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觀察筆記】聊聊德國大學教育

Katy Liu
3 min readMar 26, 2020

相較於台灣德國的學制比較多元,一方面也是因為誤闖非一般大學的體系才開始好奇的,在德國的大專院校分為 Universität, Hochschule, Duale Hochschule,也就是一般大學、科技大學,以及雙軌制大學,而我正好進入的是雙軌大學,也就是學校與企業合作的學校,申請學校不需要通過考試,而是需要投遞履歷,只要被公司錄取,代表接下來的三年你會在這裡工作,公司會提供薪水,提供學費,甚至在學的學期也能領薪水,這裡的學生總共有五個學期的學習,一個學期三個月,學期結束後會直接進入公司上班實習三個月,再回來下個學期,真正學習的時間不長,不過卻也不輕鬆,不同於一般大學或科技大學,他們一年只有30天的假期,假期是在實習過程中跟公司討論的。

因為特殊學制的關係,上課的內容跟方式讓我們這些來自一般大學的學生感受到很大的差異,這裡更像高中的感覺,一般通常三十多人,大家比較密集的在同一間教室上課;教授不一定像一般大學的教授是頂尖的博士,更多的是同時在業界工作者、擁有某個領域專業的兼課講師,而提供給交換生的課程也有來自其他國家合作大學的講師,或自由工作者。

校區散落在小鎮各處的DHBW

至於課程內容也配合重視實作以及教學時數不長的制度,減少理論部分,提供基本廣泛的知識,還有更多學生間的討論和報告,多數的課堂很強調報告,而從大家的報告中討論學習,國際學生彼此討論時我們提到,不向我們原本在大學裡面坐在一間大教室,一個班五六十個學生聽教授講課,這裡屬於student base的學習,似乎有點符合台灣所提倡的翻轉教室,這種上課方式的確有時候會覺得新鮮或比較多互動,練習思辨即提出想法的能力,不過事實上能學習到的理論知識相對沒有那麼多,在原大學讀相關科系的同學他們認為內容相較一般大學簡單非常多,而且並非每位教授都給人專業感。這樣學制也有缺點,畢竟公司付錢讓你上學,如果學校的課簡單、教授沒有給太多內容,難免會有何樂而不為的心態,導致無法在教學品質上制衡,不過還是有很多人在意成績,因為企業端同時會有要求,據說台灣曾經想要參考,但我認為與我們觀念制度仍有巨大的落差。

現實層面而言還是有一點點的比較,一般大學優於科技大學優於雙軌大學,前兩者與我們認知的差異不大,一年兩個學期,學期中間有假期,科技大學則多了一項,其中的某個學期必須到企業實習,且是企業給薪的實習,正好身邊的一兩位德國朋友都在實習,我們都認為這是大學教育裡面該納入的一環,他們也因此更珍惜當學生的時間。

跟他們一起上課的時間不長,不過能感受到他們重視實作的特色,從他們問的問題的角度,以及老師上課的案例討論中可見,因為那些可能都是他們曾執行過的、遇過的或即將面對的問題,與純理論教學下的模擬或想像一定有不同的高度和意義。

總之,各種制度都有好有壞,尤其是教育不只是跟人密切相關的事,還要思考如何在探索學習、設下限制以防範大家的惰性並順便培養競爭力下取得平衡,我想最重要的是怎麼樣讓人有動力去學習,能夠有權利且有自信的選擇自己想要與不想要的學習內容與方式。

>> 如果喜歡這個內容,不要吝嗇幫我拍個手:))

--

--

Katy Liu

都市裡的 UX 設計師,熱愛大自然的女子,試著用文字寫下一些關於體驗設計、一些觀察、一些過程的小記。 contact me: katyliu.work@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