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讀後心得:用心生活的再定義

Sienna
Feb 6, 2021

只有學會控制心靈的人,才能決定自己的生活品質

為甚麼我要讀這本書?

書裡的這段話,完美詮釋了2020下半年我的心理狀態 —

相信進步是必然的,生活理應輕鬆愉快時,就容易喪視面對困頓的勇氣與決心,一旦發現以前相信的一切不盡可靠,往往就會一股腦把所有信念拋棄。沒有價值觀的支持,人們就陷入了焦慮與冷漠的泥淖。

在2020我獲得了許多機會,學習了很多,也在跌倒又不斷站起來數次之後,在一次重大的失誤中,我開始懷疑自己對於人生的目標設定,漸漸地不知道自己為甚麼要努力,甚至是為了甚麼而努力。

過去總認知自己是一個相對多數人而言,應該可以算是努力的人了,而我也期望自己是那樣的人,但在那時候,我發現那樣的設定,多半是因為我想讓別人認為我是那個優秀的我。

但說真的,我究竟想要甚麼?

對我來說,財富或者是社會地位,似乎都不是我一直所在追求的,否則也不會在畢業那時,離開原本的舒適圈,選擇繼續摸索人生。但可以確定的是,在我心中,比起那些更重要的,是想過一個可以坦然面對真實的自己,想知道真正的幸福是甚麼的人生。

我翻開這本書的第一頁,不是序言,也不是第一章,而是〈獨處的痛苦〉。

內在維持心靈的秩序十分困難。我們需要外在的目標、外來的刺激、外來的回饋,幫助我們控制注意力的方向。如果缺乏外來的力量,精神力就開始遊蕩,思路也變得混亂 。

我應該可以算是一個相對大多數人,都較晚學習到如何獨處的人,而這段話所說的控制注意力的方向,讓我不禁好奇,我所知道的心流 (做某件事時相當專注到忘卻時間的一個狀態 )跟這本書所說的心流有何差距?是否心流可以協助控制注意力?過去半年,我對生活的漫無目標,所感受到的惶恐不安,是否可以靠心流解決?

幸福是甚麼?

作者提到一個人的快樂與否,取決於我們的內心是否和諧,而其關鍵就在於我們的心靈如何闡釋日常體驗,我們應當透過時刻發掘每一個事件中的回饋,控制我們的體驗感受,學會不斷在前進的體驗中找到快樂與意義

換句話說,我們都知道不同的人面對失敗時,會有不同的反應與解讀,我們不太可能透過控制宇宙去改變現實,但是在眾多個解讀中,我們可以決定想要讓哪個解讀進入我們的意識中,我們可以在失敗中一蹶不振,也可以探究失敗的原因,並加以修正,進而找出這個失敗發生在我們生命中,究竟是想告訴我們甚麼。

舉我自己當例子來說,在去年底這段低潮期,我選擇先放任自己處於不快樂的狀態,但同時我也在尋找是甚麼原因讓我變得不再像過去那樣努力,在跟身邊很多朋友來來回回的探詢後,我發現在我心中,我總想成為過去我所崇拜的前輩那樣一般厲害,但我卻沒有問過我自己這個問題,成為她,就是成為我自己嗎?也因此,我認為這個事件是想跟我說,其實我可以稍微停一停,了解一下究竟我想要的是甚麼,以及找出屬於我自己的方式,去過我自己的人生。

除了找出不同的解讀方式與事件所帶來的意義之外,要如何在忙亂的生活中達到內心的和諧與平靜,並改善生活品質,也是許多人在面對人生的課題時,不斷探究的問題之一。

關於這個問題,作者說:

改善生活品質主要策略有兩種,缺一不可,一為使外在條件符合我們的目標,二為改變我們體驗外在條件的方式,使他與我們的目標相契合。

在本書中作者即提供了第二個策略 — 心流。

心流是甚麼?

當一個人能夠對自己的目標投入全部的注意力,完全沉浸於其中,並且沒有任何雜訊干擾時,作者將其稱為心流體驗透過學習控制進入意識的資訊 ,即控制我們的注意力 ,就能決定我們體驗內涵的自由,當一個人充分控制意識、控制注意力,盡可能創造心流體驗,生活品質勢必會隨之提高。

也因此作者在書中給幸福下了一個註腳:

幸福要靠個人的修持,事先充分的準備、刻意培養與維護。只有學會掌控心靈的人,才能決定自己的生活品質;具備了這種能力,也就相當於接近幸福的境界了。

注意力是有限的資源

作者提到,把人一生中可以處理的資訊量 (即為意識的使用率),換算為bit的話,我們最多可以處理1850億bit的資訊量,這聽起來很多,但有可能是高估,也有可能是低估。考慮到理論上大腦可以處理的資訊量,這數字可能是低估,但如果觀察一般人在每天1/3的閒暇時間內,都盡量不用腦的話,這數字也可能是高估了。無論如何,人一生的時間是有限的,也因此准許哪些資訊進入意識就顯得格外重要,而這也同時決定了生活的內涵和品質

享樂轉瞬即逝,樂趣回味無窮

在談到改善生活的品質與體驗,我們最容易聯想到的即為享樂:美食、異國旅遊,以及用金錢所能買到的一切享受,享樂是高水準生活中的一環,但享樂本身並不能帶來幸福。睡眠、休息、食物與性都是屬於重整意識秩序的一種,卻無法在意識中創造新秩序。

誠如另一本書《象與騎象人》所說,碰到順境,一段時間後,我們的心理就會恢復平靜;遇到逆境,一段時間後,情況亦然。我們每個人其實都被困在所謂的幸福水車上。踩水車時,我們可以依自己的意思來加快速度,但是我們其實一直都停留在原地。在真實人生中,我們可以拼命努力,累積大筆財富去享樂,但是最多也就如此,因為我們無法改變自己〝平常的自然平靜狀態〞,也因此學習如何不斷在意識中創造新秩序,則為面對人生這個命題的解法之一,換句話說,也就是學習如何創造樂趣。

如何創造樂趣與心流?

樂趣具有向前發展的特性,並且蘊含著新鮮感和成就感,不僅可以滿足我們的需求和慾望,也可以帶來自我成長,也讓我們的自我變得更複雜且更豐富。

作者提到樂趣的出現與下列七項元素出現有關(至少會出現一項,或是全部),而想要從活動中汲取樂趣,就必須全心全意的專注於手頭的工作,其所產生的重要副產品,正是這本書的主軸,心流狀態下的心靈完全沒有容納不相干資訊的餘地

樂趣與心流會出現在

  1. 我們面臨的是一份可完成的工作 — 行動的時機跟我們的能力恰好相當的時刻,達成一種挑戰與技巧使用上的黃金比例
  2. 我們能夠全神貫注於當前的工作
  3. 這項任務有明確的目標與即時的反饋
    註:某些尋常活動的目標不是那麼明確,創造性的活動,例如:繪畫,事前經常沒有清楚的目標,但我們應該不斷在做的過程中停下來確認是否偏離目標
  4. 我們能深入且毫不牽強的投入到行動中
    在從事有樂趣的活動中,生活中的種種煩惱都被丟在門外了,這項活動自成一個世界,吸引我們所有的注意力
  5. 我們能自由控制自己的行動 — 這裡指的是控制的〝可能性〞,並非控制的〝實況〞,說的更精確一些,我們在進行這些可為我們帶來樂趣的活動中,並不需要時刻擔心事態會失控,舞蹈芭蕾家可能無法做出完美的旋轉,但在心流的世界中,完美是可能的。
  6. 我們能進入〝忘我〞狀態(In the zone)
    我們用以代表自己的資訊,也就是自我的觀念隱遁到知覺之外,而當我們不再一心一意的想著自己,才有機會擴充我們對自我的概念,並帶來自我超越,與某種〝大我〞結合。
  7. 時間感會改變 — 幾小時猶如幾分鐘

後續作者在書中透過一些實例,闡述了關於我們在生活的各個層面,可以如何進入心流,例如在工作層面而言,我們應當盡可能將工作設計的接近心流活動,使工作變得更有樂趣,但大體而言,我們會不幸福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在日常生活中,由於大多數的工作和普通的家庭生活都不需要全神貫注,要求也不及心流體驗那麼高,也因此焦慮與懸念才有趁虛而入的機會,致使我們的心靈受到干擾,產生不幸福的感覺,而心流要求全心投入,根本不容外來因素的干擾,也因此心流才能提升體驗的品質。

後記

作者主要在書中描述的心流都是透過蒐集實例與個案描述,提供我們可以如何進入心流的建議,而呼應到我一開始提的三個問題:

  1. 我所知道的心流 (做某件事時相當專注到忘卻時間的一個狀態 )跟這本書所說的心流有何差距?
  2. 是否心流可以協助控制注意力?
  3. 過去半年,我對生活的漫無目標,所感受到的惶恐不安,是否可以靠心流解決?

我們是透過控制注意力達到進入心流的狀態,而單就心流這個字面意思而言,它代表的是做某件事時相當專注到忘卻時間的一個狀態,但更宏觀的去看,我認為作者撰寫本書的用意在於告訴我們控制意識與注意力的重要性,並改變我們對生活的心態,並非意在像工具書般教導我們該如何一步一步的進入心流,最終要如何將這個觀念應用到我們生活之中,是需要靠我們自己去尋找的。就像電影《靈魂急轉彎》中的Jerry所說 “A spark isn’t a soul’s purpose.” 火花是活著的熱情,不是活著的目的,我們不該視心流發生為生活目的,而應該體驗我們在學習創造心流過程中的樂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