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
2 min readDec 18, 2017

--

我想要討論關於「完整的學習」這個概念。雖然大學,應該說各種教育機構都很喜歡使用所謂「完整」「有系統的」這種標籤,但是所謂完整的定義到底是什麼。如果我們都同意知識的疆域非常之廣而且隨時都還在擴張,到底為什麼這些教育機構可以毫不猶豫的描述自己是「完整的」。事實是當我們想要深入研究一個東西的時候就會知道根本不可能有學完的一天,所以先學完再來用是一件對我來說很奇異的想法,雖然這個世界很愛如此形容。

我認為這種「完整」的想像之所以會形成有幾個原因,首先,方便說服學生把時間(和金錢)投注在這個課室裡。學生通常對於學習目標所擁有的知識是相對薄弱的,我覺得「完整」這個標籤是一種為了進行溝通所發明的想像,畢竟不用這種敘述可能也很難解釋為什麼你必須學那些東西。再者,在擬定課綱和課程設計的時候,老師所面對的也是一個不定對象,他們並不能針對問題進行討論和擬定課程方向,這種狀況下,廣泛的納入更多可能遇到的狀況就會變成所謂的「基礎課程」,也因為很廣泛,感覺就可以用「完整」這個詞形容。我覺得目前的教育問題是出在這些原因被無視,所謂的「基礎」莫名的獲得了一種神聖而不可侵犯的地位。但這樣的權威在學習裡真的有意義嗎?

屬於學習者完整確實應該就是夠用就好。其實就算是課堂上的完整設計良好的課綱也必然是被從這個世界中擷取下來,傳遞給學生的東西。今天幸運的遇到有強大組織能力和分析能力的老師,就可能可以很有效率地獲得知識而不需要到處撞牆,但相反的,如果遇到的不是這樣的老師,或者課綱設計的不服學生需求,學生就是用不到,那他就是無用的東西。

我認為不要神聖化這些知識,好好的學他們用他們才是良好的人和知識的關係。當然,學了很開心也是有用的一種就是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