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寫SBIR計畫書 1個原則 3個重點包通過

申請政府補助系列 (一)

Jubilance Chen
7 min readJul 17, 2019

經濟部或各地方政府,提供了大大小小的創業補助,其中最為人所知、歡迎的方案,應該屬於中央或地方SBIR了(因為不用還錢,哈哈)。而在2018年,我先是申請了台北市政府的創業補助,被翟本喬狠狠打槍後(沒錯!就是翟本喬),轉而申請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的Phase 2 研發補助,成功申請到250萬元補助款,最近結案後再遞出Phase 2+的申請。

整個過程由我一人企劃、一人報告、一人結案,沒有外包給坊間補助寫手,在申請前,也把能在網路上關鍵字能查的到的文章,全部掃過3、4輪。我粗淺認為,在「應該申請哪一項補助」的問題上,網路上資訊相當豐足,再加上官方文件,不止寫得相當清楚,連格式範本都提供給你,真的照著填寫就好,沒什麼好多說了。

不過,說到「如何贏」、「編列預算技巧」、「如何結案」這些關鍵問題上,文章真的寥寥可數 (不然就是代辦公司寫的XD),所以我想我的心酸血淚,或許蠻值得與大家分享。這一篇就跟大家分享「寫企劃書如何贏」囉!

原則:永遠站在評審角度寫企劃

無論是哪一政府補助案,都會邀請「盡量」相關的外部委員來做評審,說是「盡量」真的無可厚非,垂直產業廣大,加上無邊無際的應用,評審真的很難就專業上了解你的計劃中的創新與難度,所以,無論在計畫書或是簡報,一定要認知到一個原則「站在評審的角度」來撰寫計畫書。

首先,評審自己一定也知道自己在專業領域上的不足,至少比來申請補助的公司不足(人之常情的是,他不能表現出來),但他卻握有生殺大權。我們試想,如果我是評委,我如果通過一間公司的計畫,但在執行計畫期間,這間公司無法準時繳交成果、甚至無法結案,這不就某種程度的代表我看走眼?未來我可能受邀當評審機率會降低,甚至可能被列入黑名單?這可是我萬萬不想的啊!

如果我是非行業內的評委,我應該如何盡量降低我看走眼的機率呢?

這一個問題,是我建議所有打算申請補助的人,要問自己的問題;這個問題答案可能很多,以下只是簡單的範例,大家可以思考一下,重要的是,在寫企劃的每一個段落,都要有意識地回答上面這個問題。

(1)企劃書可讀性:有些評審很在意企劃書「頁數」,我不是說一定要寫很多,因為如果你是評審,拿到10頁跟50頁的企劃,你的第一印象分別為何?當然,我們也都知道,那麼厚一本,沒有人會真的從第一個字看到最後。但重點是,企劃書內的重點能不能被清楚看到?比方說,密密麻麻的文字大家看了都眼睛痛,如果有些重點圖文說明,不但增加可讀性也增加「份量」,絕對會是加分。(但我不會為了增加份量而放大字體或double space啦,既浪費紙張又很醜。)

(2)公司過去的優良紀錄:我公司當時成立不到一年,沒有所謂優良記錄,但我強調了開案前我們做了76個訪談調查紀錄,詳細內容我並沒有附上,只附了目錄列表,並且在多個地方強調「根據之前的用戶訪談」,加強我們不是只是寫寫企劃,而是已經「行動」,並且有能力「執行」的印象。這個舉例,是想跟大家說評委真的很怕看走眼,我們需要多提供一些證據,讓他可以放心地把錢給我們。

(3)產品將如何營運:無論是先期研究、研究開發或是加值應用,各階段的計畫書,我都會建議要多少著墨「計畫完成後這個產品將如何營運」。政府補助計畫的初衷,都是希望能創造更多產品、增加更多產值,評委的評估重點,也是要確認這個計畫能夠落地,能夠營運賺錢。因此這個計畫中,誰是TA、誰是合作夥伴、要怎麼賣、賣給誰、賣多少錢這都是必須涵括的內容,增加可執行性。

過去有人問我「先期研究」不就是要去找出這些問題的答案嗎?我的回答其實也很簡單,如果這些問題一片空白、等待填寫,你覺得評審會同意補助毫無想法的你隨意揮灑嗎?所以,先期研究的目標,在我來看,絕對不是找到這些答案,而是去嘗試落實、證實你對這些問題的假設。

3個絕對必要的重點

一、撰寫已開工的題目

如果你不是為了拿補助而拿補助,而是公司內確實有個案子要做,我會建議至少等到案子已經開工完成30%,再回頭寫企劃。原因很簡單,降低風險、提升可行性、增加可性度。

計畫永遠趕不及變化,這是很自然的事,但如果你跟評審說「現在無法計畫準確,因為計劃永遠趕不及變化」,那評審心裡OS一定是「乾我屁事」,所有計畫的共通屬性都是會變化,但是政府補助案卻是一板一眼的,寫了什麼就要做到什麼。所以,其實很多的補助案子,都是已經先開工,再回溯寫計畫;部分已經發生的事實,把它寫成計畫查核點,對於未來才能完成查核點,也需要有一定的把握度。

對於評審而言呢,他們並不會在意「偷跑」,但他們非常在意「完成不了」,所以去申請已經正在進行的題目,寫計畫書的時候把時間往後填寫上去,會是「贏」的重點。

二、商業模式要清晰

無論是哪一階段的計畫補助,商業模式都要清晰!這年頭大家都把「商模」掛在嘴邊,有些文章甚至把商業模式寫的超級複雜。其實對我來說,就是一句話:「你要賣什麼東西、賣給誰、怎麼賣?」。建議大家,千萬不要在搞不清楚這個問題的前提下,跑去申請政府補助,即便是「研發補助」也一樣,一定要先理解政府補助並非科專,重點都是「落地」和「可執行」。

賣什麼東西:你是賣產品、賣服務、賣技術,還是?
賣給誰:對象是一般大眾、經銷商、SI、顧問公司,還是?
怎麼賣:多少錢?一次性?訂閱制?保固多久?還是?

我會建議大家,關於這個問題需要一個章節來好好寫,再簡單都要好好獨立出來寫,並且盡量用圖表來表達,原因無他,請記得評審並不在你的產業中打滾,他需要你很清晰地告訴他,你打算怎麼落地。

尤其是B2B在生態系中角色繁雜,上圖是太陽能產業的關係範例,需要清晰描繪出誰是你的客人。

三、一個不需要很大的創新點

雖然大多的政府補助都強調「創新性」,就算你的計畫書開宗明義寫了大大的創新原因,評審回覆給你的第一個問題也還是罐頭題「創新性為何?」(這是真實案例)。創新之所以難度高,不僅僅是市場上的先驅者/early adapter,還必須是有機會領導全球市場潮流,如果標準真的這麼難,那我想每年SBIR的經費根本發不出去吧(自我掌嘴)。

那到底該怎麼寫呢?我會建議先把問題聚焦在「目的」,為什麼有這個計畫的產生?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把目的釐清以後,在解決問題的策略方法上是否有跟過去不同?其實大部分的新創產業都是利用新的方法,在解決舊的問題;無論是更有效率、更便宜都是屬於創新範疇,只要一個小小的轉變,都是可以放大論述為新創;而這個新創點,不需要是產品或是計畫的全部,它可能可以是一個小部分,但有賴整個計畫完成,它才有存在的意義。

比方說,Medium雖然跟過去部落格年代,解決的問題一模一樣,並且甚至連功能、策略也類似,但是他利用 Collection 的概念而非時間戳,讓作者的文章以不同以往訂閱的方式曝光。Collection 其實也非什麼新概念,在圖片的網站也常有,但將這個概念注入文字部落格,就是一個創新。而如果你要實現這個創新,其實大部分的工作,還是要打造出一個文字部落格,該有的編輯後台、訂閱機制、文章瀏覽等等也都還是必須要有,但這樣範圍的「創新」,評審是會支持埋單整份計畫的。

接下來,我應該會針對「自己寫或是找寫手」、「經費編列必殺3技巧」、「關鍵簡報日 不要被扣錢」把政府補助的眉眉角角都整理出來囉!如果你有興趣的話,歡迎提供我想看的內容(但不要叫我直接給你計畫書啦,有商業機密的)!

--

--

Jubilance Chen

以「新聞系」出身為驕傲的科技業產品經理,熱愛洞察需求、設計軟體產品,誓約活出生命中的影響力,凡事不脫離「目的」、「目標」、「方法」的女子。過去在互聯網產業鍛鍊成長,現在服役於一間AIoT新創公司,以小小的股份之姿,嘗試跟大家分享創業心路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