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 瘋潮行銷 Contagious: why things catch on(上篇)

金妮葳 Nicky Jin
7 min readFeb 11, 2019

--

源自於興趣,自己一直都對於講述行銷相關領域的書籍/雜誌/文章等都喜於閱讀,不僅只是補充新知,更有讓人產生對日常生活中接受的刺激,舉凡廣告、口碑等等行為上的反思;而此書就是在近期閱讀令我深有此感的一本。

自己閱讀的是二版的2015,最初是2013,即使在快速變遷的行銷知識中,這本仍然有其意義,而且讀起來並不致有太大落差,對消費者行為、消費心理學有興趣者會很適合閱讀;裡面並非用大量個案帶領,而是搭配問題、實驗、研究慢慢引導點出各現象背後的運作機制,並提出六大法則作為撰寫主軸,也是讓有志於此領域者可以參考、操作的原則。自己的心得也會依照其編排先歸納各小節重點,最後在書寫閱後想法。

感染力六大原則

社交身價(Social Currency):

為了讓人們談論你,公司與組織必須要塑造出一種社交身價,讓人聊起你的產品/創意/理念幫忙打免費廣告,也可以提升他們的形象。

章首先用秘密基地酒吧的案例來開啟,指出秘密引人議論的現象:當一件事情還是秘密時我們會議論紛紛,因為有其社交價值。而對於這樣的實地品牌(Discovery Brand),最強大的行銷即是個人推薦。

  1. 為什麼要塑造一種新的社交身價? 因為人們天生樂於分享自我,且口碑是建立良好形象的有價商品

2. 方法:

(1)找出內在不可思議性,ex:瓶蓋上的思樂寶科學冷知識

— 愈不可思議愈常被談論、愈誇大愈不可思議、超出期望,製造神祕與爭議(創造驚奇:打破人們習慣的期待模式)

— 不可思議是一體適用的,ex:衛生紙等日用品如果今天變成黑色的?

(2)運用遊戲機制,ex:累積飛行里程數

— 善用內在激勵與社會比較:我們喜於追求成就,有形的進步證據會令人感覺良好,而分數等級會鼓勵及刺激我們;同時這樣的機制有利於我們展示自己的社交價值

— 一目了然的遊戲分級系統,頒獎、票選等皆是常見手法,ex:信用卡命名能夠讓你一下就知道階級差別嗎? 鑽石卡>藍寶石卡?!

(3)讓人覺得自己是[內行人]

— 限時、限量、限會員,ex:璐拉拉

— 利用物以稀為貴與獨享策略,ex:有錢不一定吃的到麥克豬肋排堡

觸發物(Trigger):

從一個問題-為什麼有些產品更常被人談論? 後來發現更可以觸發人們「想到」的產品可以增加15%口耳相傳。

被觸發者不僅有立即性的口碑,也更能夠持續創造更多口碑

  1. 口碑經紀(BzzAgent)-口碑製造機:加速口碑的宣傳
https://www.bzzagent.com/

— 發乎真心口耳相傳:我們不知道自己在日常到底談論了多少東西;口碑經紀商業模式在於利用和別人分享產品與服務的這個既存事實,把一項受試者喜愛的產品給他們享用,他們就會自發性口耳宣傳。

2. 人們為什麼更愛聊某些產品?

— (what,影響因素)有趣、創新、驚奇與被人談論的次數之間無關聯性

— (when,什麼時候)即時性口碑 vs 持續性口碑:依照產品特性會優先需要某種口碑(例如電影新推出需要立即性口碑吸引人),但是持續性口碑仍然代表長期的影響力也很重要。

3. 觸發物如何影響行為之案例:NASA登陸火星計畫&火星巧克力、投票所&投票、星期五&《星期五》歌曲

— 觸「景」生「話」,ex:百威啤酒wassup?系列廣告,觸發物視同提醒者,提醒我們閒談時要講什麼,這也回應到上一章社交價值,我們喜歡分享。

— 負面口碑也能增加銷量,ex:負面書評促使大家去看此書內容

— 無中生有,創造新的連結:經由不斷重新配對,連結起兩樣東西,為理念找到棲息地,ex: kitkat巧克力棒連結咖啡、毒藥反擊(運用對手的訊息作為本身訊息的觸發物)

— 有效的觸發物因子:頻率與距離。有些刺激物的力量強過其他,可能是因為頻率非常高(很常看到),但要注意如果暗示的相關事物越多,連結將越弱。另一個則是必須選擇離發生期望行為不遠的觸發物。

— 在正確的時間與地點觸發:思考一個訊息、創意或理念試圖觸發TA的所在環境。ex:提醒攜帶購物袋的方法不是賣場入口,而是使用購物清單的建立來提醒要帶去。

創造連結的案例,kitkat;來源:https://thebeatdfw.com/kit-kat-coffee-sweepstakes-5/

情緒(Emotion):

情緒才是讓人願意傳播的關鍵。我們必須讓人有所感 [興奮、使人發笑、憤慨而不傷心],這些生理激發與情緒高低起伏會驅使人們談論與分享,甚至令人激動的情境也有可能使人傳播此事。

  1. 背景-熱門轉寄排行榜與分享的重要性

網路讓我們更易於發展我們的天性-與人分享,身為一個社會動物,我們喜歡分享這些資訊甚至像是聊八卦的習慣(承認吧各位xd);所以許多媒體的[熱門排行榜]成為我們關注之處,也是具有引發熱議力量的場域。

2. 分析問題

(1)系統化分析-7000筆《紐約時報》的文章 →兩大分享驅力:實用與有趣

依照蒐集來的資料分析類別,發現某些讓人覺得有趣與實用者成為分享基本原因;但是科學類別文章乍看艱澀難懂,卻也是有其分享意義,也就是所謂的敬畏-面對知識、美麗、莊嚴崇高或力量之偉大,產生一種奇妙與驚異的感受。書中用蘇珊大嬸案例作為解釋(p.155, 敬畏讓人做出分享:蘇珊大嬸一鳴驚人)。

(2)任何情緒皆可提高分享率嗎?

— 正面情緒、負面情緒與分享:愉悅、正面讓人分享 v.s. 壞事傳千里

— 挑動情緒:生理激發的科學

情緒不是只有正面負面之分,另有激動(activation)、生理激發(psychological arousal)等基準。再度以新標準檢視以上數據結果後,發現高激發情緒促進分享,以表格整理在書中(p.169)。ex:聯合航空摔壞吉他,賠上形象

象限圖(和書中相似者),來源:https://www.slideshare.net/missrogue/your-awesome-product-wont-sell-itself/48-tara_hunt_limefoundrycomtarahuntcomemotionhigh_arousal_emotions

(3)訴諸感性

— 除了資訊提供(特色&事實)更要加上情緒(驅使行動),ex:巴黎之愛驚豔Google

— 參考自《創意粘力學》的三問「為什麼?」,藉由3 why 得出做某件事的原因不只是創意的核心,更代表背後的情緒感受

3. 實際做法:用高激發情緒挑動人心,但有幾點須注意:

ex1: (操作不當,搞錯重點)嬰兒揹帶、抵制和漫天罵聲

ex2:(不實謠言的影響)及早防堵漫天罵聲

ex3:生理激發的實證,運動也能激發人們分享

ex4:小心不要說出不該說的話,過度分享現象→創造口碑的方法:找到已經被激發的人們、留意散播管道的輿論力量、廣告時間點。

目前整理到書中的一半,也是第三章關於情緒的部分;整體而言在閱讀過程十分歡愉,不僅使自己回憶起過去學習消費者行為的理論,還有在研所討論實驗設計的過程。自我有收穫於是撰文分享,謝謝看過的各位也希望你們能給予掌聲,我會努力看完整本再繼續整理下篇的收穫!Th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