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行銷儲備幹部面試心得|FMCG(P&G 寶僑 / Nestle 雀巢 / L’Oreal 萊雅)

Kelly Liu
15 min readJul 21, 2021

求職的過程中受了很多貴人相助,希望透過分享面試心得也把受到過的幫助繼續傳承下去!求職以行銷相關的職缺為主,也很幸運面的儲備幹部職缺都有進到 final,這篇會提供面試的時程、形式和內容、還有一些我認為可以注意的地方讓有需要的學弟妹做參考。

個人背景

還沒來得及拍畢業照就不知不覺在三級警戒下失去學生身分了

學歷:台大森林系資保組,沒有雙輔其他系,但管院的課程有修超過 40 學分

社團:在 AIESEC 擔任過台大分會副會長,有專案管理、業務拓展、團隊管理等經驗;大四在台大行銷顧問社當社員,參與產品上市行銷企劃和 SEO 的專案

實習:皆是行銷相關的職位,在台灣電通和凱絡媒體(同一個集團內轉)擔任數位行銷實習生,在蝦皮擔任整合行銷實習生

其他:參與過 beBit 的種子培訓計畫(Talent Cultivating Program)

P&G Senior Brand Manager

P&G 校園招募是最早開跑的之一,各部門的申請和測驗截止時間相同,然而面試時程會稍微有點不一樣(我已經面完 final 了,投 sales 的朋友才剛收到進入第一階段面試的通知)。整體面試流程緊湊、效率高,面試官都給予面試者很大的尊重,也會很用心的回答 Q&A 階段的問題。Brand Manager 的職務內容就是品牌的負責人,負責的事務大至新產品的推出,小至產品包裝的設計,詳細內容可以找在裡面工作的學長姐詢問,對面試的準備也會更有方向!(認識內部的正職也可以更知道公司看中的人格特質!)

時程:

12/27 官網投遞 + 線上測驗截止(投遞成功後馬上收到測驗連結)
01/04 收到面試邀請(email)
01/14 台灣主管面試(on-site)面完一小時內收到下一階段面試邀請(電話)
01/19 香港主管面試(online)
01/20 收到感謝信

前置作業(履歷 + 線上測驗):

官網填寫完資料、投遞履歷之後,不到五分鐘就會收到線上測驗連結的 email。線上測驗共有兩大部分:性格測驗和遊戲測驗(名字亂取的),性格測驗比較輕鬆,誠實答題即可,內容有情境題選擇題和 rating 的題目(類似問卷常出現的不喜歡、普通、喜歡的程度題),主要測試你的性格和處事方式;遊戲測驗有分為 digit、switch 和 grid challenge,長什麼樣子上 YouTube 查就有了,那時有跟朋友在淘寶上買題庫練習(會給你一組帳密可以登入某個系統),通勤的時候都在玩(其實蠻好玩的),有先練習過也比較定心,需要更多解題小撇步可以去應屆生上查!

一面(1 對 1 / 英文 / 線下):

面試對象:台灣的 Brand Director

面試流程:自我介紹(中或英自己選擇)→八大問(英文)→Q&A(中文)

自我介紹網路上有太多教學,這裡就不贅述,我自己是控制在 1 分鐘左右,簡單述說過去經驗和該經驗培養的能力。

大家應該聽過經典的 P&G 八大問,這些題目是很好的準備方向,但面試並不會出一摸一樣的題目!所以要了解八大問背後面試官的動機(ex. 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意思維能力等),基本上問的問題都不會偏離八大問的動機太多。我在八大問的部分只被問了兩題:做過什麼決定影響了最終結果以及用什麼創意的方式帶來好的成效,中間會再一直挖該經歷的細節(ex. 成效的衡量標準、策略背後的邏輯脈絡、是否有遇到衝突以及解決方式等)。經歷的選擇很重要,同一個經歷可以包含越多八大問希望看到的面向越好!

Q&A 就誠實詢問想問的問題即可!我有問的包含:職務和未來發展(ex. 從面試官的自介切入,像是詢問他在 P&G 換品牌的經驗,工作上最有成就或是覺得最有挑戰的內容等)、公司文化(ex. 反應 P&G 文化的實例)和個人成長(ex. 針對面試的 feedback 和想進入 FMCG 產業做行銷可以進一步培養的能力)。

二面(1 對 3 / 英文 / 線上):

面試對象:三位香港的高階主管(director 以上),主要問問題的面試官是印度人

面試流程:自我介紹→八大問→情境題→Q&A(全英文)

大部分跟一面差不多,不一樣的是多了情境題,被問到:當今天一個產品要上市,已經洋洋灑灑做了很多行銷活動,結果臨時接到電話說產品無法在既定日期上線,你會怎麼辦?情境題主要是考邏輯思維,我那時是分成對內(其他部門)和對外(代理商、顧客等)的利害關係人,說明要如何溝通跟解決,但我自己覺得沒有回答很好,還被面試官追問說那掛掉電話第一件事會做什麼(可能會先罵髒話吧)。之前問學長姐或是其他部門的面試經驗,這部分也有被問到團隊合作的題目(ex. 身為新人,要如何說服團隊採用你的想法之類)。

小結:

P&G 是開始求職投遞的第一間公司,事前準備不足,加上對線上面試不熟悉表現不佳,心態調整和靈機應變能力也待加強,在 final 的時候被刷掉了。但也托 P&G 的福,後續的面試表現都沒有再像二面的時候如此失敗過了哈哈。最大的收穫是線上面試的技巧吧,以下幾點希望大家不要重蹈我的覆轍🥲:

  1. 視訊軟體請下載下來,不要用網頁版:看到說明說可以用網頁版就懶得下載,事後發現網頁版並不會有所有的功能,像那時有三個面試官,我一直只能看到其中一個面試官的臉,在面試一開始調整介面就心態小崩一次。
  2. 視訊前一定要再三確認網速,並要有備案(手機的行動網路 or 另一個網路):那時怕家裡網速太慢,跑到學校去面試,結果當天網速很卡,想改連手機的行動網路,訊號卻才兩格…心態崩潰第二次…
  3. 問題聽不清楚,不要怕和面試官確認:主要提問的面試官是印度人,說的英文並非台灣人熟悉的美式口音,加上網路很卡,很多題目我都是半聽半猜回答的…那時覺得請面試官再說一次題目很不好意思…雖然面試官都會讓我講完話,卻會再換一個方式問一次相同的問題,很明顯就是我沒有回答到他們想聽的…心態崩x3…直接向面試官確認才是最明智的,不然會浪費彼此時間!
  4. 若有遇到需要想一下的題目,直接和面試官說期望的思考時間(ex. Can I take 10 seconds to think about it?):那時是直接問面試官可以想一下嗎,他們回答OK,結果過不到 5 秒吧,就問我說有答案了嗎。給出一個具體的思考時間彼此才會有一致的認知。

Nestle Management Trainee — Marketing

雀巢儲備幹部這次共開了四個職缺 — — Marketing, Sales, Petcare, and Infant Nutrition,是一個兩年的 program,Marketing 的 MT 共有四大部門可以輪調 — — Coffee, Dairy, Infant Nutrition, and Wyeth,輪調的部門不能自己選擇,但會 Coffee 或 Dairy 一年,Infant Nutrition 或 Wyeth 一年。雀巢儲備幹部的面試心得網路上好像比較少,但整個 process 應該是面了許多公司下,最滿意的前幾名!HR 在每一個階段都很用心,不論是面試前的說明,或是面試後主動給予 feedback 都感受到對 candidate 的重視(美中不足的只有常答應會在特定日期給予下一階段結果,卻都會遲幾天)。

時程:

04/30 官網投遞 + 線上測驗截止(投遞成功後隔日收到測驗連結)
04/30 收到影片錄製邀請(email)
05/09 影片上傳截止
05/17 收到下一階段通知(電話)
05/24 Assessment Center (AC) / Case Study (online)
05/26 收到下一階段通知(email)
06/01 Panel Interview (online)
06/11 收到感謝信

前置作業(履歷 + 線上測驗 + 3 分鐘影片):

官網申請完成後隔日收到線上測驗連結,共分為三大部分:Verbal Reasoning, Inductive Reasoning, Numerical Reasoning,全英文,沒有準備就直接做測驗了,印象中不難。4/30 會收到影片錄製邀請,題目為 Why Nestle?共三分鐘,全英文,建議不需要太高大尚,誠實說自己的動機即可。

一面(團體 / 中文 / 線上):

面試形式:團體面試,一個梯次共 2 組,一組 5 人

面試對象:4 個部門的主管們都會在,應該有將近 20 人

面試流程:自我介紹(一人 30 秒)→group discussion (45 min)→case presentation(一組 10 分鐘)→面試→Q&A

總共有兩個梯次,不同日期(題目會不一樣),疫情關係需要用線上的方式做 group case study,HR 很用心提前約 system testing 讓我們熟悉介面,並詳細說明 AC 當天流程,也讓我們問問題。我之後也有約我那梯次的人們在正式 AC 前做 final testing,也先討論當天 case study 的策略等。

正式 AC 首先輪流自我介紹一人 30 秒,group discussion 分組進入到小房間才公布題目,我那梯次的題目為幫 Nescafe 做出一個新的 innovation 使業績成長,最多用三張投影片說明計畫、執行方式、成效等,並會有 10 分鐘 present,討論過程中主管們都會旁聽。我們在正式 AC 前有先開好 Google doc 和 slide,讓討論時可以更有效率。

面試階段分為兩大部分,一個是 general 的題目,每個人都要回答同一題,那時的題目是認為自己在小組討論中做出什麼樣的貢獻;二是個人題,為各個主管輪流問,看主管想問誰問題就會直接點名。回答時間都是 30 秒,題目多是圍繞跟 case study 有關的,如討論中遇到什麼樣的困難,小組如何分工合作,為何在討論中會做出這個選擇等等。

Q&A 時間比較短,但主管人都很好,說有問題都可以直接 email 他們詢問。

二面(1 對 4 / 中文 / 線上):

面試對象:Coffee, Dairy, Infant Nutrition, Wyeth 的 Head

面試流程:自我介紹→四個主管輪流問問題→Q&A→HR Feedback & Q&A

我提早 10 分鐘進視訊連結,HR 就已經在裡面了,會先說明面試流程和面試的後續相關事宜。

面試形式跟 P&G 差不多,不同之處是會先從履歷開始問(ex. 可以說明一下你在蝦皮實習的經驗嗎),回答完後才會再追問如跨部門溝通是否有遇到什麼樣的困難、策略是如何發想的、成效是如何評估、是否有事與願違的經驗等等題目,也有覺得雀巢比較重視 learning,會詢問過去經驗的 takeaways 或是過去的主管們給過什麼樣的 feedback 等。面試回答上 P&G 重視的是 CAR method (context, action, result) 的回答方式,雀巢感覺比較像 CARL (+learning) 的架構,透過這個架構準備面試也可以審視自己過去的成長和強項!我的部分都只有問到 behavioral,但跟我同梯次也是面 marketing 說有被問到雀巢有什麼產品需要改善,還是建議大家要熟悉一下公司的 marketing 操作。

結尾 Q&A 主管回答的都很熱心,也會相互補充說明。最後面試結束 HR 有留下來聊聊整體面試感想,也有給我針對面試的 feedback,並再多介紹這個 program、解釋後續時程、詢問目前求職狀況等,感受得出雀巢徵才的用心。

小結:

雖然我已經捧到不行了,還是要說一下雀巢徵才真的很用心,面試體驗很好,雖然最後沒被錄取,但對自己整個面試中的表現是很滿意的(自我感覺良好?🤪),最後可能是自己的特質並不符合雀巢期望的樣子。也來列幾個 takeaways 吧:

  1. 誠實做自己,不需太崇高:公司在詢問 candidate 動機或期許時,除了觀察是否符合公司要的人才,也會看公司是否能滿足 candidate 的期待,因此誠實做自己真的能少走些冤枉路。
  2. 了解自己在團隊中的強項,並好好發揮:AC 是採團體面試的形式,並不需要為了舞台而扮演不是自己的角色,反而會矯枉過正(ex. 想當領導討論的角色而一直丟想法,卻沒先經過邏輯思考,導致討論過於發散),不論是查資料、提供創意、組織邏輯、鼓勵成員參與都是非常重要的角色,了解自己過去在團隊中習慣扮演的角色的優缺點並好好發揮或改正,才是最能突顯自己優勢的方式!
  3. 想更了解 CARL method 推推這部影片:STAR vs. CARL | Best Behavioral Interview Method
  4. 連結公司內人脈,了解公司期待的人才特質:各個公司在徵才官網列的期望特質其實都大同小異,但若真的認識在裡面工作的學長姐,會發現他們的個性或特質會有差!除了了解公司希望找的人才的樣子外,也可以更了解內部文化、實際職務內容等,對面試的準備都會有幫助。

L’Oreal Management Trainee — Marketing

L’Oreal 共有四大 division,我有面試到的有 LUXE-BIO & HR(碧兒泉和赫蓮娜)、LUXE-SHU(植村秀)和 PPD(沒有分品牌),只有 LUXE division 有面到 GM 關。各個品牌或部門是分開選人的,所以一個 candidate 可能會面到許多不同的 division 或品牌,各品牌主管會看中的特質和能力也會稍有不同,所以每次面試都需要調整!

時程:

03/31 官網投遞 + Digital Interview 截止(投遞成功後馬上收到 Digital Interview 連結)
05/25 收到面試通知(email)
05/27–6/4 部門主管面試 *3(online)
06/10 GM 面試(online)

前置作業(履歷 + 30 秒影片 + Digital Interview):

官網投遞履歷和錄製 30 秒影片都如同往年萊雅儲備幹部的申請作業,然而今年多了一個 Digital Interview(還是其實以前也有?),總共三題,用 short answer 的方式回答,都是英文!印象中題目有(可能有記錯):對什麼有熱忱、團隊遇到的挫折並如何解決的例子、想去未來的哪一年,答題沒有時間限制,它貌似是用 AI 看提交的內容,來給予 Innovator, Strategist, Integrator, Entrepreneur, People Developer 五個指標的分數,但我做出來指標分數多偏低,身邊有跟我合作過的朋友也都說做出來的結果跟我很不像,實在不知道 AI 到底怎麼評分的。

一面(1 對 1~3 / 中文 / 線上):

面試對象:BIO & HR 有兩個主管 / SHU 有三位主管 / PPD 一位主管

面試流程:自我介紹→面試→Q&A

做完 Digital Interview 本來以為應該不會有下文了,網路上也看到很多人有進 Assessment Center 或是面試階段,但在五月底卻突然收到面試通知。面試大多圍繞在詢問履歷上的內容、應徵動機以及市場和產業洞察三大面向,履歷題因人而異,不會像 P&G 和雀巢挖得那麼深,但也要熟悉自己過去的經歷;萊雅是我面過最看重應徵動機的,可以從 Why marketing? Why trainee program? Why beauty? Why L’Oreal? Why luxe(或其他 division/brand)? 這幾個面向準備,並要有被 challenge 的準備;市場和產業洞察不同 division 會比較不一樣,可以多觀察和分析生活中各美妝品牌的行銷操作。

Q&A 部分,我面的 LUXE 兩個品牌直屬主管都有當面試官,面試並不是只有公司選擇你,你也要選公司!可以透過問問題更了解對方的領導方式、部門文化、個人價值等(從面試官之間的互動也可以略見一二)。

二面(1 對 1 / 中文 / 線上):

面試對象:LUXE GM

面試流程:面試→Q&A

我只有 LUXE 進到 final round,GM 關沒有自我介紹,直接切入正題,主要題目不多(我只被問到三題),但每一題都會再問到很細節(雖然都是往下挖,萊雅的面試方式跟 P&G 和雀巢不一樣,P&G 和雀巢可以知道面試官題目背後動機,萊雅比較像壓力測試),當時被問到最喜歡的課、過去最驕傲的經歷和認為行銷是什麼。比較要注意的是,面試官反應快,回答儘量直接切入重點並保持精簡,她有說儲備幹部的特質是要有 vision 的人,面試過程中也常被 challenge 創新的點在哪裡,準備面試時可以想想學校、實習、社團和生活中自己有突破性想法的例子。

小結:

以下也列幾點注意事項給大家:

  1. 準備萊雅面試要將每個品牌視為一個獨立的公司看待,畢竟不同 division,或甚至同一個 division 下的品牌,做生意的方式、品牌定位會不一樣,對人才的期望也會不同
  2. 日常生活中多累積市場和產業的觀察:萊雅是以上三間公司問最多跟產業相關題目的,托之前在實習和社團中有接觸美妝產業的 case 的福,已經習慣在滑 IG、逛電商、去百貨公司都會多觀察幾秒,而且觀察後要有自己的見解也非常重要!

後記

整個下來會發現 behavioral interview 佔了面試非常大的比重,面試可以那麼順真的要好好謝謝霍華(算是在蝦皮的半個主管?畢竟負責幫我簽最重要的薪資單🤣)當初協助我過履歷,過程中幫忙點出了各經歷中的 highlights,如果不是他我可能不會意識到原來我有那麼多值得說的故事,也建議大家可以找經驗豐富的前輩或是有一同合作過的同學、同事,從旁人的角度提點,可能會發現自己意想不到的優點和能力。也要很謝謝嘉尹陪我練面試並不吝嗇給我最直白的 feedback、眾多讓我問問題的學長姐、和身邊給了我超多支持(以及陪我抒發情緒)的(酒肉)朋友們。

發現一不小心寫了超長,其他產業的行銷儲幹面試留給下一篇吧。

很喜歡的星巴克保安門市一隅,氛圍很能讓我專心和安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