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這幾點,我們都能成為提升開會效率的無名英雄! — 概念篇

肯恩
6 min readJul 17, 2018

--

誰適合閱讀這篇文章:

常常主持或參與會議的人

看完這篇的預期收穫:

獲得一些提升會議效率的概念跟方法

「 不要把決策型會議用發想型會議來開!」

會議大體上有分兩種:決策型會議及發想型會議。然而正如上述,有太多的決策會議因為與會者未事先做足功課,導致開會當下才進行各種發想。不只難以聚焦,更是大大降低開會的效率及決策品質。倘若各參與者無法精煉的表達及詮釋自己的想法,恐怕讓無止盡的開會成為大家痛苦的回憶。

或許大家會感到納悶:開會不就是拿來想事情的嗎?不拿來想那開會是幹嘛用的?透過下面的例子,我想和大家分享參與一場決策型的會議,我們在會前及會中能做什麼事

假設我們接到了一個命題:提升此品牌在其受眾中的知名度。

如果決策型的會議變調成發想用的會議,常常出現以下的場景:

小璇:我覺得透過官網持續發文章是個好辦法!總不能別人想找品牌結果找不到吧?

此時,小愷一副很瞭解網站地跳出來說,有了官網雖然可以針對網站下廣告,但網站開發要成本,受眾也不會沒事搜尋這個品牌吧!

接著,Medium 的愛好者小玉忍不住加入戰局,覺得 Medium作為一個內容策展平台,既不用開發成本,又會主動推播新文章給追蹤者,唯一支持用Medium幫品牌打知名度!

最後,滿腹詩書的小高,突然靈光乍現:開個 Line官方帳號不也可以主動推播訊息嗎?雖然不太清楚大家為什麼要追蹤此品牌的帳號,但至少 Line 是我們常用的軟體。

這個場景我們再熟悉不過,與會者百花齊放,卻難以取得共識。開會時間一拉長,大家的專注度也跟著下降,而這樣的討論就像是發想式的會議。

如果是高效率的決策會議,那麼小璇、小愷、小玉跟小高必須在開會前各自準備以下的劇本:

為了提高此品牌在受眾間的知名度,我認為用_____管道和受眾接觸較為合適,因為此管道有_____的優勢,或許透過_____誘因,能提高受眾與品牌的互動,但此管道也有_____的劣勢,伴隨誘因可能會有_____的風險,可能需要透過_____來解決等等。

各自帶著一個版本,大家在討論時較能聚焦,原提案者也更能優化原本的提案。

至此,我們做個小結,開會是用來決定針對某一命題,用 A 方案、B 方案還是綜合兩者的 C 方案較能有效回應命題,而不是到了開會現場才在想有什麼可能的解決方案。開會前請先做功課,不要浪費彼此的生命

行文至此,各位優秀的看倌可能會有以下三個疑問:

(一)要大家先準備方案,命題的設定感覺也很重要,有什麼設定命題的建議嗎?

(二)若各方案看起來都能有效回應命題,那要如何做決策?

(三)開會前要先做功課,那要做到什麼程度才夠?

(一)要大家先準備方案,命題的設定感覺也很重要,有什麼設定命題的建議嗎?

以下我將舉幾個好的命題範例,配上幾個錯誤示範,接著提出出好命題具有的三個共通點,最後也會概要式的說明為什麼這些共通點對於討論的聚焦有所幫助。

兩個好的範例:

1. 如何提高店內營業額?

2. 如何提高核心會員參與實體活動的頻率?

兩個錯誤示範:

1. 為何營業狀況不升反跌?

2. 怎麼讓核心會員想參加我們辦的活動?

從以上兩組例子的對照,大家有觀察出什麼差異嗎?

我認為好的命題通常具備以下三個特性:

1. 命題具有清楚的動詞,像是提高、降低等等,而不是改善、優化、制度化此類相對抽象的動詞。當命題中具有具體的動詞時,大家較能提出具體的行動方案,也較有機會回應命題。反之,命題若是抽象,大家便需要多花時間統一大家對於命題的認知及想像,而在這般抽象的討論時,常常更會因為定義及事例的交錯討論越趨發散。

2. 命題簡潔明瞭、大家看到命題後具有共同想像。過去看過一些命題,有些具有深澀的專有名詞,有些則是語意模糊、抽象(像是營業狀況、轉換率、知名度等等),皆容易導致一個命題,與會的人各自解讀的窘境。

3. 能夠數字化地舉出命題的預期結果。這句較難看懂,同樣舉上述的例子,當命題是提高店內營業額時,數字化的預期結果像是下個月的店內營收增加十萬元;若命題是為何營業狀況不升反跌,命題的預期結果便不那麼清楚。大家可能會先討論何謂營業狀況,爾後東南西北的提出各類營業相關的數字等等。至於另外一個例子,若命題是提高核心會員參與活動的頻率,預期結果像是讓參與頻率從每月一次提高的每月兩次;當命題是如何讓核心會員想參加我們的活動時,可能就會討論活動各式優缺點及會員的特性等等。

必須要說明的是,並非抽象式、定義式的命題就絕對不好、不能出現,而是在多數狀況中,當我們有個命題兼具了具體、簡潔明瞭、可數字化預期結果時,整體的討論較能有個主軸,並依此主軸產生具體的行動方案

之後,不妨就用是否具體、是否簡潔明瞭、預期結果是否可數字化來檢視看看開會中想討論的命題吧!

(二)若各方案看起來都能有效回應命題,那要如何做決策?

哎,這實在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礙於篇幅容我不再這裡多做說明。

(三):做功課要做到什麼程度才夠?

怎麼樣叫做準備充分?我認為:如果最後會議沒有開成,你也有把握用自己提的方案直接執行,且成效不至於太差,這樣的方案就叫完整。

因此,回到文章開頭的例子,若我們想要增加一品牌在受眾中的知名度,完整的準備方案或許就要包含:用什麼管道觸及受眾、和其他管道的優劣勢比較、用什麼誘因吸引他們持續關注品牌、這樣的誘因是否有風險等等,若能準備到這樣,或許聽眾便會覺得,再補一些細節,這個方案就可以直接run了,而這就是我對於準備充足的標準。

希望你看完這篇完章後,能帶走以下三個結論,為未來的決策會議做準備:

1. 設定會議的討論題目時,檢視題目是否有具體的動詞、是否簡潔明瞭、是否能數字化預期結果。

2. 在開會前針對題目準備好一個方案,這個方案要完整到倘若會議沒開成,你的方案拿來用也不會太差。

3. 與會者的時間及注意力都很珍貴,請做好上述準備免得互相傷害、互相浪費生命。

讀完概念篇,是不是該來學一些實踐的方式呢?

延伸閱讀:掌握這幾點,我們都能成為提升開會效率的無名英雄! — 實踐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