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to build a successful career in tech
前幾天有機會被邀請去分享AlphaCamp舉辦的 “Insights from top industry leaders on building a successful career in tech” , 分享了我過去在Facebook, Instagram, 以及現在回台創業的經驗,在收到參與者反饋後讓我意識到原來我已經當成理所當然的思考脈絡,其實是很有可能能幫助到現在在職涯初期或是面臨到跟我一樣挑戰的人。我在我的分享中建議大家要多找過來人尋求建議,所以我決定要身體力行,把當天的我認為有意思的一些問題寫成文字,希望能有機會觸及幫助到更多人。
Q: 在選擇工作的時候,到底應該要以什麼做為優先考量?
除非你有特別的經濟因素考量,不然我建議選擇工作或做職涯轉換的時候,千萬不要只以薪水作為唯一的選擇標準。我認為最重要的選擇條件是成長性,尤其是你還在職涯早期的時候,學習跟成長就是你接下來職涯最重要的籌碼,在早期的時候累積越多,在中後期就更能收割,也才能讓自己有更多的選擇,而當你成為懂的越多且越來越能被倚靠的人,那薪水自然而然就會隨之而來了。
以我自己而言,我在Facebook一開始做Feed相關的組待了兩年多,在這期間也順利被promote兩次成為資深工程師,是被老闆跟組員都非常倚賴的成員,其實我繼續做下去可以想見離下一次的升職可能也不會太遠,但我在那時就發現我的成長停滯了,在大公司穩定的組別,工作內容跟挑戰性其實也都大同小異,我知道我再繼續待下去,我會漸漸只能成為知識的付出者而不是學習者。所以我決定要做出一些改變,那時我就問自己,如果我今天就要離開Facebook,有沒有什麼事情是我會後悔的?答案顯而易見,就是廣告的知識。Facebook身為廣告產業的龍頭,如果我在離開之前不知道Facebook是怎麼做廣告的,那我簡直就是入寶山而空手而歸,於是我就決定要加入廣告組。
但廣告組也有很多,選擇Instagram廣告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趁勢而行」。我前陣子聽了寧向東的得到課,讓我印象很深刻的一個觀念就是人一定要順勢而行,雖然自身的努力也非常重要,但如果配合上不同的外部環境,也就是不同的趨勢,看你是逆流而上還是順勢而為,結果相差會非常的大。上週老高剛好也出了一部在講非常類似的觀念:「運氣有時比努力更重要」,而我認為趁勢而行就是能最大化自己的運氣的方式。當時是2018年,IG在高速成長,廣告成長的需求也遠遠高過能產出的速度,所以我認為轉換到Instagram Ads的選擇,不但能夠讓我得到最大化的學習(從產品組的知識跳到廣告組的知識),而且還能順應時勢,最有可能讓我得到成長到下一個階段的好機會。儘管當時一定會面對的是換到新組的陣痛期,掛著senior engineer的招牌卻什麼都不懂,也不能期待自己一下子就有多好的產出,但我還是認為這是很值得的犧牲,這段日子回頭看也是我在Facebook感受到自己學習跟成長最多的一段時期。
Q: 要怎麼樣才能最好的運用跟主管的1:1的時間?
對我來說,1:1其實是你能利用主管的最好時間,盡量不要把1:1變成流水帳或是進度報告的形式,那應該要有其他的例行會議處理事情相關的進度。我個人是非常推崇Facebook的管理模式,也就是主管要最好的support你的組員。在Facebook每年在主管評鑑很重要的題目就是你有多感受到你的主管的support,manager的目的不是只是下指導棋,更重要的是提供成員所需要的幫助,所以1:1就是最好的你能跟你的主管尋求幫助的時間,舉凡職涯發展、同儕壓力、工作遇到的阻礙等等,都是很好的題材。而且我強烈的建議應該要由組員主動帶領1:1議程,而不是等待主管提供要討論的話題,因為那是屬於你的時間,不是你主管的。
Q: 面試的時候要注意什麼?
我認為面試最重要的其實就是前30分鐘,跟一個完全不認識的人,經由30分鐘的問答交流,其實很快就能掌握這個人的理解能力、組織能力、聆聽能力,面試者是不是有回答到我問的問題的核心關鍵,是不是能有效率的組織自己的發言,是不是有對我的follow up問題提出更深入的回答,這些技能是不管你是什麼職位都非常需要的,因為只要你有跟別人合作的需求,這些軟實力就是你天天必須倚賴的武器。當然不是說硬實力不重要,而是我認為很多人準備面試時都太在乎硬實力的環節而忽略的軟實力,至少以Cooby的面試環節來說,只要我有時間,基本上第一關的Screen面試都是由我自己來做,如果軟實力沒有過關根本不會有機會進到下一關更技術的關卡。
另外,如果你面試的是小公司,而你對這間公司真的非常有興趣,那我強烈建議你要做足功課。因為小公司在做的事情通常不是廣為周知,而是必須要花時間查資料才能真正理解,除了理解之外,能不能問出關鍵問題也非常能反應出你對這份工作的重視。以我們小startup來說,動機絕對是我們招募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如果你連付出時間跟心力去了解一間公司都不願意,那要怎麼證明你有強烈的動機要來加入這間公司?
Q: 身為女性領導者,你會以什麼樣的心態帶領團隊且讓團隊保持成長?
其實我認為在領導這塊,倒不會有明確的男性或女性領導者之分,只要身為領導者,怎麼讓團隊能穩定運作與成長就是你最重要的任務。不過就我的觀察而言,身為女性還是有相較於身邊大部分男性的一些能利用的優勢存在,首先是聆聽的能力,雖然並不是所有女性都比男性會聆聽,在社會結構跟生物演化的角度上,女性在表達情感跟語言溝通上有比較大的需求,不管是頻繁的交流資訊或只是隨意閒聊,都在不知不覺之間培養了聆聽的能力,而聆聽的能力我認為在管理上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只有用心聆聽,才有辦法給予訴說者最大的尊重,也才有機會聽出言語背後一些沒說出的真實原因。管理就是一門人的學問,而語言就是人在傳達想法跟意念的唯一工具,能善用這個工具我認為是管理的基本要素。
我在管理這塊其實也是初生之犢,很多事情都還在摸索,但創業這幾年下來我自己得到一個心得是,管理上很重要的一個任務就是要把「公司營運的需求」跟「成員的能力跟熱忱」做最好的搭配。如果公司需要完成的任務並不是被分派到的成員最有能力或熱忱的項目,那成員很可能會做的不愉快也感受不到成就感,相反的,如果成員非常有熱忱的在做事但對公司發展沒有明顯的幫助,那對公司的成長也不會有正面的影響。身為管理者,在這兩個面向上都有很深入的瞭解我認為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這樣才有機會能打造出最有成效的團隊。
Q: 你有沒有在過去遇到gender-related obstacles in your career as a woman? 你是怎麼克服的?
我在Facebook, Instagram時期其實非常幸運,所在的組的男女比例非常平衡,在極盛時期,我們Instagram iOS工程師有十位,九位都是女性,而我總共換過的五位manager當中有三位都是女性。所以在Facebook時期我其實很少注意到男性與女性的差別,幾乎不理解所謂的gender-related obstacles是什麼。我第一次感受到:「哦!原來性別刻板印象是這樣的事啊」反倒是在我們回台灣剛開始創業的時候,當時我跟我的co-founder在尋求募資或是找前輩聊天時,很多時候一開始對方都會以為我是我的co-founder的女友或是助理,所有的對話都只對著我的男性co-founder講,你會很清楚的感受到對方對你的重視程度是有明顯差別的。幸好我有位很棒的co-founder,總會很即時的跟對方澄清我是公司的co-founder,希望對方也能對我有一樣的尊重。這件事很重要,因為能讓對方看見你,但在看見你之後我認為更重要的是你接下來有自信、有內涵、有深度的發言,因為這才是能讓你被對方重視跟尊重的最重要的原因。只要你保持自信且知道自己的發言是內涵豐富的,那你根本就不需要懼怕環境給你的壓力,因為internal confidence絕對比external recognition來得重要且有價值很多,而且外在環境永遠都不是你能控制的因素,你能改變跟能堅定的只有自己的態度。
以上是目前還記得那天有講到的部分,歡迎大家也留言討論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