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戶政編釘及地址解析 I

[日常生活研究#1]

Khalid al-Hazmi
8 min readJun 20, 2019

這是我在Medium上的第一篇付費文章,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所幫助,或是雖然你自己沒興趣但是值得推廣,請不吝給我支持。另外,雖然本人認同知識有價,但是知識同時也有傳遞的價值,故我會在經過一段時間或達到一定收入後將其轉為免費文章供大眾閱覽。

(全文約3250字)

到了這幾天我才終於知道,為什麼全台灣那麼多達人,卻找不到一篇文章介紹戶政編釘(簡單來說就是編地址),一方面可能是領域太過邊緣以致於無人願意深入研究,但我覺得主要原因在於,如果你僅僅是觀察市區地址的話,或許不會有什麼問題,但當你把取樣規模放寬至全台時,這些詭異的地址會瞬間出現毀掉你的三觀。

估計有少部分人知道,連江縣是全台唯一沒有以路名編址的縣市,4個鄉22個村,區域別也就真只有22個,當地的路名僅僅是做為地標參考用的,實際上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起初我以為連江縣是最不合群的,因為就只有它不用路名編,但後來我發現連江縣才是最合群的,因為就只有它不用路名編。

舉個例子好了,一般常見的地址填寫格式會長成這樣:

但是這個格式,僅僅適用於全台約九成的地址,剩下的一成,就是剛剛提到的那些完全讓你搞不清楚怎麼填的爛地址,不過在介紹這些爛地址之前,先來搞懂一下地址的組成吧。

地址分為兩個部分,整齊的部分(前段)跟混亂的部分(後段),整齊的部分由縣市別、行政區、村里名和鄰號所組成,混亂的部分就是除剛才那四項以外的所有東西,〇〇路、〇〇街、〇〇大道〇段〇巷〇弄〇號,甚至是只有〇號,都屬於後者的範圍。

前者整齊的部分,是指無論建物大小、地主身分、登記在高樓大廈亦或是窮鄉僻壤,都一定會存在的項目,全台7760個村里共14萬2千餘鄰無一例外。

首先來看看知名的地標:
台北市信義區西村里第8鄰 信義路五段7號 (Taipei 101)
台北市中正區建國里第4鄰 重慶南路一段122號 (總統府)
南投縣南投市光輝里第4鄰 省府路1號 (原台灣省政府辦公室)

另一類知名的地標:
屏東縣獅子鄉草埔村第1鄰 壽峠路1號 (壽卡鐵馬驛站)
南投縣信義鄉東埔村第1鄰 玉山北峰1號 (中央氣象局玉山氣象站)
屏東縣恆春鎮鵝鑾里第10鄰 燈塔路90號 (鵝鑾鼻燈塔)

離島三縣:
澎湖縣馬公市中興里第10鄰 治平路32號 (澎湖縣政府)
金門縣金寧鄉盤山村第18鄰 仁愛新邨1號 (金寧鄉公所)
連江縣北竿鄉塘岐村第9鄰 258號 (北竿鄉公所)

各種你找的出來的地址,都一定會有前面的那四項,如果沒有,那很肯定這地址並不存在。而里鄰的概念實際上是源自於日本,村/里就相當於是日本的丁,鄰的話則有些不同,日本是一街區一鄰,台灣則不一定,四五個街區劃成同一鄰的都有,鄉村地區更是想怎麼劃就怎麼劃,在深山內甚至有一公里內僅一鄰的現象。

雖然並沒有明確規範一個村里只能編多少鄰號,但通常就算在市區,要超過40鄰也不是很容易,但我說了,一旦你放寬格局到全台灣的時候,就會發現一堆反例,例如下列這些:

1. 屏東縣屏東市大連里 75鄰
1. 高雄市左營區福山里 75鄰
3. 高雄市三民區鼎泰里 74鄰
3. 高雄市仁武區八卦里 74鄰
3. 高雄市大寮區中興里 74鄰
6. 高雄市左營區菜公里 63鄰
7. 高雄市仁武區文武里 58鄰
8. 新竹縣竹北市東興里 56鄰
9. 新竹縣竹東鎮五豐里 53鄰
10.高雄市大寮區忠義里 52鄰
11.高雄市大寮區中庄里 50鄰
(高雄市根本是在劃地盤吧?!)

即便如此,住在第1鄰的跟住第75鄰的,實際上並沒有什麼差別,就僅有在戶政機關內部才有其功用,平常也很少有人會記得自己住在哪一里第幾鄰,不過要注意的是,里鄰的編碼只有對地址本身存在,與街道是沒有任何關係的,因為街道的兩側通常不會是同一鄰,越大條的路越是這樣,同樣的,那些編到四五六段的路,也不可能都是同一個里。

以上是關於行政區劃的介紹,對,整齊的部分到此為止了,接下來請做好思緒混亂的準備,剛剛所看到的那些,除了仁愛新邨以外,都是在正常不過的地址,而仁愛新邨是地區名,就是同一個範圍內的所有建物一起編,通常是在鄉村這種沒有正式道路命名或是早期房子亂亂蓋的地方,乾脆就整批編起來,編完之後就長成以下這樣。

地區型編碼例示 @嘉義縣水上鄉大崙地區

這種地方的地址寫法就是:
嘉義縣水上鄉大崙村第1鄰 大崙1號
(為避免造成建物主影響,以下完整地址都以該地編釘首號舉例)

很多人在填寫地址時會寫成這樣:嘉義縣水上鄉大崙村1號,但事實上這種寫法並不完全正確,甚至有些時候是錯的,地址的對錯取決於你寫的內容會不會對到兩個以上的地址,這是非常有可能發生的事,例如以下這組:
嘉義縣太保市後庄里第1鄰 後庄1號
嘉義縣中埔鄉和睦村第3鄰 後庄1號
嘉義縣新港鄉共和村第7鄰 後庄1號

所以我會建議,如果你家(或你親友家)的地址是以區域為標準編釘的話,最好還是把村里也一起寫進去,免得你家的信被誤送到某個陌生人家,不過無論你喜不喜好你家村里的名子,請一定要把地區名稱加上去,只要謹記一點,全台灣只有連江縣才有「〇〇村〇〇號」的地址,不然在以下的反例中,即便你連村里都寫上去了,還是有可能會悲劇:
台南市西港區西港里第6鄰 西港3號 (←看起來有沒有很饒舌XD)
台南市西港區西港里第16鄰 堀子頭3號

地區型的編碼通常很簡單,就是依順序編,然後卡在中間的給他連續之下去,這個編碼的原則是各縣市自己定的,而且定的不明不確,所以最後會編出什麼樣子,完全靠當地戶政人員的功力,編得好的話,就算是外地人也能很容易找到路,在下圖中,183號以前是在紅線側,到了184號就換成了藍線側,編釘的方向與紅線相反,非常有利於非本地人查找。

良好的地區型編碼例示 @台南縣新化區崙子頂地區

同時編釘產生的附號(〇之〇號、〇附〇號)也不多,不至於會讓人看得眼花撩亂,至於前面的反例就是你隨處可見之到百餘號的那種,平均來說,中間沒有大跳號的話(例如之57跳之101),之140號以內都算是正常範圍。

既然講到附號了,那就從最小單位一一解析回去,也就是「號/樓」,一般人的對號的印象,應該都會是剛剛提到的那幾種(〇號、〇之〇號、〇號〇樓、〇號〇樓之〇),跑過更多地方的還會知道有「臨〇號」、「特〇號」,但是有兩種狀況是大家不熟悉的:

第一種:〇之〇號〇樓之〇 (亦有人寫成〇號之〇 〇樓之〇,兩者皆對)
這種情況到處都能見到,甚至是每個市區都一定會有,就是號跟樓同時出現附號的情況,通常這種情況出現在兩側已經有房屋了,結果中間卻蓋了好幾棟大樓,又或是集合住宅裡面區分成ABC區(一區一號),但同一區裡面又有兩棟以上建物的時候,在沒有號碼可用的情況,就會出現這種格式,但之所以極少人這麼寫,是因為大多數人都用了偏誤的寫法。

就以2016年在地震中倒塌的維冠金龍大樓來說,其內部就是屬於前者的編釘方式,A~I共九棟全部都是2號(因為隔壁是6號,在不考慮使用4號的情況下),中間的四個X代表著出入口,地址在這個地方被分成了一個主號和三個附號,然後在內部又分成了兩至三個樓層附號,加上這棟建物的編法是從「〇樓之1」而不是從「〇樓」開始,故除了H棟以外,全部都會出現第一種格式。

維冠金龍大樓平面簡圖 @網路照片

各棟地址由左至右分別為:
H棟:2號〇樓之1
A棟:2號〇樓之2
B棟:2之1號〇樓之1
C棟:2之1號〇樓之2
D棟:2之2號〇樓之1
E棟:2之2號〇樓之2
F棟:2之3號〇樓之1
G棟:2之3號〇樓之2
I棟:2之3號〇樓之3

像這種地址常會出現書寫上的偏誤,雖然不至於會造成誤寄,畢竟這種集合住宅一定會有大樓管理員(管理員太混的話就又是另外一回事),不過還是有釐清的必要,那就是地址的編釘中不會出現「棟」,全台灣都一樣,就以維冠大樓舉例,有不少人會寫成:
國光五街2號D棟〇樓 (實際上是2之2號,但找的到)
國光五街2號D棟〇樓之1 (實際上是2之2號,但也是找的到)
國光五街2號之2 D棟〇樓之1 (單純多寫棟,無誤)

這一次的介紹先到這裡,如果到這裡你還聽得懂我在講什麼,不需要太意外,這還只是開始,次回會介紹那些不僅是你不知道怎麼填,你跟別人說別人還會以為你在唬小的地址,絕對不是那種很奇怪或是會讓人誤會的路名,而是你根本不會想到,就一個地址也能扯成這樣。

*註1:關於日本的地址編釘規則,關鍵評論網曾寫過一篇介紹,講得還算詳細,可以參考→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31793

僅以此文紀念於美濃地震中喪命的王杰羽 (1999/01/05–2016/02/06)

--

--

Khalid al-Hazmi

信仰OwO(對,就是OwO)的獨立研究員兼文物收藏者,科大電子系肄業,現年二十歲,熱愛研究老機械與數字類相關,其中又以台灣車牌最為精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