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動機的 2020 / 2021 台大校級 / 院級交換學生申請

Jhe Wei Wu
Oct 1, 2020

--

Photo by Andy Wang on Unsplash

2022/02/06 補充:在 2020 年 9 月寫下這篇文章時,正值 COVID 疫情趨緩之際,但進入冬季後疫情又隨之加重,因此後來我選擇放棄並保留徵選資格,並於 2021 年秋天正式前往捷克布拉格交換。

之後會再寫一篇文章紀錄中間的心路歷程,而在交換完後的我,對於此文不少段落(動機、目標等)也有蠻多反思,將在之後的文章中提到。一言以蔽之,我蠻慶幸當初彷徨的我最後仍然有去交換!

最近又到了交換學生的申請季節,想必有人會在網路上四處尋找相關的心得或文章等,於是我打算在這篇文中,紀錄包含我的申請動機、申請文件相關的故事。

人權

申請時為台大管院二年級學生,大一 GPA 4.1 / 4.3,系排名 10%,TOEFL 總分 94 (L:23, R:28, S:21, W:22)。校級一階申請一般組錄取奧胡斯大學(Aarhus University) 下學期並放棄,院級一階錄取哥本哈根商學院(Copenhagen Business School)下學期並選擇前往。

動機

我在寫申請文件的時候,才發現我其實沒有申請交換學生的動機。爬文常常看到大家的動機包含:想趁機旅遊、對當地特定文化或課程有興趣、想要 gap year 等等。不過我對國外旅遊本身沒有什麼熱衷,也認為除了實際到訪當地以外,還有很多低成本的方式去了解其他地方的文化。當時支撐我把申請流程走完的動力,一是 TOEFL 已經考完有成績了,等於頭已經洗下去了,二是當作備胎的心態,心裡想著反正如果徵選結果不好也沒關係,如果徵選結果好的話就當作賺到,等到時候再想要不要去交換,三是在國際事務處看到一些心得,他們說在交換過程中會得到「額外的收穫」。總之我的交換動機就是一團空白以及人云亦云。

準備

大一時的想法是,如果要交換學生,就要在暑假考完托福才來得及(不過連為什麼要交換學生都沒想清楚),於是報名了 SK2 的 TOEFL 課程,升大二暑假就過著白天在銀行上班,晚上要嘛去補習,要嘛在家寫 TPO 的生活。不過因為只有晚上跟假日能準備,再加上有聚餐、出遊等等佔據時間,我花在口說與寫作的時間不多,補習班裡學到的答題技巧與模板,我回家後幾乎都沒有複習,回家作業也都沒有做。

GPA 的部分倒不是我的問題,因為必修部分分配到的教授給分都還不錯,其餘時段我排了很多的通識,其中有幾門是網路上沒評價的新課程(日本建築史導論、中國大陸研究學程導論)結果給分都還不錯,算是剛好運氣好。系排名的部分,大一的時候大家還不太注重衝在校成績,再加上還沒有轉系生進來,所以也沒有大二之後那麼難衝。總而言之,我認為以我的付出心力而言,能得到 10% 系排是運氣跟時局同時眷顧。

心態的準備上,我一整年都抱持著「出去走走看看沒什麼不好」的想法,卻也沒細想我如果申請到要設定什麼目標、要申請哪個地區的學校等等,大概就是為了申請交換學生而申請交換學生的最佳寫照,不過回想起來我的確蠻有毅力的,能用這種四不像的動機支撐我一整年的準備期間。

申請

校級的申請需要一份中文履歷、讀書計畫(通常會附上申請動機)。在撰寫申請文件的時候,我有強烈感覺到生不出一條有邏輯的故事線,讓我的成長歷程中需要這份交換學生的經驗,所以在申請動機上卡了一段時間。那時爬文之後發現,蠻多人都有不知道申請動機要如何寫的困擾,但我覺得大多人不是沒有動機,而是這些動機通常不是申請時能拿高分的動機,而我的情況是真的沒有動機,唯一稱得上動機的,大概是我考了托福也有一些在校成績,所以想來亂槍打鳥一下。

然而我實際上花在發想及撰寫文件的時間也不久,因為如前述,當時抱持著有申請上就賺到,沒有申請上也沒差的心態,最後自然而然就會滿足於現狀,像是不把文件給別人看過,不微調細節等情況。

履歷我是用幾個經驗列點然後幾行內文描述的格式撰寫,原因是因為我的過去沒有什麼經驗是一眼就知道和交換學生、國際交流有關的,於是我選擇冒險,放棄一般履歷的寫法,多用內文試著連結我的這些經驗跟交換學生(雖然真的很硬凹),我的履歷的另一個特點是,我寫了一頁半,第二頁只有一半的頁面有文字,另一半就空白一大片。要刪成一頁的話,不知道要刪些什麼,要增成兩頁的話,也不知道該加些什麼,雖然有印象有人有寫到一頁半的履歷是不適合的,但當時的我想說苟且一下,而且小看這件事的嚴重性就交出去了。

讀書計畫與申請動機的部分,我選擇隆德大學(Lund University)當作我的理想學校,因為該校有門課是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我覺得可以和我在校修的一門課「公司治理與財務報表」做結合。於是我的申請動機就是,在台大的課程偶然接觸到 CSR 這個領域後,有興趣再進修卻發現沒有相關課程,於是興起了交換的念頭的故事。預計要修的課程的話,也是找幾個與 CSR 相關的課程,和申請動機作個呼應。

在校成績(40%): 4.02 / 4.3

履歷 (30%): 3 / 4.3

讀書計畫 (30%): 3.6667 / 4.3

排名: 235 / 479 (一般組,49%)

雖然我在準備文件上蠻心不在焉,但這個分數還是讓我嚇到了一下,尤其是那個履歷分數,在大家回報分項成績的表單上,我發現沒有人的履歷成績比我低,假設我的履歷分數和讀書計畫一樣,我的排名會立馬進入前 20%。49% 這個排名表示荷蘭跟瑞典的大學都沒辦法上,於是我就放棄用校級申請交換學生了,那時離院級一階放榜還有三四天。

這個故事告訴我的是,抱著想要全拿的心態通常會事與願違,我因為消極的準備心態,變相把過去一年累積的在校成績給犧牲掉。此外,我以為在申請結果公布後,我就會更清楚我到底要不要去交換,但這個邏輯就跟去實習後會更了解自己想走的職涯方向一樣,不一定管用,至少我在結果出來後,陷入要不要放棄或者屈就去一下的兩難一段時間,直到院級的申請結果公布。

院級的申請過程就是運氣爆棚了,雖然跟申請校級時抱持一樣的心態準備,但院級規定履歷是一頁全英文,因此我就沒機會交出我的一頁半敘事型履歷,莫名其妙避免了一次可能失分的機會,申請動機的部分,就是把想深造 CSR 的故事篇幅加長然後全英文。最後成績是前 20%,錄取了我的第一志願丹麥哥本哈根商學院下學期。

選校、學期

不同於校級是先公佈成績再填志願,院級是申請時就要附上志願序了,因此我花了一段時間爬過歷屆交換的心得,發現多數學長姐課餘時著重在旅遊規劃上面,唯有一位哥本哈根商學院的學姊,在心得內寫下她在丹麥公司實習的經歷,剛好當時我因為在銀行工作的經驗很不錯,蠻熱衷於尋找類似機會的,因此丹麥就成了我的第一志願。

學期的話,我們系學生因為在大三上下都還有無法提前修的必修,蠻多人會選擇大四去交換,上學期因為適逢感恩節、耶誕節、跨年等節日,又特別適合想去遊歷各國的人。我選擇大三下是因爲上學期有個一學期的必修。其實現在回想對於沒特別偏好旅遊的人,選擇大三下的好處還蠻多的,像是不怕搶不到宿舍,申請時競爭者較少,大一比較好衝在校排名,回國後還有一年可以思考人生等等,不過換句話說,想旅遊的人就很不適合大三下,因為沒什麼連假也沒有很多玩伴,比較適合想過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的人。

錄取一年後

在錄取理想的第一志願後,煩惱並沒有隨之消失,在過去這一年我一直都在思考我去交換的動機,還有我去交換的目標,最近把目標擺在去丹麥實習,體驗多國文化的職場環境,也開始陸續地在找,但有時候又覺得工作好累,不如把時間拿去放鬆,去波羅的海或東歐旅遊一下,總之不推薦大家先做了一件重大選擇後,再來思考動機,那個未知感有些時候會帶來興奮,但更多時候是迷惘。

大二寒假時因為想在去交換前把身體修理一下,做了一個全身健檢,才發現我的情況比想像中嚴重許多,所以開始慢慢意識到管理健康的重要性,這算是因為交換而額外得到的收穫之一。

不過我在還沒交換的當下,已經開始承受選擇交換學生帶來的機會成本了,最有感的是時間分配的部分。很多一年期的計畫,或者是實習,或者是課程等等,都因為交換學生的因素而作罷,心裏不知不覺就會把這些被我放棄的機會和交換學生做比較,不斷衡量我選擇交換學生是不是值得的,儘管心裡知道對於已經做的決定這樣做完全沒有意義,但目前仍然無法避免比較的心態。

預計考完期末考的兩天後出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