就要写在你的右手边。你是怎么写的呢?

如果你用的是第二种写法,说明你非常善于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是一个可贵的品质。能够考虑他人的观点,跳出自己的视角,恰恰是智慧的特征

这就是所谓的共情、同理心原理

如果你用的是第一种写法也没关系,有一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增强这种能力-这就是“现象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现象场”的概念刷新了我对亲身体验,也就是同理心的理解。这种能力是设计者必须具备的,纵然设计者有经验、见识以及知识结构上的差异,但同理心却能让我们发现最接近“案发现场”的一手资料,从而做出正确判断。

另, 迪士尼的优质服务指南(也称宾客学,专为研究迪士尼乐园游客的需求和行为)包含的三个要点:「观察」、「询问」、「亲身体验」。其中的「亲身体验」如同“现象场”一样,是用户研究范畴内最具实用价值的大招。

现象场

「如果想了解一个人,就应进入他的现象场,体验到他的体验。他所经历的每个重大的体验都是一个现象,而时空就是现象发生的场,即现场。体验10个重大的现象场就能深刻的触碰到他」

这不就是想象和意淫么,举个更形象的例子容易理解:电影《Inside Out》中每一颗记忆球就是一个现象场。

《Inside Out》-记忆球

我们要做的是靠合乎逻辑的推断、标定某个已经发生的现象场所在的时间、地点、环境,以此来模仿他、体验他、成为他

e.g.

你想了解自己的妈妈,具体操作如下:

1.找一个宽敞的地方,站着,安静下来,闭上眼睛,感受你的身体,如感受你双脚踩在地上的感觉,感受你的双手,感受你的脊柱,感受你自然而然的呼吸,放松;

2.想象母亲出现在你左边一步远的距离。尊重第一时间出现的画面,不要做任何头脑上的努力,比如修改想象。那么,在这个画面中,妈妈具体是什么样子,她的年龄,她的衣着,她的姿势,她的表情……看着妈妈的样子,看得越真切越好;

3.仍然闭着眼睛,左跨一步,进入妈妈的身体,并做出妈妈的姿势,就好像你成为了她。从现在起,你就是她;

4.睁开眼睛,以妈妈走路的姿势走路,以妈妈说话的方式说话;

5.这个时候你可能会自动想起,妈妈留给你的一些关键印象,那么,试着去体验妈妈在这些关键时刻的体验;

6.进行十分钟后,停下来,站好,保持身体的自然直立;

7.右跨一步,离开妈妈的身体,进入你自己的身体,重新成为你自己;

8.闭上眼睛,感受你自己的身体,自然而然的呼吸,大概一两分钟后,睁开眼睛。

练习结束。

呼,很神奇不是吗?有那么一瞬感觉自己在扮演着妈妈。

带着对现象场的认识回到亲身体验的设计中

设计者的“成为某某”需要人物角色的现象场或记忆球带入,如果自己的亲人、朋友圈子中正好有使用该产品的典型人物,只要整理出若干个他与产品存在重合的现象场,进而模仿他、体验他、成为他;如果身边没有这样的人就需要挖掘真实人物或创造虚拟人物模型。所谓“亲身”体验就是模仿游戏,势必要把自己变成典型人物或者自己本身就是。

不止福尔摩斯,刑警也是这么干的,进入现象场、把自己当作凶手,发现蛛丝马迹…

心智有层次

这样的体验足够多,我们会发现心智有层次,因此就要分清和定位现象场所在的层次;同时感受自身产品在现象场中的位置,判断产品对其有决定作用、还是可有可无,是否能解决其中的关键问题,以及这样的心智能覆盖多大的用户范围和规模…

对他人心智模式的判断与定位来自于体验者也就是设计师自身的感觉,此时,相应的设计在这种心智模式下已经有概念和方向,剩下的就是验证、证伪的过程。

这样做可信吗?

我们可能觉得带有主观、片面甚至偏执的做法怎么信得过?但符合心智模型的设计就是承担设计行为的人依靠个人化甚至小团体的发现,找到已经存在于人们认知路径上的必经之路,同时依靠自己的品味加以粉饰;利用人们的弱点、特点设下诱饵,最终,产品\服务提供商和普通用户之间达成共赢的局面。设计做的并不是左右产品成败的事,依旧是发现和简化流程的活。

对此最明显的案例就是初代iPhone,对于可直接交互的触摸屏,其软件设计和规则的定制并没有足够的经验、数据支撑,确能让几乎每个人都上手即会,恐怕只能用将自己置身于现象场的逻辑才解释得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