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英國政治學領域碩士申請心得與流程指南

Joe Hsiung
43 min readAug 1, 2018

--

美國、英國政治學領域碩士申請心得與流程指南

關鍵字:政治學領域碩士、美國、英國、低GPA、比較政治領域

目錄:

一、前言

二、申請program、背景與錄取結果

三、申請的時程與目標確立

四、申請前的選校資訊:英美的比較

五、申請前的選校資訊:學位的比較

六、申請流程之一──標準化考試與GPA

七、申請流程之二──CV與SOP的撰寫

八、申請流程之三──推薦信、Writing Sample與其他

九、錄取後與結語

一、 前言

這篇文章是想要盡可能詳盡的紀錄我申請英美政治學領域碩士的流程與心得,既然是「詳盡」,代表文章勢必會有點冗長,我會努力運用標題與分段讓大家能夠快速地擷取自己需要的資訊的QQ,而會決定做這個紀錄,主要原因便是因為自己當初在爬網路資源時趕到了無與倫比的絕望,ptt studyabroad版或是粉專部落格們清一色幾乎都是理工科與商科的錄取分享,社會科學領域寥寥無幾,碩士的更少,我希望藉由這篇心得可以提供其他人一些簡單而全面性的指引。更重要的是,就我所知就有許多比我優秀的同學和學長姊們申請上更厲害的學位以及學程,希望我粗陋的經歷可以拋磚引玉之餘,也讓大家可以指正以及討論,並協助我完備這篇文章,如果能多幫到任何一位學弟妹脫離我當初的窘境,那就真是太好了。

本文資訊來源有許多的管道,包括了我爬梳各學校學系網頁、英美研究生論壇、ptt、與戰友、學長姐和系上教授們相談的內容、當然也包含個人觀點,我盡可能的去印證或是統整資訊,然而有些事情的確我無法百分之百地確定(例如:到底為何學校要錄取我這個爛學生XD),所以這些我力有未逮的部分還請有正確情報的幫我補充並指正我。

那麼,以下正文!

(追記:寫一寫居然就寫了17000字了…)

二、 申請program、背景與錄取結果

2018 fall

Program: MA in Politics/Political Science/Government/Comparative Politics

Admission:

Georgetown University, MA in Government (Democracy and Governance)

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Msc in Comparative Politics

University of Virginia, MA in Government

SUNY-Stony Brook, MA in Political Science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MA in Political Science (with $20,000/yr scholarship)

University of Iowa, PhD waitlist(八成是寄錯了XD)->MA in Political Science

Rejection:

Duke University, MA in Politic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Chicago, MAPSS (說了很多好像錄取的話但給我一句TOEFL 口說不到26不給I20,我覺得基本算是拒絕了XD)

New York University, MA in Politics

Columbia University, MA in Political Science

Decision:

Georgetown

— — — — — — — — — — — — — — — — — — — — -

Education background:

NCCU, BA in Political Science

Overall GPA: 3.43/ 4.0, Major GPA: 3.8/4.0, Last 60 credits GPA: 3.9/4.0

(我沒有搞清楚過我到底該用4.3還是4.0制,但總而言之我交了這些成績,也沒發生問題,就當作我對了XD)

Test scores:

TOEFL: 103 (R27 L28 S22 W26)

GRE: 322(V154 Q168) AWA3.0

Research/Work experience:
大專生研究計畫(政治思想領域)

國會辦公室助理

家教、補習班老師若干

國軍(軍事訓練役)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辯論比賽賽手、裁判、指導、行政經驗若干

社會科學院學生議員

Awards:

辯論獎項少許

Publications:

None

Recommendation Letters:

三封皆來自系上老師,其中一位為大專生研究計畫指導教授。

如上所見,慘烈的GPA,無突出的學術履歷,沒有特別的獎項或是工作經驗會是我的絕對弱勢。當然,我也有屬於我的一些特點,所以我還是在這些條件中,盡可能的開始我的留學準備。

三、 申請的時程與目標確立

1. 申請的準備時程簡表

我老爸過世後,也就是大二暑假,我才算是真正認真的思考留學碩士的選項,一方面這是我爸生前念茲在茲的遺願之一(他走得匆匆,能留下的遺願要好好珍惜XD),而我也十分嚮往,有幸我們家願意支持我的留學,讓我在大三開始義無反顧的開始努力,以下列出有關時程。

2016年 9月~12月 開始TOEFL補習(Cathy彭湘平)老師、撰寫大專生研究計畫2017年1/14 TOEFL一戰 103

2017年 大四下 大量修課尋找研究興趣,研究各學程

2017年5~6月 GRE 補習 in Mason GRE

2017年 6月底~10/14 當兵兼偷讀GRE、構思研究方向 (申請6/28提早入伍)

2017年10/22 GRE 一戰 316

2017年11月 讀GRE、撰寫SOP、CV,找老師請求推薦信的協助與諮詢一些選校事宜、找工作(對你沒有看錯,我真的讓這些事情全都擠在一起了XD)

2017年12/3 GRE二戰 322

2017年12/15 第一所學校截止(UVa),完成所有文件

2017年12月下旬~1月初 陸續修改SOP與Writing Sample與送出申請

2018年3月-4月 放榜

其實這個時程表真的滿危險的,只要我的TOEFL或是GRE出什麼意外沒達標,基本上就是很容易爆炸,會這樣主要是因為我想先把兵當完以利閒置時間找工作(役畢是有利的求職條件),也希望出國後不要被兵役綁住,但就擠壓到整體時間與容錯率,另一方面,為了拉抬GPA與尋找研究方向,大三大四我的修課也沒什麼減少,擠壓到其他準備。

我的建議是,以碩士而言整個申請時程最好能有完整的一年至一年半做準備(扣掉當兵時間,嚴格說來,我全力準備大約只有一年不到),從英文檢定開始著手,並累積更完整的實習以及研究經驗,能讓整時程規劃有好的容錯率。

不過我的案例也代表,只要你肯抱著必死的決心拼一點,就算起步得晚,也是有可能可以趕上壓上一切死線的……至於過程中熬的夜跟其他的崩潰就是後話XD

2. 最基礎也最重要的問題──Why MA abroad?

雖然我極其幸運的有家裡在經濟上的支持,但留學碩士這花費不小的投資對我而言利弊上的衡量還是必須謹慎損益,畢竟唯有心中損益比能過,我才能傾盡我的全力去奮鬥,對我而言,我個人主則是主重於「彈性」以及「個人適性」這兩個層面。

「彈性」指的是未來規劃上的彈性。留學碩士一到兩年的學程長度,足夠我去接觸適應一個新的學習環境以及語言,我也可以在更高競爭度的研究與學習環境中,試驗並且了解自己研究上的能力以及興趣,更在過程中見識到國外許多更新的研究方法與議題。如果發覺自己在研究上有能力也有熱情並且期望能夠繼續攻讀博士,國外碩士另一個最大的優勢就會是「推薦信」的人選與內容,在國外PhD的申請中,除了發表以及其他條件,推薦信的重要性比起碩士更增加不少,在國外更有機會接觸大量的一線學術人員,或是與頂尖學校有淵源的人,讓他們有機會深度的認識你,為你寫出更具內容以及效力的推薦信,替你的能力做出擔保。

然而,如果發現志不在學術以及校園而想要往就業發展,以政治學與公共政策(或是其他社會科學學系)而言,留學碩士也會使就職上的出路更為遼闊。在美國政治工作的多樣化,包含各式國際組織、智庫、NGO、媒體,許多都是在台灣時殊難想像以及接觸的,而取得國外的文憑也是進入這些工作或是實習重要的條件之一,讀完碩士也可以迅速的開始接觸業界。而這樣出路以及時間上的彈性,則是專注於研究而戰線時間拉很長的留學博士比較難有的。

「個人適性」乍聽有點像廢話,但事實上這也是重要的因素,他關乎你內省與了解自己的程度。我知道自己是個怠惰而上進心不足的學生,也造就我在政大學業不佳又得罪一些老師(像是其實用心教學的宗漢老師,四年來最抱歉),但是自從我接觸到留學界的一些前輩並且浸淫在一些補習班的念書環境中後,我發現我的積極度是需要被激發才能成長的,而且似乎可以激發出一些我自己沒想像過的結果(像是英文成績),我想要尋求一些更競爭激烈、更多壓力、更不舒適更崩潰但是卻更有挑戰性的環境,我認真的想要看看我的極限在哪裡,真正優秀的人的極限又在哪裡,然後試著在雙方令人崩潰的差距中,看看自己能突破並接近到何處。

換言之,我認為出國的碩士比較不適合台灣某些以唸碩士作為純粹「過渡期」或是將其作為延緩就業的人,因為國外的競爭、適應與花費會耗費過多心力並不划算,你在申請時更會發覺難以寫出一份強力的SOP協助你的申請。

但另一方面,如果你的個性相對的沉穩成熟,可以不受環境影響就靜下心做好學術或是準備好自己,我反而覺得台灣的學術訓練也是嚴謹而可靠的,尤其以我畢業的政大政治的老師來說,真的每個老師都非常用心、博學而高強,甚至我只是一介不用功的大學部畢業生,都願意熱心的在課後撥出時間與我討論,我認為,留在台灣也可以有厚實的學術實力,培植好實力後再申請博班,也會是有志學術的同學理想的方式之一。

四、 申請前的選校:英美的比較

選擇國家通常是大家開始搜索留學資訊的第一步,因為我自己只申請了英國與美國的學校,只有這兩區的學校可以做比較完整的介紹。如果有申請歐洲、加拿大、澳洲、或是亞洲的先進可以不吝嗇提供意見來幫助大家。

1. 語言檢定

很多人都會說英美語言檢定的差異是雅思(IELTS)跟托福(TOETL)的差異,但這目前已經是誤解,多數英美國際知名的學校其實都已經可以將兩者通用,各自都有換算表。通常來說,雅思overall7.0跟托福100分是最大致的換算標準,雅思7.5則對照到托福110,這邊取個大概,詳情當然還是要一所一所看才是最保險的,不過就我初步的觀察,英國對於語言要求的硬門檻相對顯著,以G5的倫敦大學學院而言,要求Advanced的英語能力除了總分,也非常清楚的寫出各科要求,換算成TOEFL後,除了總分109分之外,也分別要求了R/W要24分以上,S/L要20分以上(https://tinyurl.com/y933u3vk ),Oxford也是同樣的寫清楚(https://tinyurl.com/ybzaeztv ),美國則除了Chicago寫明要各科26之外,通常比較含糊不清,頂多寫出總分建議,但又會說僅供參考,不過大抵上換算標準很相近,例如U Chicago便是以雅思各科7分換算托福的各科26分( https://tinyurl.com/kuhgyzz )。

至於GRE則滿有趣的,部分的同學認為申請英國的方便之處是不用考麻煩的GRE,但這個思考方式只有部分正確,不少英國的校系也開始要求GRE成績,我的觀察是,主要是一些跟經濟學相關,會要求量化能力的系所會要求GRE成績,像是LSE的Msc Economics(https://tinyurl.com/y8tu89d2 )、UCL的 Msc Econ policy(https://tinyurl.com/y9orzvyl )就都要求GRE成績,不過我這個分類好像也會出錯,像是 LSE的Msc Applied social data science不要求GRE成績,但學程名聽起來卻超量化(https://tinyurl.com/y8mwj2ks ),讓人有時還是猜不透學校的用心,或許另一個可能性只是太熱門的科系需要用高的標準去篩選吧XD

我的建議是,最好不要用語言檢定去決定地區選擇,就算申請英國學校,完備好GRE分數也會讓你的選擇更多元,優勢更完整,我在申請LSE的過程中,雖然我的學程沒有要求GRE分數,我仍然一併把我GRE的official transcript附上當作我的優勢之一,面對眾多競爭者,身為一位非英語母語人士,千萬不要放棄任何證明自己語言能力的機會。

2. 申請要求

申請程序其實大同小異啦,但英國又再度比美國輕鬆一些,英國的申請通常只需要兩封推薦信(美國需要三封)並且通常不用交Writing Sample,說到Writing Sample,對於我們台灣的非英語母語的大學畢業生勢必困難,所以不少人對美國的申請也會望之卻步,如果時間急迫而難以生出一份完整的writing sample,那麼美國的申請真的不適合,但如果有時間可以撰寫一份完整的writing sample出來,我強烈的建議無論想申請英國美國都寫出來,除了在撰寫的的過程中可以試驗自己研究與思考的能力,尋找研究方向,同時也能成為一個優勢。LSE的申請中,我就有一併把我的大專生研究計畫全文附上,我相信這會是一個我與其他的申請者較為不一樣的特點。

但這邊又要注意一件事,英國的Master有不同的種類,代表的是不同的出路與學程性質,Msc通常不需要WS,但如果是MPhil的這種研究取向的,基本上被視為博士先修班的學位,通常就會要求Writing Sample以資證明研究能力,大家在搜尋學位時務必要特別注意。

3. 學程內容

英國最常為人知的就是一年含論文的碩士學位制度,美國大家則多數推定兩年,然而這個情報其實也不完全正確,在政治學領域,美國其實也有相當多一年制的碩士學位可以供大家參考,像是我申請的Stony Brook-SUNY就確實寫出是一年制可完成的program,而就國外研究生的說法,例如MIT、NYU、Columbia的碩士學位也似乎是一年制,而像是Duke則是上課三個學期約略一年半到兩年,但比較麻煩的是美國有時候並沒有很明確的寫明學程時間──事實上也是因為美國許多學校並沒有實質的規範多久就要把你趕走(言下之意就是英國很急QQ),那在這邊簡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姑且判斷美國學程長度的方式幾個方式,如果網頁上沒有特別註明,通常可以觀察並對照他的畢業學分數,如果是24學分或是以下,非常有可能就是一年制的學位,反之,才會耗時兩年,而例如Georgetown,明文寫出畢業要修42學分,很顯然就是兩年制的學位。

至於學程內容的安排,我覺得畢竟我也還沒開始上課沒什麼能確切講的,但根據一些學長與教授所言,英國的一年制學程與訓練確實非常密集而緊湊,修課、考試、寫論文三階段可說是馬不停蹄,壓力大容錯率也低,對於讓老師熟稔並獲取推薦信也顯得有風險,但能迅速拿到學位省下大量時間資本,促使自己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學習也是一種體驗,另一方面,兩年的規劃則是又擁有更多彈性,修課上也可以多元些,但拉長戰線的經濟負擔也相當可怕,我認為兩種選項互有優劣,都值得深思。

最後一個比較是,英國對於社會科學領域的各種碩士學位提供的絕對比美國多非常多,成堆的碩士學程,分類更是相對詳細,光是政治相關的,以LSE為例,就有Msc Comparative politics, Msc 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tical economy, Msc Global politics等等超過八個學位,更別提像是倫敦亞非學院(SOAS)光是亞洲的研究甚至可以細分為個別國家都有不同學程(SOAS有專門的Taiwan studies而且聽說滿棒的 https://tinyurl.com/y8c66eun ),許多學程聽起來都非常非常的誘人,可以專攻自己喜愛的學科更是一種享受,而這樣的享受是在美國的碩士學位選項與分類相對稀少的情況下無法擁有的。

我特別要提及對於人權領域以及政治歷史、理論與思想領域的想要讀留學碩士的人,在這些領域上我特別建議往英國(或是說歐洲),除了從LSE畢業的恩師建綱老師推薦之外,客觀因素也是目前美國政治學界就是量化主流毫無疑問,並且嚴重的擠壓到政治理論類別的研究資源,從寥寥無幾的政治理論教授、學位設計與課程提供、必修課都可以看出對政治思想的不和善,當然,英國現在量化也沒少,但是相較起美國,政治思想的資源仍是是豐沛的,像是倫敦瑪麗王后大學(Queen Marry University of London)的MA in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 and Intellectual History program甚至可以上到思想家Quentin Skinner的課(https://tinyurl.com/y8rw8gw8 ),但美國思想資源比較豐沛的學校卻不一定有開設政治學的碩班課程(像是蕭高彥老師與江宜樺老師畢業的Yale就只有PhD),唯一比較理想的或許只有Chicago的MAPSS,但選擇真的稀少。

總結以上,我覺得英美各有特色,可以依據學程長短、內容做選擇,但如果以申請美國為標準而把所有素材準備齊全,申請英國大抵沒問題,甚至會有優勢,但反過來則不太可能,如果心有餘力,我極力建議以美規為標準,讓選項更多元開闊。

五、 申請前的選校資訊:學位的比較

誠如我上面所說,美國社會科學類的碩士真的比起英國相對不豐富,直接名字內明文就有政治的更是稀少,於是我們必須從其他角度去尋找申請出路,以下就會對各個學位種類做個比較,不過在此提醒,因為英國的碩士學位多元比較沒這個問題,我這個段落主要是以美國為主,如果已經決定好要以英國為主的人這個段落用處就不大,可以直接先跳過XD。

以下我會比較跟政治學最有關係的幾種碩士學位,分別是Area studies、MPP/MPA、International affair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以及學位選擇上的注意選項。

1. Area studies

Area studies就是地區研究,美國有非常多以地區為主的研究單位,並且有提供碩士學位,有些以國家為單位,像是Russia studies,有些則以地區為單位,以亞洲為例的話,有些是Asia,有些是East Asia,大致上跟台灣的狀況其實滿像的。

然而,並不是所有area studies program都適合政治學領域或是社會科學領域的人進修,因為不同學校所著重的學術領域顯然的可以有很大的差異。舉例而言,有些program 在系所的名稱上就會直接點名focus的領域,像是Columbia的MA East Asian Studies事實上隸屬於他的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Culture and Languages,他們著重的自然也就會是文化歷史研究以及文學(https://tinyurl.com/y8asn8ly ),而細究他們graduate students能選擇的subfield也會發現清一色是文學與歷史相關的,Penn state也是相似的的狀態,他們的Asian Studies在課程提供以及教授的專長領域上幾乎也都是文學、藝術與文化研究類的(https://tinyurl.com/y7t9wew8 ) 。UT-Austin的MA Asian studies有提供一定數量的政治與國際關係的課程,但也並不是特別的多,只能算是很平均的分布於各個領域(https://tinyurl.com/yarremm9 )。

但另一方面,就有些學校的area studies相對專注於政治與社會科學領域,Georgetown的MA area studies大都隸屬於他們的School of Foreign Service(外事學院),所以他們提供的課程與教授專業反而是國際關係與社會科學領域占多數(https://tinyurl.com/ycql9mmj ),Johns Hopkins 的Area studies 隸屬於他們的School of Advanced International studies也是相近的道理。

因為area studies的program數目比起純政治類的多了一些,的確是不錯的替代方案,對於讀比政領域的也會相當契合,然而它畢竟必須涵蓋整個地區而非某個專業,代表勢必會有些歷史學、人類學、文化研究、語言學等不同領域的課程,甚至會是你的必修,系上的教授資源與選擇當然也會比起單獨的政治系來得少,可能系上一年開的政治相關的課就幾門,你也不會有太多選擇,有些系所則會大量的開放修習外系的課程避免這個問題,不過如果是對複合的研究領域有興趣,例如歷史加政治、社會學加政治等等的,這樣的program就會很適合。

順帶一提,這些area studies通常也都會有語言能力的要求,最好能有對應該領域的語言能力以及真實探訪經驗,撰寫申請資料時才會具體且有優勢,對此,通常身為亞洲人申請亞洲類別就會有一點點的小優勢。

2. MPP( Master in Public Policy)/MPA (Master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這類公共政策或是行政研究的學位也會是不少政治系同學的另一種出路,但細細觀察他的學生組成、必修與課程規劃就會發現不一定符合需求。

從申請學生面觀之,MPP/MPA跟台灣的公共行政碩士最不一樣的會是他對於工作經驗的要求,MPP/MPA的申請者生態並不像是台灣單純的考試甄試,多數申請者都會有若干年的工作經驗,有一則說法是MPA比較要求但是MPP比較不要求,但這個說法需要些印證,目前也只是謠傳。但是縱觀國外碩博士論壇grad café上各個錄取人提供的個人背景,不難發現不論MPP或事MPA真的是許多人都有相當程度,至少3年左右政府以及國際組織相關工作經驗與實習,以競爭的角度來看,當多數競爭者都有這樣的優勢時,具備這樣的經驗也可以算是門檻了。這些文章都有提供一些詳情,可以參考看看https://mp.weixin.qq.com/s/NTOyEthjK2cF3fr90TexWw https://tinyurl.com/y8fah5nl )

碰巧分享一個經驗,我之前在美國旅遊住Airbnb時,我的host正好剛從Columbia SIPA的MPA畢業,是一位晚上在做DJ超級酷炫的人XD,跟他聊起他的經歷,才知道他在申請SIPA之前,跟著他大學的恩師在UN做了一些助理工作一些時間後,又跟著那名老師到泰國從事NGO的工作,同時學了泰文並且在泰國當英文老師,最後在泰國待了4年後才回來申請Columbia的SIPA,而他跟我聊天時也時常提到他的同儕比她更厲害的一些軼事,或許能讓大家對於這樣的碩士學位的競爭度有了一些比較具體的認識。

從課程規劃觀之,這些翻成中文雖曰公共政策/行政,聽起好像很政治,但其實這種學程部分其實是非常量化或是經濟學的課程,另外一部分則是對於各種不同政策的分析,例如族群、城鄉、財政等等的,以及政策制定與領導,全都非常與實務接軌而非理論性或學術性的。當然各個學校的課程會有差距需要進一步,像是我看Harvard的MPP就有特別要求要從一些領域中找自己的專精,其中就有Democracy, Politics and Institutions,或許代表有可能可以進行政治學的課程(https://tinyurl.com/y8bywbbp ),但是Georgetown的MPP則是開放給自己選擇選修18學分而沒有特別強制選修領域(https://tinyurl.com/yaa47hns ),不過Georgetown量化的必修課就多一些。Columbia SIPA的MPA幾乎都是計量、經濟、與國際組織與事務的課程,甚至在選修領域裡面也沒有特別提到政治學的項目( https://tinyurl.com/yaz8qdea )。但上述的MPP/MPA都可以現住的發現他跟我們一般在政治系學的東西相當不同,比較像是公行系、財政系、經濟系的整合版本,甚至在申請前就會要求要先修過個體或是總體經濟學,根據一些教授們的經驗談,MPP/MPA也更像是美國訓練官僚與政策人才的地方。

綜上,MPP/MPA在申請上,相對要求實務工作經驗,在課程上,重視應用與實務接軌,但我畢竟沒有申請這方面的學位,了解尚淺,只能初階的將其與政治系相比,還望大家幫我補充。

3.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affairs

這個學位其實比較沒什麼好講,國際關係/外交大家在台灣也會知道他與政治所的差距,不過這邊只是分享一些我的觀察。

首先,如果學校有特別把International affair分出一個學院或學位,獨立於政治系所之外的時候,像是George Washington的Elliot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Columbia的SIPA、Georgetown的WSFS,這個學位與會與MPP/MPA的性質會更接近,也就是特殊的國際事務的課外活動、實習與工作經驗會成為比較必要的履歷,這樣的學位的有時候也比較偏向實用性質,像是聽說Georgetown的SFS便是以訓練外交官為重點,整體風氣也非常傾向實務, SIPA聽說也是相同的狀態,不過好像也有些例外,聽說JHU的SAIS的學術與研究的風氣比起georgetown等學校便比較興盛。以師資觀之,這些International Affairs的學位也會有許多實務界人士開課或是提供協助。

然而如果是隸屬於政治系下的International relations領域,則無疑問的比較研究與理論取向,Columbia的政治系便有對此做出說明,我覺得滿通用的,他的原文如下:「Generally speaking, the M.I.A., M.P.A., and certificate programs at SIPA are professional degree programs for students who intend to work on policy for the U.S. or foreign governments, inter-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think tanks, or other entities engaged in policy. The courses taken by M.A. students in the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focus on theoretical and research approaches in the discipline, and the program is oriented toward training students for research and teaching.」(都要申請外國學校了怎麼能看不懂英文,就不翻譯了XD),我認為這個差距值得被一些申請的同學注意一下。

綜上,各個學位都政治學領域可以考慮的選項,但是對於篩選的門檻與工作經驗的要求等等的都有些不一樣,大家在設定目標的校系時,還是要平衡現有的履歷與能力,或是針對不同學位的要求充實學位,不要埋頭亂衝,讓雜亂的履歷卻無法成為申請上的優勢。

六、 申請流程之一──標準化考試、GPA

做完所有冗長的事前的功課,總算可以開始正事了,大家最焦慮的第一步一定是英文的標準化考試以及各種硬標準,以下跟大家分享看待這些數據的心態與準備方式。

1.英文的標準化考試與其重要性

關於GRE的準備,之前已經經有一篇FB貼文分享過,大家可以直接參考:(https://tinyurl.com/yaxr2rwy ),我這邊主要分享TOEFL的準備,以及看待語言檢定的觀點。

本身在準備TOEFL之前英文程度是差到不行的,基本上是放棄治療,在大學前階段的日子也等同於沒有在讀書,所以英文在很差的情況下繼續退步XD,許多人都聽過我高中英文一直被當,大學英文快被當掉的各種卑劣事蹟,所以我並不是那種實力堅強,直接自學的強者,我很直接的去找了台北車站的補習班

我最推薦的是哈佛補習班中的Cathy彭湘平老師(但Cathy老師目前已經轉到經典開課,千萬不要跑錯)的所有課程,Cathy老師主要是負責聽力與口說的以,一些小班制的聽說讀寫全科班,所有的課程都非常的精實(a.k.a累到爆)而完整,如果好好的跟隨老師的步驟完成所有的作業以及課程,你的實力絕對會有顯著的進步。Cathy老師不只自己考TOEFL以及滿分的經驗多到不得了,並且持續有在考試以跟上考試的出題趨勢,更重要的是老師本身的生活態度就很激勵人心,老師身為忙碌人生的代名詞,從英文的備課到老師自身的英文繪本教學、滑雪、家庭都充實而忙碌的在奮鬥,讓只需要讀書還可能讀不好的我們汗顏的不得了,整個人都會想要努力讀書起來,特別推薦給大家,這是老師的FB專頁,也可以看看老師的用心與教學成果(https://tinyurl.com/yd4msn8y )

然而老師教得好是一回事,自己努力練習我覺得也是托福重要的部分,一共50多回的TPO「至少閱讀聽力部分全部要做個三次」,反覆訂正並且練習速度,尤其是閱讀,我的閱讀一開始也是拿過14分這種瞎扯爛的分數,但是一邊練習做題速度與訂正之後,最後實際上場考試至少也有27分,托福的線上資源也是非常豐富,按部就班練習絕對能進步,寫作同理,充實字數與內容與習慣文章架構都是大量練習必定能夠顯著進步的。

至於口說,我自己考得偏低(22分),實在沒什麼能分享的,不過我當初在Cathy的口說小班有三人為單位的口說小組,我認為這會是一個不錯的練習方式,有其他人督促自己講話並且互相討論講的內容與流暢度等等的,最重要的是能夠在很崩潰的時候互相鼓勵,讓自己不至於在口說這個最需要積極度的項目上怠惰。

最後是聽力,聽力貫穿托福全部的考試超過一半,口說需要用到聽力來寫答456題,寫作需要用口說答第一題,考聽力的技巧與練習我基本上就是跟著老師上課一步一步的做,首先從文章朗讀與跟讀做起,配合單字背誦,接下來則是筆記技巧與如何抓文章出題重點,並且在這些過程中訓練出猜題以及解題技巧,我認為百聞不如一見,還是快點去上Cathy老師的課,但如果你們不嫌棄我劣化百萬倍後的建議,我也可以提供比較簡單的諮詢XD

最後談談這些語文檢定作為門檻的重要性,首先,不要因為任何學系網頁上面的建議成績或就放鬆準備,因為事情是這樣的,多數的學校把門檻放低好讓很多人願意投的申請順便賺取申請費,所以不少學校不會希望大家在看了網頁就望之卻步,當然公布一個相對低的門檻,或是乾脆模糊說詞,反正你投遞申請後我再來拒絕,還可以賺一波。那到底該看哪個數據才可以比較清楚知道語言檢定的要求?我認為應該看的反而是學系自己做的學位資料統計(program statics)比較準,以georgetown為例,program statics就寫得很清楚(https://tinyurl.com/y7kkqg82 ),Duke也是( https://tinyurl.com/ybfrqqo2 ),大家可以嘗試看看各系網站中有沒有提供。而如果學校官方沒有,也因為中文資源ptt中社會科學類可供參考的文章並不是太多,另外的方式就會是爬梳grad café ( https://tinyurl.com/y8o7urx3 政治系的版)網站中各個申請者的資料,以此了解競爭者的條件。而通常而言,碩士以上的托福成績要求都會要100分左右。

但看完上述的統計數據也不要太灰心,我身為一介勵志案例(?)想要告訴大家的或許就是基本上各個成績不達標也是有可能錄取的,georgetown的錄取托福平均是105,我考103並不足夠,GRE的要求AWA更高達4.7,但就結果來講我還是順利錄取了,一如許多留學版上所言,像TOFEL這種語言檢定考得特別高並不會讓你有特別的優勢,撇除一部分特別科系(ex. 語文翻譯相關以及一些國際關係類別),達到100分或許就可以了,但是GRE的說法則比較眾說紛紜一點,聽說在博士班這個重要性提升不少,尤其是AWA,例如這篇由Columbia教授所言 (https://tinyurl.com/y95jrxx7 ),但在我的碩士申請狀態中,GRE(尤其是作文分數)算是相當平庸的分數,碩士班還是錄取了一些學校,所以這些標準化考試不是那麼決定性的決斷標準,英文標準化測驗的成績也不適合拿來當作拉抬整體錄取機率的關鍵籌碼,尤其是TOEFL,以申請社會科學類,總分過了100,聽讀寫25up說23up,就大致足夠。

不過在這邊給大家談另一種心態,有些人會抱怨說這些語言檢定準備起來痛苦又折磨又無聊,也有人因此想要去申請一些語言檢定要求低或是要求少的學位,但事實上,比起需要長久累積而難以短時間改變的GPA、需要機緣與時間的各種履歷,英文檢定相較起來,真的真的已經是最容易達標的部分,另一方面,英文檢定中的各種挑戰,也或許已經會是你留學生涯中數一數二容易克服的挫折了,大家一定都知道,留學生涯充滿更多語言上、文化上、求職上、經濟上的苦難,比起順心如意,更多的始終都是未知與苦難,為此,不妨把英文檢定當作自己心靈素質的第一道磨練,更何況,連英文爛成這樣的我都成功克服了,大家真的不要輕言放棄。

2. 論GPA的重要性

先講結論:有重要性,所以如果情況允許,當然要想辦法拉抬或是做其他修飾,但顧及他最難用短時間拉抬,我個人覺得他反而最不列入留學準備中最要緊的事項中,以下說明。

GPA的重要性應該要把他跟語言檢定同樣觀之,也就是過一個大概的門檻即可,超過門檻就不需要在意些微的差距,以下是我爬梳過論壇申請資料以及學長姐意見後的暫結論:申請較為前段的學校的碩士,GPA只要過3.8左右其實就相當足矣,過了3.8之後你被刷掉獲錄取通常就不是因為你GPA低別人個一兩分,而是在於你的研究與課外活動經歷、SOP等等的了。為什麼這樣說?因為其實我們外國的GPA在申請時的參考性質本來就要打個折扣,國與國之間、校與校之間差距太大(像是我就聽說香港的大學們GPA給超緊,但台灣其實不少學校給的鬆的不可思議),所以其實4.3scale或是4.0scale也不是那麼重要,3.8換算過去大概也就等於平均A左右,通常就足以證明你課業表現沒什麼問題,而就算你登頂到超過4其實優勢也不會太明顯了。

但如果你跟我一樣GPA屬於小於3.5甚至在3左右,偏向GPA不濟的類型,我則是建議至少至少要維持在3.4以上,我目前有看到硬性規定的大多都是在這個數字(例如UVa有說明要高於3.4)但這樣難看的數據還是要想想辦法解決,所以我們要善用兩種GPA的呈現方式:Last 60 credits GPA跟Major GPA。

首先,對於美國而言,他們的大學剛入學往往沒有確定的主修而是比較自由的選課,所以通常主修都是在大三大四修完,這導致在申請學校看GPA時,為了要確保你GPA真的反應出你在該主修上的能力,所以有了最後60學分以及Major GPA 的這兩種做法。而雖然台灣大學學制與美國不同,但這個方法依然是通用的,尤其是last 60 credits更是「少壯不努力」型的人的救星,讓後段才開始拚搏的人可以呈現好看一點的數據,另外如果是有轉系或是被通識拉低成績的人,Major GPA也可以拯救你一命。我建議在如果認為GPA有危險,就在total GPA旁把這兩項數據付上,多少可以掩蓋總GPA的弱勢。當然,如果你的GPA反而是靠通識與不相干的甜課灌出來的,這兩種GPA也可以不列出來,完全是看個人條件去做調整。而這兩種GPA成績單上不會給你列出官方計算出來的,所以要自己算,算的時候可以稍稍的四捨五入一下,但切記不要過分說謊,雖然審查申請的委員會日理萬機,通常是沒空一個個算,但萬一被發現,那真是得不償失,而你的錄取如果建築在謊報上你自己也是會心驚膽跳啦。

綜上,這些數據類的呈現把握一個原則,即不是越高越好,過了門檻就不要著墨過多,而在不同階段對這兩個數據的處理原則也不同,如果是距離實際申請還有兩年左右,拉抬GPA當然是可行的,而英文考試反而可以等到一年左右的時間再開始衝刺。但如果已經離申請時間接近,GPA難以短時間發揮成效,不如專注拉抬穩定英文成績。

七、 申請流程之二──CV與SOP的撰寫

要我對所有申請材料的重要性排序,我會認為在碩博士的申請中,SOP,CV>英文成績>GPA,因為SOP與CV才是最能夠體現你與其他申請者的不同之處,才是你真正開始說服學校教授們為何該錄取你的素材。

1. CV/resume的內容與撰寫

CV相對容易撰寫,其一是因為CV通常沒有強硬的字數與頁數限制,其二是因為CV不涉及作文通常僅需要項目列點,需要特別注意的大致上就是要怎麼編排跟分類自己的經歷,並且說明這些經歷的內容。

先講分類編排,除了首先附上的個人基本資料(名字、信箱等等),我依序呈現的是:Education(主修,雙輔與GPA資訊)、Working experience(工作經驗)、Academic activities(包含各種學術活動與成果)、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課外活動,我把社團活動跟與學術相關性低的活動方在這邊)、Awards(獎學金跟獎項都放在這邊)、Volunteer experience(志工經驗)、跟Additional skills(一些軟體跟語言技能etc),以下簡單分述每個項目的撰寫。

Education這個部分就簡單照實寫就好,因為會另外上傳畢業證書跟成績單的scan,所以你唬爛自己的雙輔是沒有意義的,至於GPA的寫法參照上一章節,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你是轉領域、或是只有雙輔系、甚至連雙輔都沒有,在這邊要記得特別寫上你修過哪些與欲申請學位相關的課程。舉例而言,申請經濟系或是MPP,最好就附上自己有修習過總經個經,政治系的話,可能就說明自己有修過比較政治、統計學等課程。

Working Experience有什麼都可以寫上去看看,並且要略微介紹工作的內容以及成果,任何有支薪都可以附上,但是如果有性質相近過多的就不用全列上去,例如,如果有很多不同補習班解題老師的經歷,那寫上一個就好。這邊在書寫工作內容時,也可以順手附上一些工作成果與規模,但這邊主要是講些客觀數據與敘述,主觀的收穫等等的留待SOP再寫,另外,男生如果有當過兵記得也寫上去,聽說在國外可以多少塑造一些好印象。

Academic activities也是列項跟加上敘述,不過記得如果你的研究計畫是有獲得政府或是機構補助的要特別寫上,這樣會讓這個研究成果的地位不太一樣,獲得補助就跟拿獎一樣,是對你的研究的肯認,所以記得寫上被補助多少,是什麼單位補助,至於研究內容也不用寫太多,留待略提題目即可。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Volunteer experience寫法跟上述很像,不過我特別提一下志工活動這塊,國外特別注重,如果有像是服務學習或是海外志工等等的都不要忘記附上。

最後講大原則,CV可以多元的呈現你的所有經歷,就算你在SOP中提都沒提過的也可以放上,但要真的發揮效用,最好是對每個項目有所簡述。

2. SOP(Statement of Purpose)的撰寫

SOP在許多學校間名稱不一定一樣,有些是SOP(Academic Statement of Purpose),像是NYU則有分成Academic History跟Personal History兩份文件,英國那邊則是稱作PS(Personal Statement),但總而言之,性質都是類似的,都是要撰寫一份完整的文章說明為什麼學校該錄取你。

在我看來,碩士的申請中,SOP會是最重要的一環,正因為碩士的定位往往介於職業實務、大學的延伸教育、以及學術研究之間,許多不同的面相在CV或是在Writing Sample中往往不能完整的展現,SOP會是補充、串聯、敘述乃至於突出你許多簡歷的關鍵,強烈建議SOP一定要找外語人士修飾,並且找學長姐、教授或是其他人討論。

首先是一些SOP的基本原則,一般來說都是先寫出一份最完整的,英文長度大約1000字左右的稿子,再去根據學校要求的字數、樣式去做刪減與分割。字數在這個階段不要超過1200,因為多數的學校都會限定篇幅,你打太多勢必是沒有辦法全都用上的。學校對SOP的篇幅限制方式有三種,一種是直接跟你說字數限制,最常遇到的是500字,這種刪減的幅度最大而且沒什麼轉圜餘地,最好不要嘗試亂爆字數,聽說反而會扣分;第二種是限定頁數,最常是限定兩頁,換算字數的話,以12號字單行間距而言,大概是900~1000多字,算是最寬裕的方式;第三種則是限定行高與頁數,通常是限定double space(雙倍行高),我換算下來大概也是500字左右。我覺得維持在900字左右算是最佳的長度,再長我反而覺得容易失焦並扣分,但如果對應後這些限制想要強硬的多擴展一些字數有一種解決方案,就是縮小字體跟調整頁面邊界,SOP對於字體的跟排版的限制比較鬆散,所以的確可以試試看,但我覺得不要做得過火,維持在好閱讀而且排版正常的狀態。

前言講完了,接下來我想逐一說明我認為對於碩士來講比較有效的撰寫策略與觀念,從撰寫步驟的時間序,我將分述SOP核心觀念、材料的揀選、整體架構編排。

SOP核心觀念是什麼?我認為要掌握兩個原則:特殊性與契合度

首先要先釐清你的受眾是群怎麼樣的人,負責審查申請的委員會一年需要看無數件申請,也閱歷並拒絕了無數的申請人,以此觀之,SOP的核心目標絕對不該是凸顯妳的「優秀」,更應該是凸顯妳的「特殊」,而這個特殊不能以你在台灣的大學身邊的同儕為標準,而是該跟那群與你一起競爭錄取的申請者們相比,而且這種特殊還必須是一目了然,一目了然到縱使他只花五分鐘快速帶過,也能知道你有多特殊,而且最好是特殊到不錄取你再也沒有替代品。

而你申請資料中種種的「特殊」代表著你過去人生歷程的堆疊,但這樣不足以論證並說服一所學校要錄取你,所以你要說服你跟這所學校的契合度──學校可以怎麼幫助你更成功?你要怎麼讓學校栽培你後提升學校自己的價值?你與學校彼此間能有什麼樣的互惠?契合度,代表各自都有需求,而這個需求彼此要能互相補足,所以我再次提醒,「優秀」不會是撰寫SOP最重要的觀念,因為你可能優秀,但你的優秀的部分不特別也不被學校需要,那這樣的優秀只是徒占版面,自我滿足,而反之,如果你有些經歷在台灣不見得那麼主流或是飽受稱讚,或是在該領域你不一定有最優秀成績,但是他是特殊並且可以與申請的學位做出連結的,依舊可以是合宜的SOP內容。

由此觀之,在素材的揀選上,就要盡量避免較為單調的課業表現優秀類的敘述,因為這類的敘述不但在CV中的GPA已經可以完整呈現,也殊難用好成績就論證你的特殊性與契合性,而對於家庭、同儕、朋友等等生長環境類的敘述也基本不需要,而我也認為,對申請碩士而言,大學以下的學經歷與社團歷程也可以省略,因為以台灣的國高中生而言,人生歷程與參與的活動大抵上同質性偏高,難以凸顯特殊性。社團與課外活動貴精而不貴多,切記不要只想把自己描繪成一個「多元」的人,而是要把自己的形象藉由一個個活動深掘,定位,乃至於成為一個有特色的人,因此素材的揀選上,也要注重連貫性。

另外,在素材揀選的階段,也可以放入CV中難以用項目列表或量化的經歷,例如經歷某些政治事件,又或是修課過程的特殊啟發,也可能是一次私下的觀光旅行,因為CV也會有機會對於職務內容稍作解釋,SOP更該避免在揀選素材時選擇內涵不夠豐富或是內容與CV內容將會重複過多的項目。

另外,在素材揀選上,千萬不要挑自己弱勢的項目去解釋自己為何弱勢!許多人擔心自己的GPA、TOEFL不夠高,或是解釋自己為何某一堂課或是某一時期表現不好,或是解釋自己一些經歷缺乏或是表現不出色,但這些全都不該出現在SOP中,原因有二,其一,SOP字數吃緊,要花篇幅解釋自己的不良表現又要再拉抬自己實在太耗時間,其二,這種辯解通常效果也有限,太過簡短的辯解會看起來像是推託與逃避,可能反而扣分,而委婉完整的說明卻又浪費篇幅,還不如直接切入自己的優勢處,甚至有可能你不去辯解,委員會還沒注意到那個劣勢,SOP要顯示的是你的特殊性,是要創造印象與突出特質的,如果第一印象反而有負面特質,那這樣的SOP通常容易失敗。以我自己為例,我在GPA上的弱勢以及我在轉系前的不用功我就完全不考慮放進SOP,雖然的確大一的墮落有化為我後期上進的動力,但是一旦說出自己曾經怠惰,實在很難說明為何自己以後就會好好用功,又考量到要耗費整整一個段落的字數,非但不能保證加分,甚至只是在勉強打平印象分數,得不償失,還不如直接切入我在政治系後的努力與收穫,也更能契合學校想看到的。

揀選好素材後,要開始編排並分類素材個字的先後與段落,整體架構編排上,我認為基本依序分成三個部分:啟發、發展、展望。選擇這樣的編排是因為這樣最符合人的的成長歷程與經過,讓自己書寫起來更容易真摯而不流於條列式的矯揉做作。

啟發會是解釋自己想要進修或是發展這個學科或是這個領域的原因,可以是社會與政治事件、家庭、學校生活。這個段落切記要真摯,要確實的看出該事件與你強力的關聯,才能敘述出你完整而強力的動機。以我為例,我進行大專生研究計畫時,參與許多同志婚姻的活動,並且密切的關注同婚政策的演進,也得以細部的發掘政黨間對於政策談判與角力的方式,與此同時,研究計畫也啟發我深入的用學術探討政治議題的興趣,而雖然我的大專生研究計畫是以政治思想為主,但正因為我把政治思想與現實的政治議題融合,才讓我更發覺許多自由與民主的價值在政治實務上尚有許多可以發展與實踐的可能,也讓我反思如果我想要真正的將政治學的所學反饋回社會,去幫助像是同志族群這些自由與權利需要被維護的族群,我真正需要的到底是繼續往思想尋求規範性的政治理論,還是走向世界開始觀察並研究政治實務,最後我選擇了後者。

發展則是要敘述你如何在決定好目標與志向後去充實自己能力,這邊可以開始多講述自己的優勢與特殊經歷,並且在論述玩一個經歷或是事件後,必須要明確點出自己的收穫、成長以及在此之中培養的能力,以及這些收穫如何契合你想要申請的program。這些能力可能是技能、可能是心理素質與個性,這個段落最好發揮,但絕不要與CV有過多重複。舉例而言,我在SOP講述關於大專生研究計畫給我的收穫與能力增長時,我就避免只講到題目或是補助金額,而是比較細部論述我的研究過程、研究結果與研究方法,以及我期許這個成果可以為台灣帶來什麼影響,這些是CV寫起來太冗長但是SOP可以塑造的。又或是我在SOP鋪陳辯論活動對我的影響時,我主要舉例大政盃題目如何提供我再思體制內外抗爭手段的差異與優劣,進一步在隔年大政盃繼續深思政黨與政府體制對政策的影響。

這邊特別提及辯論,一定有些人會好奇辯論活動在申請英美學校上有沒有顯著的助益,老實說,在這個階段我還真的不是特別確定我簡歷中寫上這些有沒有幫助,我可以確定辯論是非常適合延伸出許多內容的活動,辯論的辯題十分適合當作對於公共議題啟發的來源,辯論的正反方思辨也適合當作學術思考的啟迪,辯論準備的過程也是種初階基本的學術訓練,辯論訓練的換位思考以及辯論訓練出的表達自信都會是很棒的人格特質,尤其對於社會科學人文學科更是如此,但是,容我在這邊提醒,辯論可以當作內容一部分,但我並不認為適合當作SOP的主軸,辯論人不該是你在申請過程中的最終定位,正如同辯論不是你人生最後的終點與追求,重點應該是辯論這項活動如何延伸到你人生的下個階段,如何變成你下個目標的養分,你不該強調你是位多優秀的辯論人,而是該讓辯論成為你邁向政治人、學術人、領導人的一個階段而已。坦白說,辯論教導的換位思考並不是獨有的,所有學術先進們哪個不是努力的在各種理論數據中找尋新的研究角度?辯論中的查資料與使用資料也只能算是最粗糙的數據引用,對於研究方式的討論也常常流於形式,辯論訓練定量時間內表達的口才與說服,但卻不擅長敘述一個深層而長遠的概念。對我而言,辯論不論是對於實務或是學術,都不該成為你唯一「突出」的部分,一定要努力去充實其他經歷,讓SOP更豐富。而另一個觀點來看,英美學校對於華語辯論圈也不是特別熟悉,對於這個經歷自然也不容易留下深刻印象。

最後則是發展,也就是你未來想要如何讓學校幫助你達成目標,或是你為什麼適合這所學校,這所學校又有什麼特質很吸引你,這邊是你非常需要做功課的部分,你需要好好地針對該學系的教授與課程去做調整,也是整份SOP我認為最需要客製化的部分。教授的部分,除了點進去看他的研究興趣之外,也要去看看他近幾年內的發表到底是包含哪些內容,因為有些教授研究興趣可以能早已變換多年但忘了在網頁上更換,有些研究搞不好教授早已沒有在繼續鑽研,這個過程極其耗時,但是相信我,如果真的有認真做功課,對於你自己評估與判斷要不要申請這個學校,並且釐清自己的研究興趣都會有很大的幫助。而開課部分,記得也要關注這堂課近年到底有沒有再繼續開設,才能展現出你對這所學校的關注並且有update資訊。

在這邊討論一件事,在博士階段不少學長姐都已經明確自己的研究興趣,自然是以自己成型的研究計畫去找契合的教授,但在碩士階段,我則是覺得在研究計畫上不一定要那麼明確,甚至應該要反過來,根據該系上有的師資、課程去一間一間的制定研究題目,增加錄取的機率,彥斌老師跟我叮嚀,反正進到學校內也常常有更換研究題目與領域的「學術花心」現象,所以不必擔心SOP寫了什麼就只能做什麼題目,上上課,接觸一些人事物後自然會有新的研究發想。

講在最後,我認為雖然講了很多好像通則的東西,但既然我一直強調特殊性,而每個人的人生境遇都可以相當不同,我認為最後很多東西還是要個案討論更加準確,所以我也十分歡迎任何人跟我一起討論SOP要怎麼寫,或是想要參考我的SOP做為參考,反正圈子既然小,大家更要互相幫助!

八、 申請流程之三──推薦信、Writing Sample與其他

這個段落比較沒什麼要寫的,因為我們政治系的教授都太過於用心負責,推薦信完全都是交由老師們自己擬稿送出,我只有負責繳交基本資料給老師看,也沒有協助老師擬稿什麼的。這樣當然是比較有風險,畢竟聽說有事先擬稿比較能掌握老師寫些什麼,但我實在也覺得這種推薦信意義盡失,雖然我並不知道老師會怎麼描述我,但至少如果在這樣的推薦信下我成功上榜,我的心裡也會踏實許多。

但先說我做了一件不理想的事,就是因為我整體時辰太敢,我給老師們太少的時間來撰寫推薦信,希望大家記得盡量都留至少一個月以上的時間,才能避免老師突然有事等意外發生。

Writing Sample我則是直接拿我大專生研究計畫拿去修改翻譯後並繳交,Writing Sample 也會有字數、頁數、行距限制,這邊的處理方式比照SOP就好。

(其實是寫到這邊有點累了,之後有空再來補齊XD)

九、 錄取後與結語

我從來就不是一位足夠聰明的人,我也不是一位好學生,起步的也慢,能夠順利的錄取這些學校除了運氣,更多的是好多好多人的幫助,更提醒我不能辜負這些人們的幫助。

感謝彥斌老師,除了幫我寫撰寫推薦信,更常常在繁忙之餘,常常抽空熱情地跟我講好多留學的資訊與指引,老師的政黨政治更是直接啟發了我往比政領域鑽研的興趣。

感謝中民老師,我是由黑轉粉最佳案例,雖然常常在課堂上讓我身為一介旁聽生躺著也中槍,但老師一定是寓關心於酸言酸語中的………應該吧?

感謝建綱老師,雖然我沒有繼續努力的在思想的路上走下去,但我對政治系的喜愛都是從老師開始的,老師也會一直都是我努力效仿的目標的。

謝謝逸欣當我申請時的好戰友,常常用自弱的方式鼓勵我,結果妳整天妄自菲薄還不是上了厲害到不行的program,再裝啊!

謝謝韶慧在當網美之餘提醒我要保持自信,給我鼓勵,陪我開心,兄弟太罩啦!

謝謝賴國瑛常常用負面的方式帶動我的士氣,像是口出惡言、霸凌啦等等的,真是謝謝你喔幹。

謝謝柏儒幫我各種安心,到美國還要麻煩你一波,沒想到當初的辯友可以一路到美國相聚XD

謝謝許多學長姐給我選校、選國家上的建議,特別謝謝凱文學長給我SOP上的協助與建議!

謝謝每一位拯救過我英文的老師XD

最後,謝謝老媽願意支持我,經濟上跟理想上都是,至於老爸,你再等一下,我會讓你以我為榮的。

我會更努力的,因為這只是起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