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真的不支持台灣獨立嗎

Yang Kuang-shun 楊光舜
19 min readJul 17, 2018

--

美國在台協會處長梅健華(Kin Moy)在7月14日卸任返美,但在卸任前的一句「並非指在某些特定情況下,美國會幫助台灣」引發許多揣測。在即將卸任之際,梅健華接受國會及總統府的表揚,也接受台灣許多媒體專訪。不過在接受中央社專訪時,他說出了以下這番話:

身為AIT處長,梅健華說,他走訪全台許多地方,向台灣民眾傳遞美國將持續支持台灣的訊息。先前有媒體引述梅健華說,『台灣有難,美國一定幫忙』,針對這點,他向中央社表示,他的原意是要強調美國支持台灣的立場,美方希望確保台灣的需要被滿足,並非指在某些特定情況下,美國會幫助台灣。

這番話十分耐人尋味,而在許多媒體的轉載下,也與中央社原文意義漸行漸遠。自由時報標題是《台灣有難美國一定幫? 梅建華:「特定情況」下不會》【連結】。明報標題是《稱「台有難美必幫忙」 AIT台北處長﹕非指特定情况》【連結】。環球網標題是《“台湾有难,美国一定帮忙?” AIT处长澄清:“特定情况”下不会》【連結】。這一句話後來在台灣泛藍媒體或部落格,甚至是中國或親中國媒體的渲染,暗示美國這個「不會幫忙台灣」的情況就是「台獨」。

此外中央社並沒有公佈梅健華這一句話的原文,所以我們不知道梅健華原先的用字遷詞是什麼。但就算是中文的新聞稿,其實也是一種很曖昧,能造成多種解讀的語調。比方說所謂「特定情況」可以指他先前被媒體轉述的「台灣有難」。你也可以解讀成,美國不一定要到台灣有難時才會幫助台灣,而是從平時就會幫助台灣。無論如何,這句話就只是梅健華專訪中的一句話。我們沒有原文作佐證,梅健華事後也沒有為這句話多做發揮或澄清。而目前釋出的英文報導或影音資料,更多的是梅健華表達美國對保衛台灣的承諾。不需要多做發揮

美國的「反台獨」論述

然而就算梅健華所謂的「特定情況」不是指「台獨」,美國政府官員過去的確也有過「反台獨」的發言。1998年7月,柯林頓(Bill Clinton)總統在會晤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時,提出了「三不政策」,其中第一條就是「美國不會支持台灣獨立」(“the United States will not support independence for Taiwan”)。2006年4月21日,小布希(George W. Bush)總統與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舉行聯合記者會,表示「我國不支持一個獨立的台灣」(“We don’t support an independent Taiwan”)。2016年12月16日,即將卸任的歐巴馬(Barack Obama)總統在記者會上,小心翼翼地就一中政策提出了以下評論:
一直以來,基本上在中國、美國、以及某種程度上與台灣人之間,一直有個協議,就是不要改變現狀。台灣以和中國大陸(mainland China)不同的方式運作著。中國將台灣視作中國的一部份,但承認在與台灣接觸時,將視台灣作為一個有著自己行事方式的實體。台灣人已同意,只要他們能繼續以某種程度自治運作著,就不會進一步宣布獨立。而這樣的現狀雖然無法滿足任何一方,也已經維持了和平,並讓台灣成為一個相當成功的經濟體,其人民也享有高度自治。」(見註)

歐巴馬2016年12月16日記者會,台灣部份從3:06開始。

那麼現在的川普(Donald Trump)總統呢?川普目前為止還沒有像他的前任那樣公開表達「不支持台獨」,但底下的政府部門對台獨的立場並沒有太多改變。2017年5月15日,美國國防部對國會提出「2017年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與安全發展」的報告。其中就提到「美國反對台灣海峽任何一邊片面改變現狀,並不支持台灣獨立」(“The United States opposes any unilateral change to the status quo in the Taiwan Strait by either side and does not support Taiwan independence.”[報告連結])。美國國務院東亞暨太平洋事務局(Bureau of East Asian and Pacific Affairs)在2017年9月13日提出報告,第二段開頭就聲明「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The United States does not support Taiwan independence.),並說「反對(兩岸)任何一方片面改變現狀」(opposes unilateral changes to the status quo by either side)。到現在美國國務院的網站上,也都還放著這一份報告表達其立場[連結]。到今年(2018年)2月15日,美國國務院亞太助卿提名人董雲裳(Susan Thornton)在參議院提名聽證會上,也明確指出「我國不承認台灣是個獨立國家,不承認中華民國國旗、不承認中華民國是與美國有官方關係的國家」。

董雲裳面對佛州參議員魯比歐(Marco Rubio)的質詢時,就台灣議題的發言。

中國有能力攻打台灣嗎

如此看來,如果台灣真的宣布獨立,是否代表著美國不會保衛台灣呢?基於上述美國總統及官員的發言,中國、台灣藍營、甚至某些綠營的政治人物解讀為「美國不會為了台獨而戰」。也就是說,如果台灣宣布獨立,而中國為了阻止台獨而攻打台灣,美國不會為了成全台灣獨立而以美國士兵的性命及納稅人稅金,與中國決戰。

上面的論述,其實可以分成兩部份。首先是「台灣宣布獨立,中國是否會攻打台灣」。再者是「美國保衛台灣是否是有條件的」。第一點在美國外交決策圈及學界其實一直都有討論。因為中國官方一直以來都宣稱不排除「武統台灣」。2005年中國通過的「反分裂國家法」中就提出「国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在2017年美國國會提出《國防授權法案》,當中有美國軍艦停靠台灣港口的建議。當時中國駐美公使李克新就表示「美國軍艦抵達高雄港之日,就是我解放軍武力統一台灣之時」(新聞連結)。

中國駐美公使李克新(Photo: 新浪新聞)
米爾斯海默在2015年6月蔡英文訪問芝加哥時澄清,自己不主張美國放棄台灣,但中國提升中的威脅,台灣也有責任。(Photo: Mearsheimer website)

基本上許多智庫乃至國關學者是將「中國會為了台獨而攻打台灣」作為一種「假定」,而不是針對其可行性探討。例如在2014年,國際關係現實主義大師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在有名的《向台灣道別》(Say Good Bye to Taiwan)一文中,就曾引述中國的《反分裂法》,並認為台灣人會因此而不宣布獨立(文章連結)。在上述的美國國防部報告中,也探討到中國攻打台灣的可能條件。除了台灣明確宣布獨立,還包括了「任何朝向台獨的動作」、「台灣內亂」、「台灣獲取核武」、「無限期拖延恢復兩岸統一對話」、「外國勢力介入台灣內部事務」、以及「外國軍隊駐台」等。

只是根據中國官方的解讀,許多條件早就已經滿足。例如民進黨上台就可以被視為「朝向台獨的動作」,台灣官方目前也沒有與中國就統一問題進行對話的議員,而美國近期對台灣的諸多友好措施,也可以被視為是「介入台灣內部事務」。更不用說美國早就有軍人派駐在台灣(如樂山雷達基地),只是沒有特別聲張罷了。

神秘的新竹樂山鋪路爪雷達基地,偵測範圍可達中國新疆。美軍進駐該基地已經是公開的秘密。(Photo: 自由時報)

此外,中國犯台的可行性究竟有多高?長期以來的看法是,中國要攻打台灣,必須透過突襲。而中國解放軍要透過突襲攻下台灣是十分困難的。2017年,美國學術期刊「國際安全」(International Security)刊登了美國塔夫特大學(Tuft University)政治學教授貝克利(Michael Beckley)的論文《崛起中的東亞軍事平衡:中國鄰國如何遏制中國海軍擴張》(The Emerging Military Balance in East Asia: How China’s Neighbors Can Check Chinese Naval Expansion,論文連結)。在中國武力犯台的情境中,貝克利指出中國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登陸能量不足。中國目前只有89艘兩棲登陸艇,理論上最多也只能運送26000名士兵與600台裝甲車,每天最多運送18000名士兵。在橫渡台灣海峽時,光是面對寬度至少有130公里,且風大浪高的台灣海峽就萬分困難。何況面對這些船艦,台灣的攻船飛彈只需要以50%的命中率就能粉碎登陸的攻勢。何況台灣海岸線只有10%適合登陸,台灣現役卻有15萬軍人及150萬後備軍人。平均每一英里(1.61公里)可以部署2000名士兵。透過台灣軍方的偵測系統,軍人可以在解放軍登陸前半小時就抵達防禦地點部署。透過台灣島上的運輸網路,每天能夠運送5萬名士兵到前線。在48小時內,台灣海岸線上的軍力對比是10萬台灣軍人對上44000名中國解放軍。作者估計,起碼有1/4的解放軍在登陸之前就會死在海上,而登陸後還得以第一天第一波的兵力全殲台灣防衛軍隊,並建立灘頭堡接應下一波軍隊。就算中國要透過空降傘兵來增援,最多只能空投6000名傘兵。而且在空投之前,就會面臨到全球第二高密度的防空飛彈及各式防空火砲的襲擊。而這些都是沒有美軍馳援的情況下。若是美軍來援,美國能對攻台解放軍投下一到兩萬磅的火砲,並能透過B-2轟炸機及俄亥俄級潛水艇殲滅解放軍。電腦估算,8艘美軍潛水艇就能殲滅40%的解放軍登陸艇。

貝克利(Photo: Tuft University)

此外,中國在攻台時可能就得付出巨大的經濟代價。中國就算不對台灣登陸,也有可能透過經濟封鎖的方式逼台灣就範。然而貝克利指出,中國的封鎖實力經過模擬最多只能擊沉1~6%的商船,而這是在極大化中國潛水艇戰力的前提下。就算中國能無視台灣自身的防禦能量強行封鎖,過去兩百年的歷史中,沒有國家是在經濟封鎖的情況下讓出主權的。今日已經有近六成的台灣人自認為是台灣人,而只有3%自認為是中國人。是以中國想透過封鎖讓台灣人屈服是很困難的。更何況,中國要集結足以完全佔領台灣的兵力,必然會引起國際的注意。在實際發動攻勢之前,早就會面臨各國的壓力。就算美國不直接和中國接戰,美軍光是封鎖麻六甲海峽,就能切斷中國80%的原油進口。而中國是沒有能力將兵力投射到麻六甲海峽的。

雖然近年來略有下降,但台灣人認同仍然是台灣的主流民意。

而從最近的新聞也可以看到,中國的經濟成長已經走緩,地方財政窘困,股市表現不佳。而美國對中國開啟貿易戰,連德國等其他西方國家也不願意配合中國制裁美國,甚至反過來要求中國遵守智財權。這都顯示中國就算不發動戰爭,自身的經濟實力自保尚且困難。一旦真的對台灣開戰,屆時面對國際上的經濟制裁,是否還能支持下去?俄羅斯在2014年兼併以俄羅斯人為主體的克里米亞,尚且受到國際制裁,人均GDP從2013年的15544美元的高點降到2016年的8748美元,幾乎退回十年前的水準。一旦中國兼併台灣人認同高漲的台灣,難道能幻想西方各國會制裁俄國,但不會制裁中國?就算中國近年來不斷提升軍備,台灣也不斷向美國購買如M1A2戰車、 移交派里級巡防艦、升級F-16V戰機、以及移轉國艦國造技術,自我防衛能力都將提升。中國若真的發動攻勢,恐怕將得不償失。

兼併克里米亞後的俄羅斯,雖試圖透過舉辦世界杯及美俄高峰會重返國際舞台,但已經在經濟制裁後付出龐大代價。(Photo: ABC)

美國保衛台灣是有條件的嗎

上面提到第二個問題,是美國保衛台灣的承諾,是否是有條件的?換句話說,是否在某種情況下,美國是不會保衛台灣的?如果有那樣的情況,那又會是什麼?理論上,美國保衛台灣當然是有條件的。例如當美國實力已經弱到無法保衛台灣時,就算有口頭承諾也無法達成。然而從上面軍事上的討論就可以看得到,中國光是在美國不介入的情況下,都將付出極大代價攻打台灣。而光是美軍在日本及南韓駐紮的數萬美軍,以及在西太平洋起碼一到兩組航母戰鬥群的軍力,美軍的實力難道會輸給已經被台灣削弱大半兵力的解放軍?就算中國希望總有一天解放軍的實力能強到阻止美軍或其他國家介入,但起碼現在的實力是不夠的。

不可否認,美國現在的政策是「不支持台獨」的,但這不代表美國不認為台灣人民有獨立建國的資格或權利。畢竟若是從國會的角度來看,美國許多政治人物是支持台灣獨立,美國也應該與台灣建立正式邦交關係的。在今年6月20日,加州眾議員羅拉巴克(Dana Rohrabacher [R-CA48])提出 《表達國會就美國應恢復與在台灣正常外交關係及其他目的之立場》(Expressing the sense of Congress that the United States should resume normal diplomatic relations with Taiwan, and for other purposes)的共同決議案。而這是國會史上第七次提出要求美國應該與台灣建交的決議案。而共和黨在其德州大本營也提出最新黨綱,支持美國與台灣建交[新聞連結]。

摩根索(Photo: Ralph Morse)

由此可見美國「不支持台獨」此一政策的出發點,並不是因為否認台灣人獨立的權利,更不是因為打不過中國,而是「不打無謂的戰爭」。那麼保衛台灣是「無謂的戰爭」嗎?這其實涉及到美國的「越戰情結」。美國在越南的挫敗,使得美國國內開始反省是否要以數萬美國子弟的性命,來保衛一個萬里之外的盟國。現實主義大師摩根索(Hans Morgenthau)也提到,外交的一個重要原則是國家不應該被一個弱小盟邦主導政策。

然而要弄清楚的是,美國對「不支持台獨」這個主張優先順序為何?難不成美國會寧願失去台灣,坐視霸權地位消逝,也不願付出代價保衛台灣?尤其是當美國的實力其實還完全有辦法抵禦中國侵略時?在1949年中國內戰之後,美國政界的確曾經展開了一場大辯論,就是誰應該為「失去中國」負起責任。從民主黨的角度來看,失去中國是國民黨的責任。在1949年的《中美關係白皮書》中就指出,國民黨的貪腐問題不得民心,使得共產黨得以做大。甚至早在1944年6月,一位在二戰時派駐到中國的美國外交人員謝偉思(John Service)對國務院是這麼報告的:
「…他們(國民黨政權)以前抱怨,將來也還會抱怨,他們當初沒有像其他盟友那樣,獲得足夠物資援助。但他們卻忘記他們其實沒有好好打仗,沒有善用物資,也沒有能力使用他們所要求的東西。最後,他們已經試過,將來也還會試著把他們遇到的困難歸咎到我們頭上,而扭曲了美國軍隊投入在中國經費的影響。他們忽略到一項事實:中國經濟之所以經營不善,這些花費只佔了很小的一部份。」

謝偉思(中)與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的合影(Photo: Association for Diplomatic Studies and Training)

然而從共和黨的角度來看,執政的民主黨要為失去中國負最大責任。從1933年小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就任總統,1948年杜魯門(Harry Truman)連任以來,白宮已經連續被民主黨宰制了將近20年。當時共和黨便發現反共是一個重振旗鼓的強力號召。除了極力爭取艾森豪或麥克阿瑟等人競選1952年的總統,更與逃到台灣的國民黨聯絡,在1953年組成支持國民黨政權的「百萬人委員會」(Committee for One Million),成為當時美國國會內部實力最雄厚的「中國遊說團」(China Lobby)。這個遊說團在1965年的極盛時期,曾經有著51名參議員及270名眾議員支持。其中,威斯康辛州參議員麥卡錫(Joseph McCarthy)就是拿著中國遊說團提供的資料,半夜開公聽會「夜審」疑似跟共產黨有勾結的人士。這就是後來所謂美國的白色恐怖「麥卡錫主義」(McCarthyism)的源頭。上面提到的謝偉思,就是麥卡錫主義的頭號清算對象。

麥卡錫(Photo: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無論如何,「失去中國」都已成了國際現實,而在美國國內最多就是政治鬥爭的理由而已。現在真正的問題是,美國是否會拿「不支持台獨」來作為「失去台灣」的理由?其實今天所謂「不支持台獨」的目的並不是「放棄台灣」,而是「守住台灣」。對目前美國決策者而言,「不支持台獨」為的是不在目前浪費無謂資源,因為真正重要的戰略資源是要維護美國的霸權地位。但考慮到台灣在美國戰略佈局中的重要角色,若是當中國真的入侵台灣時,無論台灣主不主張台獨,美國都是要投入資源保衛台灣的。畢竟守下台灣對美國而言的確可能會付出代價,但代價只怕會比在二戰之後一方面圍堵蘇聯,一方面還得全面介入中國內戰還要小得多。如上所述,光是台灣自身的兵力就能削弱一大半共軍。若是與周邊盟國,如日本聯手,美國難道還會覺得守住台灣的代價會高於放棄台灣的損失嗎?

與中國恢復關係,使得美國縱然在中南半島戰場失利,但在東亞對蘇聯的圍堵網反而另闢蹊徑(Photo: New York Times)。

這裡就要回到一個根本的問題,就是美國在台灣的利益到底為何?而美國要用多少代價來守衛台灣?在前面幾篇文章我有提到,美國對台灣的利益並不只是對自己一國,而是會牽涉到東亞各盟國的安全。當年美國撤離南越,並不僅僅是因為已經死傷了近六萬美軍將士的性命問題。而是在越戰期間,美國同時已經完成了對蘇聯的戰略部署。所以就算在區域戰爭挫敗,並不影響美國在整個東亞的戰略成功。所以美國已經沒有必要陷在越戰泥淖,來達成一個成功機會很低,成效卻不一定高的策略。然而失去南越,美國在整個東南亞還有圍堵共產擴張的外圍包圍網(菲律賓、印尼、泰國)。但失去台灣,等於第一島鏈失守,戰線直接退到兩千公里外的關島。難不成到時美國要用「誰叫台灣搞台獨」來對日本、韓國規避失去台灣的責任嗎?連台灣一個小島都守不住,美國能用「誰叫台灣搞台獨」來面對世界各盟國的質疑嗎?台灣一失,等於從東海、台灣海峽、南海等航線失守,西太平洋即將成為中國的勢力範圍,美國的全球霸權開始崩潰。到時美國要用「誰叫台灣搞台獨」來面對國內的質疑嗎?要再搞一次麥卡錫主義嗎?再多的政治口水都贖不回台灣了。到時美國唯一的選擇,就是從中國手中奪回台灣。那麼對美國而言,是守住台灣的代價高,還是奪回台灣的代價高?道理昭然若揭。

美國失去越南,在東南亞還有數個盟友成圍堵之勢。美國失去台灣,等於第一島鏈突破,美國西太平洋圍堵防線將退到關島(Picture: Economist)。

總結

美國政府今天的「不支持台獨」不代表「不支持台灣」,甚至「放棄台灣」。而是為了在當前國際局勢下,小心使用資源,不輕易與中國開戰。但是美國最終的戰略目的,還是保衛台灣的獨立,不受到中國統治。換句話說,就算台灣真的宣布獨立,美國的最高戰略目標還是保衛台灣。就算中國真的為此輕啟戰端,保衛台灣對美國而言也不再是「無謂的戰爭」,而是對台灣、對日韓等盟友、以及對自身霸權地位的保衛戰。

AIT內湖新館(Picture: Forumosa)

註:歐巴馬原文如下:“There has been a longstanding agreement essentially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to some degree the Taiwanese, which is to not change the status quo. Taiwan operates differently than mainland China does. China views Taiwan as part of China, but recognizes that it has to approach Taiwan as an entity that has its own ways of doing things. The Taiwanese have agreed that as long as they’re able to continue to function with some degree of autonomy, that they won’t charge forward and declare independence. And that status quo, although not completely satisfactory to any of the parties involved, has kept the peace and allowed the Taiwanese to be a pretty successful economy and — of people who have a high degree of self-determination.”

--

--