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語言教學法整理

網路、阿摩、課本重點關鍵字整理

陳芷慧
6 min readNov 8, 2021

認知學派 (1)

1. 文法翻譯法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詞本位、文法、片語、閱讀、寫作、翻譯作業、文學作品

文法規則 → 文法舉例 → 提出例外讓學生背誦 → 出翻譯作業

經驗學派 (3)

1. 直接教學法 Direct method

句本位、道具、全外語、模仿、口說==聽力理解

用具體的實物由全外語直接教學,用QA、討論的方式授課

2. 聽說教學法 Audio-Lingual Method

反覆練習到直覺反應 (理論基礎:刺激反應的連結)、句型代換練習drills、句構>句子意義、聽說>讀寫,老師及時糾錯

對話 →角色扮演 →反覆練習 →句型代換

3. 情境教學法

全外語、課前進度表、編寫教案、口語最重要,利用情境學習詞彙和語法

利用課程進度表規劃每堂課內容流程 → 講義涵蓋情境(老師先念學生聽,之後再練口語寫作)  

人本學派 (5)

1. 團體語言學習法 Community Language Learning (社區語言教學法、諮商學習法)

以學生中心,老師是諮商者或輔導者

學生用L1講話 → 老師用L2翻譯 → 學生用L2複誦

2. 肢體反應教學法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TPR)

>口說>寫作、意義>結構

老師命令 → 學生聆聽後動作

3. 暗示感應教學法 Suggestopedia

音樂、舒服的環境、老師大量input

4. 默示教學法 The Silent Way

特殊的默示教學法教具、老師少量input

老師沈默 →學生自己發現和創造

5. 自然教學法 Natural Approach

Krashen 提出、不一定要用外語上課

  • 學習/習得的假說:先天習得,後天學習
  • 語言監控假設:學生可以監控自己學習的內容,發現錯誤並自己修正
  • 學習自然順序假設:L1和 L2 都有個自然特定的習得、學習順序
  • 語言輸入假設: i+1,i是學生現有能力,1是比現有能力再多一點點的輸入內容
  • 情感過濾假說:L2的習得的成功取決於學習者的情感因素。情感因素

功能學派 (1)

1. 溝通教學法 (交際語言教學)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CLT)

  • 語用>句構、問題解決、預測、角色扮演、藉由教而學
  • 教材教法重視語言使用的靈活性
  • 強調溝通技巧的訓練
真正溝通 True communication
1. 訊息互補 Information Gap:有未知的訊息才能創造溝通的必要性
2. 自由選擇 choice :雙方皆可選擇想說的內容和表達方式
3. 回饋 feedback:從聽話者的反應來了解是否以達到溝通目的

溝通式教學法的詞彙教學:

  • 學生在上下文中學詞彙
  • 鼓勵學生利用字詞線索來猜詞意
  • 隨機進行詞彙教學,不事先預定詞彙

→ 3P過程教學法 (PPP)

  • 20世紀70年代形成的交際語言教學(CLT)模式下的產物
  • Presentation (演示) →Practice (操練)→Production (成果)
兩個例子 : 
1. 先呈現語言的結構或功能 → 指導學生進行練習 → 讓學生自由表達以達到語言交際目的
2. 老師藉圖片介紹新句型 → 發給每組學生幾個題目請學生應用新句型完成句子 →展示類似的圖片請每組學生練習該句型,老師考察學生對話

其他

沈浸式教學法 Immergence

目的在培養雙語言和雙文化的素養與能力、把L2當成養成教育的工具之一

內容整合語言學習法

4C框架:Content、Communication、Cognition、Culture。以學科為主、詞彙透過學科內容習得、即學即用

ACTEL 頒布五大外語教學目標: 5C3M

  • 5C學習目標:溝通交際Communication、文化學習Cultures、 學科連接Connections 、語言文化比較Comparison 、社區應用Communities
  • 3C溝通模式:人際交流Interpersonal mode、理解詮釋interpretive mode、 表達演說presentational mode
→ Bennett(1997)認為教師應重視語言教學中的文化內涵,
而最有效的方法則是對於母語文化(first culture,C1)和第二文化(second culture,C2)實施文化比較法 (culture-contrast approach),提出了比較三步驟:
1. 使學生瞭解 C2 的價值觀(values)、信念(beliefs)、思想模式(thought patterns),與社會行為(social actions)
2. 比較C1與C2,特別是C2中那些C1所沒有的概念
3. 外語學習的評量項目,不應限於詞彙與語法,也應考察得體的語用與決策方式等文化概念
進行文化比對有助於學生清楚地瞭解異國文化,培養跨文化意識,形塑情境,將學生置身於目的語文化氛圍中,易於提高學生的感知與積極性,同時還能加強對目的語與母語文化的理解。

全語言教學法

重閱讀、寫作,老師家長分享閱讀、學生也能獨立閱讀

  1. 強調語言是「完整或整體」不可切割成語音、字彙、詞彙和鋸子等片段。
  2. 全語言是一種「閱讀教學觀」,應在真實情境中使用語言並學習。
  3. 語言是一個整體的溝通系統,應讓學習者透過親身體驗來學習。
  4. 語文學習是自然發展的過程

行為情境教學法

以說故事的情境讓學生習得語言,老師在課堂中有 95–98% 的時間使用外語上課,沉浸式教學讓學生更快習得外語。

  1. 可理解的輸入: 學習語言,必須理解你所聽到的句子。「聽」在外語學習中是很重要的一環。
  2. 故事:藉由聽一個有趣而簡短的故事,來習得新的詞彙與語法,對學習者而言比較簡單。用單字表和字卡學習語言並非十分有效。
  3. 問與答的過程: 說完故事後,與學生問答之間可達到互動效果。由於問答是非常具重複性的,在課堂上重複問相似的問題,可以增加生詞和新語法的輸入,可讓學生將生詞與語法記得更清楚。
以說故事的方式讓學生習得語言 →通過故事讓學生掌握關鍵詞和理解故事內容 →並對連環圖畫進行複述

任務型教學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 老師通過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完成任務來進行的教學。
  • 是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一種強調“在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語言教學方法,是交際教學法的發展
  • 用語言做事 (doing things with the language)的教學理論

優點

  1. 完成多種多樣的任務活動,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 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結合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有助於培養學生綜合的語言運用能力。
  3. 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語言交流活動,啟發想像力和創造性思維,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
  4. 在任務型教學中有大量的小組或雙人活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任務要完成,可以更好地面向全體學生進行教學。
  5. 活動內容涉及面廣,信息量大,有助於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6. 在活動中學習知識,培養人際交往、思考、決策和應變能力,有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
  7. 在任務型教學活動中,在教師的啟發下,每個學生都有獨立思考、積極參與的機會,易於保持學習的積極性,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