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方法論— 認知走查 Cognitive Walkthrough

Jessy Lee
Feb 20, 2022

--

認知走查 vs 啟發式評估 vs 易用性測試 選對並利用測試打造高效的設計工作模式

圖片來源Lovepik.com

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設計需要花這麼多時間?有沒有想過花最多時間的地方在哪裡?該如何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該如何快速優化並迭代自己的設計文件?這時候你可以透過易用性測試來幫助你快速的迭代與優化設計。

易用性測試,可以說是廣為人知的測試方式。也是設計師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一般來說,易用性測試是觀察某一產品在實際或潛在用戶在可控制條件下進行操作的測試方法。

現行最多人使用的方法主要分為:認知走查(Cognitive Walkthroug) vs 啟發式評估(Heuristic Evaluation) vs 易用性測試(Usability test)

雖然都是用來評估產品的功能,但是到底這三種方式差異在哪?該怎麼執行?又該什麼時候使用呢?

三種測試方式比較表,參考並改編至 一只梨创新

這篇文章將會分成幾個段落來介紹,讓大家掌握測試起手式!分別是

易用性測試
▪︎ UX Research-易用性測試 (Usability test)- 上
▪︎ UX Research-易用性測試 (Usability test)- 下

啟發式評估
▪︎ 設計方法論−啟發式評估(Heuristic Evaluation)

認知走查
👇👇👇就是本篇內容拉!請往下看👇👇👇

認知走查 Cognitive Walkthrough

認知走查又稱為認知演練法,其最大的優勢在於與其他易用性測試相比,它具有極高的成本效益和執行速度。且可以在設計階段不斷的反覆執行,直到確認完善的流程。

International Design Foundation關於 認知走查的詞條認知走查的使用方法

但是今天要跟大家講講更實際層面的應用方式!以及在專案上如何使用

執行時機

  1. 設計流程規劃期間
  2. 進入高成本的使用者研究前
  3. 理解調查的問題,找出具體的研究範圍與目標

執行對象

本人,或身邊同事

如何執行?

認知走查主要的執行方向是定義用戶期望執行一個或多個任務。透過走查來檢查任務的可用性。所以首先要做的是:

  1. 設定人物角色:以主要或潛在的用戶為範本
    (ex) 我是24歲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平常有固定看影片的習慣。通常會從網路上搜尋想看的電影後找適合的平台觀看。如果有想看的影片會願意花錢觀看。
  2. 設定場景 (scenario)
    (ex) 今天在網路上搜尋一部期待很久的電影,找到了XXX網站進到電影介紹頁後,想要播放觀看。
  3. 設定任務(task):測試的頁面或功能,有具體的起點或終點
    (ex) [起]進到影片介紹頁 -> 付款流程的執行 -> [終]播放影片
  4. 紀錄過程與操作者想法
    ▪︎ 操作者做了什麼?
    (ex) 點擊付款按鈕
    ▪︎ 操作者怎麼想的?想達到什麼目標?感受如何?
    (ex) 知道要付款,想付款看影片,雖然不確定是租借影片還是購買影片,但是看價格猜測是租影片,也不確定是不是可以選擇購買方式,但是按按看進到下一步驟應該會有說明

通常在紀錄操作者的想法與過程是最困難的,因為資訊取得太容易也太快,導致很多時候我們對於資訊的判斷都是在一瞬間,甚至無意識之下完成的。
因此操作者可能會很快的就進行到結束,或是開始後就沈默不語。
這時在操作的過程中我們就需要不斷的詢問操作者為什麼這樣做?或是詢問現在的想法與感受。才可以更準確的找到我們想到的資訊!

Tip💡你可以透過下面的幾個面向來詢問!

想法:「你看到什麼?會期待做些什麼?」
理解:「對於這個畫面的認知是什麼?預期會發生什麼事?」
心情:「看到這個畫面的感受」
行為:「看到這個畫面後,會如何行動?會嘗試點選哪裡?」
預期:「找到控制項,或操作後,是否有達到他們的預期?」

認知走查 Cognitive Walkthrough 的好處

比起啟發式評估和易用性測試認知走查相對的可以在更初期以及更簡短的時間來完成測試與設計迭代。
透過認知走查,可以快速的驗證需求以及團隊的假設,可以更快的進入下一個階段以及提早交付有價值的成果。這對於團隊來說是非常敏捷的作法!

認知走查 Cognitive Walkthrough 的迭代心態

每次進行認知走查的時候其實很容易感受到挫折感,因為你的流程與假設會不斷的失敗,操作者也可能會不斷的犯錯。因此可能會不斷的修正流程,直到成功為止。因此在進行測試時,最好保持開放的心態面對你的設計成果,不要告訴操作者該怎麼做,而是適當的詢問與觀察他們為什麼這麼做!

最後!最後!提供給大家幾個對於易用性理解的小Tip,這是我從Don’t make me think 一書上看到的,且一直以來覺得受用無窮

1. 有用性:此功能/產品 是否有用,可不可以幫助用戶完成一些必須的事物?

2. 可學習性:人們是否可以輕易地學習?是否能明白如何使用與操作?

3. 可記憶性:是不是每次使用時,都需要重新學習?是否需要記很多內容?

4. 有效性:能順利完成任務嗎?

5. 高效性:是否能在適當的努力與時間內就可以順利完成任務?

6. 合乎邏輯:是用戶認知中的使用方式嗎?

7.感受:使否讓用戶感到愉快?

感謝讀完!希望可以幫助到想要利用測試進行高效設計的每位朋友們!
如果對於文章有任何意見與反饋都歡迎一起留言與討論!

👏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幫拍拍手,有想看哪方面的文章也歡迎底下留言👏

--

--

Jessy Lee

從韓國回來不久的菜鳥UX設計師。堅信成功不是將來才有,而是從決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續累積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