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西里莎
3 min readJul 26, 2018

--

百年一瞬:《柏格曼:大師狂想》

在這篇文章的開頭,我必須說「我沒有看過任何一部柏格曼的電影」,相較於許多人是柏格曼的死忠粉絲而對這部紀錄片產生興趣,我單純是以一種想了解一代電影大師的角度來看《柏格曼:大師狂想》。

有關柏格曼的紀錄片很多,例如:《柏格曼:光影封印》、《打擾柏格曼》、《柏格曼的繆思情緣》等等,已經有太多太多導演想要解構這位電影大導。有趣的是由第三人所拍攝的紀錄片,也許比柏格曼的自傳《魔燈》更為準確,因為《魔燈》一書充滿了扭曲及有意無意的謊言與混亂,柏格曼自己也曾說自己是個說謊者,在童年,他必須說謊以逃避父親的憤怒。而這樣的謊言其實就是一個個故事,長大後他就將這些故事帶到了電影中,這樣謎樣的導演卻在電影中完全的解剖自己。

英格瑪柏格曼是誰呢?作為英格瑪他是個凡人,作為柏格曼他是一個媒體明星、工作狂、獨裁者、性獵犬。本片是部很適合一般大眾觀賞的紀錄片,它聚焦於柏格曼最多產的1957年,資訊量不算龐大,卻穿插許多小故事,讓觀眾不會有在唸歷史課本的感覺。例如柏格曼特別喜歡吃一種名為Marie的餅乾,而且不准任何人碰他的餅乾,但他卻還是永遠從第二片開始吃,因為他怕有人碰過最上面那一片。

本片將柏格曼變成一個似乎可以觸及的對象,例如他曾經支持納粹,他對待女人的方式,他在孩子的生命中缺席,他並非完人,卻有許多人因為他是一個偶像、甚至是偉人,所以避而不談這些問題,但抹去一代大師的陰影,是真的喜愛、崇拜他嗎?完整卻帶著闇影的柏格曼就會失去眾人對他的景仰嗎?本片的導演希望伯格曼的崇拜者更加願意承認這位偉大導演的缺陷,不論是私生活抑或電影,她認為「所有柏格曼的電影都很有趣,即便是糟糕的電影。」

本片介紹了他偉大的成就,每一部直指人性的作品,透過許多的電影片段來解構柏格曼的內心世界,我印象很深刻的是《第七封印》將死亡如此具象化的表現出來,柏格曼是個害怕死亡的人,但他卻在自己的電影中努力凝視死亡,他明白自己的弱點,儘管有時不願意承認,卻努力在電影中療癒自己,有時他也在電影中對那些被他傷害的懺悔,當然他也在電影中塑造自己的神話。

除了柏格曼過去的訪談外,這部紀錄片也採訪了許多與柏格曼合作過的演藝人員,包括美國歌手兼女演員芭芭拉史翠珊、伯格曼的情人麗芙烏曼,許多瑞典演員以及被柏格曼禁止公開的兄長的訪談。電影的時間軸並非順序也非倒敘,而是有些跳躍,即使有1957年作為主軸仍然難掩凌亂感,導演並非第一次製作柏格曼的紀錄片,選擇這樣的敘事手法是想呼應柏格曼的狂亂亦或有其他考量則不得而知。

似乎身為一位極具藝術才情的人總是矛盾而衝突,他從別人身上掠奪愛慾情仇、一切創作需要的情緒與精神,也從自己身上榨取不論美好或醜惡的片段,然後將這些元素雜揉成一幕幕的影像。適逢柏格曼百年誕辰,來看看這部電影再觀賞金馬舉辦的柏格曼影展相信會對著位導演有更不一樣的認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