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看到的 — — 蕭其珩「最佳地點」
文|劉倢婷
有些藝術家能夠在訪談中對其創作理念、作品媒材侃侃而談;然而,有些藝術家會對我的提問感到疑惑,對他們來說「為什麼使用這個媒材?」或是「為什麼要畫這個主題?」此類的問題並不是一個問題。在我訪問蕭其珩時也遇到如後者一樣的狀況。不過,創作者李歐納.科仁(Leonard Koren)為藝術家的創作提供了一些很簡單的核心概念 — — 從主觀的視角出發:
「藝術家會從主觀的視角創作 — — 這是我看到的(或是想要看到的、可以想像的)。」[1]
以這個概念去理解蕭其珩作品,我想是最適合的。
這次於路由藝術展出的「最佳地點地圖」系列是蕭其珩於2020至2021年間的生活紀錄,這段期間,他試著在尋找自己的「最佳地點」(Best Place)。
而所謂的「最佳地點」,是日本漫畫家武井宏之的作品 — — 《通靈王》中的用語,當中的角色梅宮龍之介時常為了找他所謂的「最佳地點」而到處流浪。在漫畫第三集第十八回的故事中,梅宮龍之介對於這個他一直尋覓的東西提供了以下解釋:「所謂的好地方(最佳地點)⋯⋯並不是玩耍的地方⋯⋯而應該是我們全身心都能得到放鬆的安息之地吧?」
作者武井宏之於訪談中也提到:「對我而言,『地方』、『場所』是很重要的。我真的很喜歡高速公路的休憩設施(Service Area)。我連載於《週刊少年Jump》的時期,下班時,我也會到最近的高速公路休憩設施吃飯。我喜歡晚上的氛圍。怎麼說呢?就是有一個地方可以讓你回到屬於自己的起點(回到初心)。」[2] 在研究所畢業後的這段時間,蕭其珩開始尋找最佳地點,不論是在新竹、彰化或是往返兩地的途中。這個時期的他,也像梅宮龍之介一樣,是個「尋找自己棲身之處的迷途之子」。
第一次觀賞蕭其珩的作品時,也許會覺得它們有些謎樣,其謎樣在於不成比例的主體、微妙透視的空間以及顛覆既有質地的物品等。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作品對觀眾而言確實有一種本質上的感官吸引力,愈是與常態不相符合,就愈想看地仔細。
仔細閱讀作品後,便可以發覺蕭其珩畫作當中如書法運筆轉折的線條、如雕刻般強烈而確定的筆觸,以及畫作整體如攝影般的和諧與平衡;這些也提供我們理解蕭其珩作品的另一個路徑。筆觸與線條部分的創作表現,是在他當兵時期確立,2019年的「五指山降臨」系列即是開端。蕭其珩表示:「一開始只是覺得當兵很痛苦,想要畫出那種感覺,後來才變成更細的彎彎曲曲線條組成畫面。」而在我們一來一往的問答中,他更進一步說明:「這些深淺線條組成的部分,很像鉛筆素描去畫油畫的感覺。」此外,因為接觸攝影的關係,在他的構圖習慣下,照片素材便有種莫名的對稱,這種對稱也延伸到他的作品裡頭。在後來的創作中,蕭其珩也或多或少地一直使用這樣的創作表現手法。
在蕭其珩的作品中,有些物體(object)會呈現出層層堆疊的肉塊的質地,有些有著動物(或植物)粗糙表面的質感,有些則彷彿一片片魚鱗。這種顛覆實體質地的創作表現,如同前文所談及的,是他作品令人感到謎樣的原因之一。作品〈高壓電塔之家〉中的高壓電塔脫離原有的鋼製結構,「進化」為某種由動物蛋白質組成的巨型生物。〈粉紅海〉遠觀看似波光粼粼,近看卻彷彿聚集了稠密的藤壺。
〈大貝殼〉可能是這種手法中最極致的表現,將貝殼造型的舞台轉化為蟄伏在漁港旁的巨獸,身旁則是圍繞著樹狀小獸,與此起彼落的珍珠。所有蕭其珩畫中謎樣的元素通通在此集合,洋洋大觀。
「我在思考要怎麼畫〈粉紅海〉的波浪時想了很久,但最後還是以我習慣的筆觸去處理。〈大貝殼〉的靈感來源是新竹南寮漁港的一個貝殼造型的舞台,畫的過程中覺得只有這個大貝殼有點空,就加入了很多珍珠和旁邊那個很怪的樹。」蕭其珩說道。
「假日花園」是「最佳地點地圖」當中的子系列作,一開始並不是最吸引我目光的作品,但在經過與蕭其珩的解說後,成了我認為最饒富興味的系列。他說:「『假日花園』系列對我來說很像女子團體。」「也許是因為這些作品有著某些共同點:看起來好像一樣,卻有各自有著不同的風貌。」對比時下的流行音樂女子團體,的確是有著某種魔幻的相似性在。
在這次的訪談中,蕭其珩不停地對我的提問感到不耐煩,抱怨我這些鑽牛角尖的問題。但我想,不知道如何回答問題也許是因為他對創作的「理所當然」,因為,他眼中所見、腦中所想的東西就是很理所當然地存在,實在很難用文字或言語去解釋。
「最佳地點地圖」系列則讓我們得以從藝術家的主觀視角看到不同的風景,看到他將現實世界朦朧,將某種現象非理性呈現「這是我所看到的」。
[1] 李歐納.科仁(Leonard Koren)作;王年愷譯,《藝術家在做什麼?》,台北市,行人文化實驗室,2019,頁 8。
[2] Archipel:Hiroyuki Takei — the soul of Shaman King,YouTube,2019年12月24日,https://youtu.be/zp6_kvcEI_4,2023年2月27日讀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