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蘇聯冷戰結束關鍵原因

Kanice Yan
Jan 3, 2022

--

圖為1991年8月19日,葉利欽在莫斯科發表公開演講。

(1)蘇阿戰爭

1979年12月蘇聯入侵阿富汗,蘇阿戰爭歷時近10年,蘇聯花費巨額軍費,傷亡近5萬人,直到1989年蘇聯開始從阿富汗分批撤軍。這場戰爭被視為蘇聯對外政策的重大失敗,加速蘇聯解體;美國就戰爭對蘇聯實施經濟制裁,中東國家亦對蘇聯的侵略所為持批評態度,蘇聯境內穆斯林人口眾多,引發加盟共和國內部不穩。

(2) 東歐劇變

1989年東歐發生急劇政治變化,劇變最先在波蘭出現,後來擴展到匈牙利、東德、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等華沙公約組織成員國。

波蘭:執政黨波蘭統一工人黨和團結工會領袖在2月至4月期間展開圓桌會議,商討波蘭民主轉型,達成重要協議,包括團結工會合法化、改行總統制和議會選舉等。6月4日,波蘭舉行歷史性半自由選舉,團結工會取得壓倒性勝利。

匈牙利:從5月開始,匈牙利拆除奧匈邊境的安全圍欄,8月19日奧匈邊境城鎮肖普朗(Sopron)舉辦「泛歐野餐」,短暫開放邊界,約600名東德人趁機會逃往奧地利,當時駐守邊界的匈牙利警員沒有向逃亡的東德人開槍;匈牙利召開圓桌會議,各方就政治改革問題進行討論,翌年匈牙利首次舉行自由選舉。

德國:萊比錫的「周一示威」由最初數千人發展到數以萬計的民眾上街示威,掀起東德政權倒台的序幕。11月9日,柏林圍牆倒下。1990年10月3日,兩德正式統一。

(3)蘇聯經濟衰退

從經濟層面看,蘇聯在1980年代生活水平下降,產業發展比西方遲緩落後,出現消費品短缺情況。戈爾巴喬夫上台後,一方面希望推動蘇聯現代化,另一方面有意改善與美國的關係,他意識到若要實現現代化,蘇聯就不得再參與軍備競賽,於是設法結束軍事競爭,還試圖減少美蘇之間的緊張局勢。

(4)戈爾巴喬夫改革

戈爾巴喬夫(Mikhail Gorbachev) 於1985年上台,出任蘇共總書記後推出「公開化」(glasnost)和「改革重建」(perestroika)政策,原意是想改革蘇聯的治理方式,試圖改善與西方的關係以及蘇聯的經濟狀況,他支持更大程度的言論自由,希望共產主義政治家接受批評,尋求改變並消除腐敗,但其改革削弱了蘇共領導地位。

(5)列根的角色

1981年,列根(Ronald Reagan)就任美國總統,他在政治意識形態上貫徹反共產主義,對蘇聯採取強硬的直接對抗姿態。在列根領導下,美國在1983年推動「戰略防衛計劃」(Strategic Defense Initiative),俗稱「星球大戰」計劃,旨在建造精準導向的反飛彈飛彈系統和能發射雷射或微波的衛星,開啟了美蘇的新一輪軍備競賽。外界普遍認為太空軍備競賽的經費龐大,蘇聯不堪負荷,成為拖垮共產陣營的因素之一。

--

--

Kanice Yan

國際新聞記者,2021 年出版首部作品《自由未竟──獨立記者歐洲採訪紀實》,邊走邊寫,從北歐走到東歐。 IG|https://www.instagram.com/kanicen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