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能让你看下去,先请你在脑子里装两个问题,然后带着问题继续往下读,问题是:
互联网产品的钱是怎么赚的?
互联网产品的钱还可以怎么赚?
互联网产品如何盈利一直都是热门的话题,早就有过各种答案,主要模式是卖广告、抽佣金和会员订购。但很多事实证明,如果我们现在去最热门的平台投广告恐怕并不能达到赚钱的目的,因为这种情况下,你的投入可能是其他公司的两倍,收益也是其他公司的两倍,那么你的“利润”就是零-这种状态,不叫赚钱,只有收益>投入才意味着赚到了。
怎么能有更大的收益?知道经济学基础的同学都知道,那就得让边际回报比边际成本高才可以,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从稀缺、定位和消费者心智空间三个概念入手去寻找方法。
稀缺的第一层含义-稀缺影响人的心智
稀缺,总结下来也就五个字:东西不够用,经济学的大厦就建立在这样一个不可动摇的基本事实上。资源有限、东西不够、欲望无限是常态,而且不论物质有多丰富,不够用是永远存在的,因为好东西人人都想要。只有野菜窝窝头的时候想吃馒头,吃到馒头就想吃肉还要喝酒,酒肉吃多了还要欣赏艺术,有了闲情雅致就有追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些需求是人刻意创造出来的,而且还会一直这样持续下去。
东西不够用的“东西”不一定只是物质的,时间、机会、钱、社会关系等也都不够用的,可以说你只要还是个人,不管穷人还是富人,老板还是员工,就一定有一个或者多个东西是不够用的。
甚至可以说人人都有一种心理疾病-稀缺心态。
- 钱对贫穷的人就是稀缺的
- 注意力对忙碌的人就是稀缺的
- 好身材对肥胖的人就是稀缺的
- 社交对孤独的人就是稀缺的
稀缺心态让人在不可控的潜意识层面忽略、屏蔽对长期来说更有利的选项,只想从当下困境中赶快挣脱出来,解决这种情况大都是通常采用那些不是办法的办法硬着头皮去解决,大脑的带宽在这种心态下被压缩,心智空间的容量变小,俗话说“鼠目寸光”。那些即便重要但不能立竿见影的选择根本无法进入到“鼠目”的管窥视野内。
这样导致的后果有两种:
一种是进入稀缺陷阱的恶性循环,就像遇到轮胎漏气的情况时,你可能会找家便宜的汽车维修站随便补补,而不是换一个新胎。你知道补过的轮胎肯定没有新的那样安全、耐用,而补胎的做法也并不明智。但眼下从金钱不够用的管窥视野看过去,补胎更省钱省事。但也为以后埋下了隐患。
另一种是它能让人在没有选择甚至绝境下更专注,利用手头现有的资源做出好成绩,这种情况一般并不是有意为之,属于手中没好牌、破罐破摔碰上了好运气,真正摆脱稀缺心态达成目标的少之又少。
这种人类特有的心智缺陷,是商人和行为设计者绝好的机会,近几年的互联网产品也证明了这一点,具体请翻阅这篇:
稀缺的第二层含义-企业想盈利就要跟竞争对手比拼稀缺资源,而不是跟整个市场比。
比如演讲传播领域的一席和TED,其中TED的演讲主题广、质量一流,一席相对来说就很一般,在市场上勉强维持,那么它就是个“可干可不干”的边际公司,扣除各项开支,利润基本没多少,但TED却能以同样的成本吸引到更多的人,所以TED是可以盈利的,将思想变成生意TED抓住了这个领域的稀缺资源,率先占据或者说创造出这样一个市场空缺,成为了演讲传播领域最早进入消费者心智空间的品牌。反观一席如果也想要抓住某个稀缺资源就得想别的招,像“一席演讲”“一席记录”“一席课堂”三个分支分别瞄准视频、纪录片和线下的课程交流。在演讲中积累的优质讲者资源,为纪录片和针对性课程提供了深度发掘盈利模式的可能。这就从另外几个方面刻意制造了稀缺,重获竞争优势。
再比如,腾讯为什么赚钱?它自己开发了什么了不起的技术?不是,而是它的稀缺资源-用户够多,腾讯最担心的不是什么新技术而是未来年轻人要是不愿意跟自己的父母用同一个社交网络,该怎么办?
比特币为什么值钱?技术好、货币思想先进、跨境支付什么的,这样的优点别家虚拟货币也能做,甚至做的更好,但他们为什么还是没有比特币值钱,根本原因在于比特币是第一个虚拟货币,它的稀缺资源是声望。
当然还有更厉害的,那就是想办法制造壁垒和铁丝网,阻止竞争对手入场,人为制造稀缺。比如伦敦市政府强行规定在市郊建一个绿化带,绿化带里禁止建房,导致伦敦市不能扩张,那么市内现有土地的稀缺程度就大大增加了。这种赚钱方法,叫垄断。
可以说稀缺的这两层含义定义了商业行为中买方的心智水平以及卖方如何利用买方心智赚到钱。
消费者心智空间
物质丰富和信息的传播已经爆炸了好几十年,啥东西牵扯到钱就严重过剩,但消费者心智空间的容量又是严重不足的,对一种特定品类的商品,很多人只记得这个品类里最有名气的1–2个,充其量知道第三家。比如说起牛奶你先想到哪家,蒙牛、伊犁,还能想起更多吗?光明…,大多数消费者也都是知道这几种,你可能要说“不对啊,我就知道很多啊”,这不重要,个体差异永远存在,从人们喝牛奶的概率上讲只知道前两名的消费者比专门研究奶制品的消费者要多得多。其他品牌的牛奶想竞争就必须进入细分领域,比如有做益生菌、低脂、高钙,也有专门做高端牛奶的,还有的做直接挤出封装的超鲜牛奶等都是为了占据某个细分品类里第一名的位置,只有这么做才有可能进入消费者的心智空间,才能被人记住。
再比如同样在网约车领域的神州知道从正规渠道是怎么都干不过嘀嘀的,但在面向高端商务市场提供更优质打车服务方面,通过严格帅选司机、着装、礼仪等手段同样可以生存下去
为什么无论如何都要争第一呢?因为第一的位置本身就是一种稀缺资源。占据第一名产品通常比行业里第二、三名的利润加起来还要多。
简单来说,心智空间意味着注意力、大脑带宽是稀缺资源,是不够用的,这个前提下,为了对生存有利必须捡紧要的东西来满足日常所需,剩下的不管是好是坏都没有出场表现的机会。
知道了稀缺的含义,也知道了人是有心智空间的,而且心智空间能容纳多少东西是由某类东西的稀缺程度决定的。那企业、品牌、产品该怎么做好让自己处在消费者心智空间内呢?这就要引出定位理论了。
定位理论
产品的定位跟产品本身没多大关系,实际上你的产品到底是什么样常常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消费者觉得你是什么样。你还不能什么都是,你想什么都占那就什么都占不上,因为消费者只会因为你的某个特别强烈的特性、标签、视觉锤或某种独特的精神内涵而记得你。甚至如果没有人的心智空间这一终极条件的话,定位就无从谈起,导致的后续一系列广告、营销、宣传等手段的效果事倍功半,只见吆喝不见钱。
对于定位理论也存在另几种声音,一种是说它只是企业采取差异化发展策略时可以用的一个品牌工具而已,并没有多大的理论高度,它被过分夸大了;另一种认为产品不能在已有的市场空间内抢位置,而是应该把整个市场的蛋糕做大,定位理论的格局还是太小了。
其实真正的原因是:越是难以做出本质差异的领域和越是依赖市场营销的领域,定位理论就越管用。
比如手机行业内的多家厂商竞争的时候,谁的定位理论运用的得当,就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当别家厂商打得火热朝天的时候,假设其中一家(即便不是苹果公司)发明了FaceID和全面屏,这在行业内是个显而易见的革命,促使它成为了行业第一,这时候定位不定位的也就没有那么重要了。但也高兴不了多久就会冒出一堆具有相同技术的厂商加入竞争,这时候定位理论又开始变得重要了。
对于没有技术或设计优势的产品来说,如果发现已经来晚了,没法做第一了,该怎么办?
继续寻找差异化,进入一个全新的细分领域,抢先成为这个产品类里的第一名。这时,第二名即便做得比你好10%、30%,甚至50%也没多大用处。比如我们想做输入法的第一名,但搜狗已经占了这个位置,怎么办?抢先成为智能输入这个重要的细分技术里的第一名,因为即便我们做出另一个搜狗来,甚至比他更好,也不能起到多大的作用,继续做下去就很悲哀了,但智能输入这一点就是一个重要的技术,会让新进场的输入法成为具备竞争力和占据消费者心智空间的切入点,获得了出场表现的机会。
通过大力宣扬智能输入、反复强调跟其他厂商的不同,本质上就是在重新定位竞争对手。这样做好的话,结果就是竞争对手被重新定位成一个不是智能输入的输入法,是技术落后的输入法,这种效果比正面竞争要好得多。
事情做到这种程度就让后面故事的发生顺理成章了。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