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X UX 雞蛋糕助教學習筆記

Keira Tsou
7 min readOct 5, 2019

--

我是今年一月 UX UX 雞蛋糕台北班畢業的畢業生。

在 Mina 老師的邀請下,有幸擔任了十月台北班的助教。

UX 學員緣起

我在 美商新創公司擔任 QA,工作接觸的層面不少,需要擔任 Project Owner,故 UX 流程、User Feedback、PM 的部分工作內容其實都有涵蓋在日常環節中。

在大學雙主修教育心理學的背景之下,不免覺得 QA 工作能著力專長的地方並不多,所以對於結合 UX 與心理學的學習特別感興趣,在公司讀書會時,也製作了一份應用認知心理學於 UI/UX 設計上的簡報。

對 UX 學習的緣起是來自公司前 UI/UX 設計師 Easter 的推薦,當時等待許久終於湊滿台北班的人數門檻,順利開課。

課程架構簡述

第一周:使用者研究

  1. 介紹使用者研究的基本概念

金句:使用者經驗就是人性 + 設計。認識人性的特質,方能有良好的 UX 設計,在此也點出了一個學習 UX 的重要關鍵,便是觀察力。

2. 透過觀察活動訓練思考彈性

由事前的回家作業,看圖說故事來判別實際環境的真實狀況。幫思考路徑做暖身,搭建觀察進而做出正確判斷的多元跳板。

3. 建構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問題範例,或是自己闡發一個研究問題,透過型塑人物誌、學習訪談法與市場資料蒐集,來解決這個發問。

第二周:設計實作

1. 學習歸納與演繹法

以訪談取得的逐字稿為根本做文本分析,並從語句中找出洞見,紀錄小組多數共識的關鍵句子為關鍵句。

2. 發掘使用者需求

透過 KJ 法將具有意義的重點分門別類,群聚想法歸類出 TA 真正的需求,用 HMW 法將洞見轉化為問題。

3. 繪製介面模式

以及解決這些需求的互動設計與內容策略,並築構使用腳本,繪製 prototype,以此進行游擊測試。

第三周:易用性測試、優化與下一步

  1. 學習易用性測試

比較專家評量與易用性測試的優劣,學習易用性測試的使用時機與原則;並配合放聲思考法,實際演練易用性測試與訪談主持。

2. 修正易用性問題與優化

根據易用性測試練習,找出易用性問題,修正流程與介面。

3. 結業與祝福

為課程總結,祝福與回饋,以及最後的大哉問時間。

助教的貼身觀察

用助教身分再次回到 UX 課堂,看待課程內容的想法更加清晰,對脈絡也更能掌握,一部分是重新溫習了課程,且老師也優化了很多環節;另一部分則是自己的經驗增長,沉澱時間的學習也會有新的眼界。

UX 是在最舒適且不干擾日常的狀態下又能符合所有相關人等的需求提供使用者服務。課堂提到使用者研究的大忌便是把功能或者介面設定為「為自己設計」,而非用戶。聽起來很容易,但其實課堂學員很容易陷入這個陷阱中,即便是深在職場,可能也有許多很有經驗的軟體從業者無法跳脫,而容易脫口而出「但我覺得這樣很好啊」或是「我就是會這樣用」。

在課程中最困難的地方有幾個:

一是建立研究問題

目前的課程已經優化到提供學員範例的研究問題,可以直接使用。但在一月班的時候,是需要在限定的範圍中,設定 TA、找出需求。學員大部分會在這邊因為「沒有共識」或是「無法聚焦特定族群」而難以衍生研究問題,可能訂得太廣泛,或是缺乏獨特性,設定出來的人物流於可以套用在多個大團體中,而難凸顯。

二是從逐字稿找出洞見。

在 KJ 法實行時,分類與命名是比較困難的環節,經常繞了許久,也想不到一個可以妥善歸類、囊括同一列所有卡片的敘述。其中雖然命名的精確性是一個問題,然而可能是抓重點時,在語意分析重整的過程中,沒有抓取出具有代表性的內容;或是根本的原因是訪談的質量即不好,因為沒有深掘出 TA 最核心的需求、最清晰的問題情境,所以沒有辦法找出具有意義性的洞見。於是在這樣的錯誤累積下,便無法良好的找到使用者需求了。

三是做出一個盡量完整的 prototype,去解決 TA 需要。

在製作 prototype 的時候,大家都有傾向去參考目前現行的 app 傾向,模仿當然是很好的開始,可以截長補短,但建立出「進化版」、「凸顯 TA 區隔性」的設計可能就在 app 借鏡流轉中給遺忘了。例如原目標設定為:「適合想進入新創公司設計師的求職平台」,演變為「任何人都適用的求職平台」,要拉回頭就需要重新檢視當時設定的 persona。繼續以此例延伸,創建平台不僅是只有求職方需要考量,也需要去設想企業方、平台方,或甚至獵人頭公司的角度,能設計出符合所有相關方的期待的產品,才是成功的 UX 設計。如果被「我」這個思考原點過於束縛,就會變成前面所說的,為「為自己設計」,而非用戶。

再次學習的心得

其實再次參與課程,我仍然認為找出洞見是一個挑戰,其涉及客觀與洞察兩件重要原則。我們對逐字稿的詮釋是一個框架,基於個體對社會環境認知的框架,在此框架下去進行選擇與凸顯,以浮現研究者對 TA 的問題定義或是解決方案建議,我們需要以相對客觀有效地立場提出,並去論證這樣的處理是為 TA 做出由其口發其聲的詮釋。

對我而言,這種找出「真實需要」的歷程,其實跟諮商很像。行為背後有其動機,有時候行為者自己本身並不知曉,透過諮商師/研究員的探問、引導使其清晰化。於是在訪談時,去注意每一個停頓、表情、音調等非語言線索都會是相當重要的資訊,這是訪談新手經常忽略的,也或者就訪談者的認知來說,這已足夠,此時便與自我設立的框架有關,當市場研究功課做的越精深,則對受訪內容資訊是否有真正回答研究問題便有越高的掌握度,當受訪者回答完問題後,能挖得多深就是之後你能夠掌握多清楚的文本分析素材。

要緊握思考的脈絡性維持自己的系統思考,對於走偏的需求洞見、解決提問,常常都是來自思考邏輯沒有彈性的延展,而被導向至既定的自我畫限。從大環境去思考問題我認為是很好的開始,什麼樣的環境形成受訪者會有這樣的思維、這樣的習慣、這樣的生活型態,以前在做諮商的時候,都會繪製生態系統圖,我認為一個完整的訪談應該可以借鏡,這樣的勾勒,可以幫助研究者更容易找出因果關係,以及各種相關的變量。其實的中心都是圍繞著觀察與思考,如果思考只單純被課堂要求或步驟所驅動會很可惜,也期許我自己可以在 UX 領域有更深的探索與學習。

感謝

最後真的很感謝 Mina 老師的邀請,對於我的提問都可以很精確而一針見血的提出現象評論,途中也隨時會解答我在課程中遇到的困難,以及引導學員思考的技巧,真的是 UX 領域非常專業,且願意傳承經驗的好老師。感謝 Boyce 助教的搭檔,相互配合完成了三周的合作,多虧有你可以一起討論團體動力問題,許多事務都因你而輕鬆許多。也很感謝兩組成員的參與,能收到小組成員的回饋真的很暖心!這一回合的修練就在這邊暫時結束,期待下次 UX 雞蛋糕的課程,各位朋友下次再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