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之謎

Jules Chang
6 min readMay 29, 2018

--

什麼是意識 (consciousness)?

自我意識、性別意識、政治意識。為什麼我們用意識一詞?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哲學教授John R. Searle對於意識 (consciousness)有以下陳述:
「從無夢的睡眠醒來之後,除非再次入睡或進入無意識狀態,否則那些在白天持續進行的知覺、感覺或覺察的狀態,即是我所謂的『意識』。而夢境也是一種意識。」
(“By ‘consciousness,’ I mean those states of sentience or feeling or awareness that begin when you wake up from a dreamless sleep and continue on throughout the day until you fall asleep again, or otherwise become unconscious. Dreams are also a form of consciousness.”)

什麼又是知覺、覺察?我們如何分辨夢境與現實?Searle以「無意識」解釋意識,除了詩化的語言,似乎也表明,至少在他所處的當下,並沒有一套關於意識的完整論述。

David Chalmers身為哲學家與認知科學家,在一場TED Talk 「如何解釋意識?」(“How do you explain consciousness?”) 中試圖提出解方。然而對此大哉問,他也仍是兜圈子:我們的意識賦予生命意義;許多人認為對意識進行研究是不可能的, 科學的本質是客觀的,意識的本質是主觀的,所以不可能以客觀的科學研究主觀的意識。

意識是存在的已知數。我們用數學解釋物理,用心理學解釋生物行為;那麼,是否也有一套簡潔但完備的理論,可以解開意識的黑盒子之謎?

「XX醫師,某某床conscious change了!」

值班時接到這種通知,連罵髒話都沒時間,腦海中跑馬燈般閃過口訣AEIOU TIPS (註),拔腿直奔看(合併吼、照、捏、戳)病人。
但我們如何知道一個人真的出現意識變化呢?

醫學上對於該如何身為一個有意識的人的要求,似乎原宥許多:

人對於環境及自我的認知能力。
(”The state of awareness of the self and the environment.”)

除了概念性定義,神經學上更在乎關於意識的兩個操作型定義:
覺醒 (wakefulness):意識的程度
覺察 (awareness):意識的內容

意識從何而來?

相信大家讀神經解剖時都背誦過網狀活化系統 (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m, RAS),目前的認知是,RAS是由腦幹行至大腦皮質途中的神經網絡所組成,神經束傳達來自外界 (e.g.愛人在耳畔所說的情話) 或內在 (e.g.飢餓感) 的刺激信息,上行途中經過位於視丘 (thalamus) 的板內核 (intralaminar nuclei),再由此發散至整個大腦皮質,後續由初級皮質進行一系列感知、聯合皮質區賦予感知結果意義的過程。

腦幹位在RAS的關鍵路徑中,其功能關乎「覺醒」的程度,然而我們是否能「覺察」、解讀我們所接收的信息,除了腦幹之外,更需要視丘與大腦皮質之間的聯繫運作 (thalamocortical system)。

如何評估意識?「他所想的不代表他能做的」

臨床上大家常用昏迷指數GCS (Glasgow Coma Scale)評分,卻忽略 Graham Teasdale與Bryan Jennett在1974年發明GCS的用意是為了評估頭部外傷者。確實GCS至今廣為醫護與第一線救護人員使用,然而並非所有病人都適合採用GCS。
在中風的病人身上,也常見以GCS評分判斷意識狀態,但是,且試想一位完全性失語症 (global aphasia)的病人,可能因為聽不懂指令也無法講出字句,在V (verbal)只拿1-2分,M (motor)只拿到5分,總分只得10–11分,單看分數很有問題,而看本人卻又發現他清醒且可自主活動。
看分數之餘,也該多看兩眼病人、問問身旁的照護者,畢竟在意識的千變萬化之中,一個人所想的,並不等同於他真能做出來的。

漫天的意識狀態

談談植物人(vegetative state)與微意識狀態 (minimally conscious state)。

植物人(vegetative state):
簡言之,腦幹是好的,大腦皮質是壞的;更精準一點,其網狀活化系統(RAS)仍正常運作,然而視丘與大腦皮質間的連繫已受損 (impaired thalamocortical system)。病人有睡眠-清醒週期,但實則是有「有覺醒無覺察」(wakefulness without awareness);他們也仍能睜眼、閉眼(司職的腦神經們位在腦幹),甚至能舞動四肢或發出囈語,卻都是無意義的。他們已無法意識到自己內在的狀態以及外在環境的刺激。

微意識狀態(Minimally conscious state, MCS)
這類病人相較於植物人,保有較多的視丘與大腦皮質間網絡連繫。舉例來說,植物人可能沒有目的地微笑 (傻笑),而微意識狀態者則可能在他的孩子走進房門那一刻綻開笑容。儘管關於此一意識狀態是否真的存在仍有所爭議,但隨著相關檢查 (e.g.功能性核磁共振 (functional MRI), 腦波 (EEG)) 結果陸續公布,日後對於MCS的認識有望更深入。可參考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 and Minimally Conscious State

最後寫一點「閉鎖症候群」(Locked-in syndrome)。
容我借用<潛水鐘與蝴蝶> (le scaphandre et le papillon)一書的文字來描述這個病症:
「在那之前,我從來沒有聽過別人提起腦幹。那一天,我的心血管發生意外,所謂的腦幹喪失了傳導的功能,我才猛然了解它是我們頭腦運作的重要樞紐,是連結大腦與末梢神經必不可少的路徑。以前,我這種病叫做『腦溢血』,一旦發作,二話不說就是死路一條。救生醫療技術的進步,使得病人所受的刑罰更加精巧。我雖然免於一死,卻陷在這樣的處境裡:從頭到腳全身癱瘓,意識清醒地封閉在自己的內在世界中,無法和人溝通,只能靠著眨左眼皮,與外界對話。」(原著:Jean-Dominique Bauby,譯:邱瑞鑾)

“There is no coming to consciousness without pain.” – Carl Jung
(沒有任何一種覺悟不帶著疼痛 — 榮格)

覺醒、覺察、覺悟,一字即殊途。
榮格所指的consciousness如此帶有理想性,而神經學所談的consciousness卻能極為殘酷,可能是紊亂的隻字片語或扭曲的時鐘,也可能是寂靜無聲、孤立無援的遙遠星球。
或許我們都難逃痛苦而啜泣墮淚,意識著,反應著,於是知道自己活著。

註:
AEIOU TIPS是評估意識變化的病人時所採用的臨床口訣
A:Alcohol
E:Encephalopathy、Endocrinopathy、Electrolyte imbalance
I:Insulin
O:Opiates、Oxygen
U:Uremia
T:Trauma
I:Infection
P:Psychogenic
S:Seizure、Syncope、Space occupied lesion

--

--

Jules Chang

Family medicine resident who hopes to convert as wide a range of experience as possible into conscious thou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