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成長驅動新創第一步:建立成長文化

我在《新創即成長:成長驅動的 4 大要素》中探討了成長驅動的要素:

  1. 目標導向
  2. 專注未來
  3. 承擔風險
  4. 複利效益

如果你身為一家公司的領導人,該如何打造出這樣的組織或團隊呢?根據我 4 年的公司經營經驗,我認為必須透過 3 個面向來達成,缺一不可:

  1. 文化:文化深深影響每一個人,在《你的行為決定你是誰》認為「企業文化是公司做決策的方法、成員每天用來解決問題的一套無形概念,以及他們私下的行為。」因此組織內若能建立起成長文化,便能夠培養組織內部的成長思維,促使組織成員積極主動地持續成長,並落實在日常工作當中。
  2. 人:對於一個組織而言,不論是新創、大企業、政府、非營利組織,最重要的就是人。組織外部面對的是市場上的人,可能是你的客戶,可能是幫助你組織運行與成長的人,也可能是你的競爭對手或者是媒體,甚至是湊熱鬧的旁觀者;至於組織內部則是讓組織產生價值的成員們,一個成長驅動的組織,內部的成員必須具有成長思維,當每個成員都渴望成長,並且以成長思維的角度完成任務,整個組織將能夠持續成長,永不停歇,所以如何吸引並找到,具有成長思維或者有潛力培養出相關思維的人加入,對於想成為成長驅動的新創而言,便會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課題。培養思維的關鍵就是從建立文化著手。
  3. 框架:在商業上,框架(Framework)指的是用於管理過程或決策的一套規則系統,採用框架能把這些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具體的規則、措施與行動,高效地、全面地且一致性地落實在每個人的日常工作中。舉例而言,OKR、OGSM 是目標設定的框架;行銷漏斗(Marketing Funnel)是分析消費行為的框架;Scrum、Kanban 則是軟體工程中敏捷開發的框架。因此對於成長驅動而言,不論在成長驅動的 4 大要素上,或是培養組織成員成長思維與成長文化,新創必須要找到、揉合甚至是創造適合自己的框架,系統性地實踐其中。

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先探討我們如何建立起成長文化,其餘部分將會在後續篇幅說明。

創辦人就是公司文化的起點

一間公司的起始點是一夥人要捲起袖子幹大事的那一刻開始,公司文化的起點也始於此,共同創辦人的一舉一動都將形塑出這間公司的文化,因此當開始建立團隊時,你認為公司要有哪些原則、核心價值、政策等等,都必須以身作則,並且身在其中與團隊成員一起遵循。

我在 2022 年底將 360 度回饋(360-degree feedback)正式導入到了 Hikingbook,每個團隊成員除了自評在 2022 年軟實力的表現與實踐公司核心價值的狀況外,也要提供回饋給其他成員,因此每個人都可以拿到所有成員給的加上自己的回饋,全方位了解自己的表現。但了解只是第一步,每個人必須根據大家的回饋與自己想要達成的目標,設定自己 2023 年的個人目標,在我們的 Retrospect & Perspect 會議中與所有團隊成員分享。當我們要建立這個回饋制度的時候,身為公司創辦人暨執行長的我,既可以選擇讓自己部分置身事外,也可以選擇完全身在其中,畢竟沒有人在我之上去監督或要求我,但我深知我的選擇,將會形塑出公司的文化,最後我選擇了後者,一起和團隊實踐 360 度回饋,讓每一個成員都能夠給我最真實的建議,我相信這個選擇不僅增強了公司的開放文化(UIETOE 中的 O),也是我能夠收到更多元回饋的寶貴機會,尤其是來自平常工作上不會直接合作的夥伴,進而持續優化公司經營。另一方面,我在設計 360 度回饋時,讓這些回饋是具名的,也就是說,每個人都可以知道這個回饋是由誰寫的,具名的回饋我思考了很久,看過許多國外文章,探討具名或匿名的好壞,而最後讓我做出決定的是我們的核心價值:UIETOE 中的 T。如果透明是我們的核心價值,那麼為何要違反我們所重視的價值,實施一個匿名回饋呢?

不放過自己與夥伴的靈魂拷問

3 月初,我們的實習生向團隊成員報告即將由她主導的行銷活動企劃,報告中的每一個重要環節與數字都能夠有相對應的資料去支撐,預估的成效也具有足夠的說服力,相較於過去把握度較低、或需要花較多時間在會議上討論的企劃,這次有明顯的進步,報告完後我稱讚說:「這次報告的很好,剩下就是執行面的問題」,她說前一天,帶她的主管(共同創辦人)針對這次的活動企劃,寫了非常多的問題給她,她當下看到時倒抽一口氣,才意識到還有許多地方還未思考足夠周全的,也很感謝能得到這些回饋建議,讓企劃的邏輯性與完整性更加強而有力,於是我就跟團隊說:「在執行任務的時候,要不斷問自己為什麼是這樣做,為什麼不是這樣做,有時候你無法說服的了自己,你可以選擇自圓其說就這樣讓他過去,或者是不斷地去挖深他直到被自己說服,當你能夠回答這些問題,就表示你有所成長,並且這些問題可能就會是成功的關鍵,千萬不要放過自己。」

在執行任務時,當遇到不確定的事情、數字與問題,會選擇忽略?還是「我認為應該是這樣,因為我就會這樣⋯⋯」來回答?還是去尋找強而有力的事證,以資料推論,以實驗佐證?而身為組織領導人或主管的你,是否能詢問關鍵性問題,不放過自己與夥伴,引導夥伴思考更透徹,執行更全面,這會是成長文化的開始。

提供學習新知的機會、容錯的空間、自省的時間與改變的契機

成長來自於自我學習與實驗精神,成長文化便是持續鼓勵這樣的精神與思維,並讓其能夠持續轉化成具體的行為。

我相信很多公司會提供學習新知的機會,如讀書會、進修補助等,而在 Hikingbook,我們會有固定的分享會,一方面讓團隊成員練習簡報技巧與經驗,一方面彼此學習,吸收新知;另一方面,我們在 Slack 上有一個 #news-and-sharing 的頻道,每個人都能夠在那頻道中,分享自己所看到的新聞或知識給所有成員,也能夠很自在地地回饋。

在 Hikingbook 我們鼓勵「合理的冒險」,只要事前評估足夠,即使存在較高的風險,仍會嘗試,也不會因為失敗而受罰,結束後不論成功或失敗都要去檢討,讓下一次變得更好。這個檢討絕對不是去找戰犯或者找到失敗原因,最後的成果往往是許多錯綜複雜因素下的綜合體,無法歸納出單一或數個特定原因造成這樣的結果,而且即使真的找到原因了,也難以對下一次的行動有所幫助,甚至因為過度簡化原因,反而增加了風險,因此關鍵在於透過這次的成果,得到了哪些寶貴的經驗與洞察,「如果重新再來,我會改成 OOO 的方式去做,但我會保留 XXX 的做法。」,並在規劃時,將其視為一次實驗,有意識地去假設、控制變因、觀察、改進,當下一次機會來臨時,便能夠更有機會的達成心目中的成果,而這樣的成果,將逐漸從無法事先預測的成功,變成可預測、可掌握的成功,我想那才是真正的成功。

形塑成長文化才能持續成長

當公司的每一位成員都能以成長思維來做決策與執行任務、以科學家精神不斷嘗試與實驗、並以探險家精神在已知與未知間探索更多可能性,那麼公司才有機會在瞬息萬變的 VUCA 時代持續保持競爭力,並持續成長。領頭打造並維護這樣的文化與環境,是公司領導階層責無旁貸的任務,也是公司能持續吸引、培養適合人才的關鍵。

To build a growth culture, leaders must create an environment that fosters innovation, experimentation, and risk-taking.

— Tony Hsie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